浅谈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9-01-26刘晓明
刘晓明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14]1770号),提出“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智慧城市是城市创新发展的高级形态,对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新四化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数据对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大数据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行管理中得到了广泛深入应用,与无处不在的网络传感器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云处理中心把大量的复杂数据加以科学有效的整理与把控。
(一)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复杂的变化给城市治理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为了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作为新时期重要的现代化数据分析技术,能够促使政府职能部门全面提升自身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城市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并为政府管理以及国家治理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和技术支持。
(二)有效提高城市综合能力
当今时代,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公共服务、整体运作效率、社会空间的划分等问题通常会集中性地出现。随着各类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应用,如不同传感器、摄像装置及各网络社交平台等,普及率越来越高,导致大量数据的产生。智慧城市提供了很多有效平台,同时也提高了城市在各方面的解决事情的能力。通过大数据,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更多问题的根本原因,以便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三)充分提供全新思想观念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在创新性的思想指导下,更好地推动城市的发展。此时,大数据让学术界、企业与政府部门等,重新认知数据的重要价值,进而为智慧城市的设计与决策提供全新的思路、观念及有效方法。应充分结合城市群众的根本需求,将目标与具体问题结合到一起,将重点项目作为切入点,运用上下相互结合的形式,摆脱单调元素,逐渐向不同要素有机整合的方向去考虑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问题。
(四)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
在大数据时代,城市居民享受到了普惠性的巨大便利,利用手机终端及互联网,准确记录出行信息、购物数据以及社交信息等。各种大数据平台和软件可以为人们制定全方位的计划,如规划最佳的出行路线、寻找符合自身需求的餐厅等,全面提升人们生活品质。
二、大数据及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
智慧城市的建设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基础依托,同时也是进行感知收集的过程。在这个建设过程中,既可对城市核心系统信息进行全面地分析、有效地整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建设的智能化水平,同时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条件,从而进一步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一)利用大数据建设智慧民生
智慧城市应插上科技的翅膀,处处体现科技智能元素。首先是人人都可以感知城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当家人。智慧城市建设重在拓展化智慧应用,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如济南市就规划了6+N的智慧应用专题建设,即“群众办事一站通”、 “市民出行一路通”、“居民健康一卡通”、“和谐社区一格通”、“爱城市网一点通”、“公共安全一网通”、“金融服务一贷通”等。 智慧融入到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享受强大的科技带来的便利,让生活更加有序便捷,助推城市健康发展。
(二)利用大数据建设智慧政务
在大数据时代,政府需要积极利用物联网技术、网络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等现代化科技,化解各种管理难题。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全面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管理方式,推进政府职能不断优化,以简化业务流程,从而大大提升办公效率,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公共服务,促进资源共享的有效实现。
(三)利用大数据建设智慧交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城市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城市人口以及车辆快速增加。传统的城市道路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整体相对较低,城市道路交通问题日益严重,经常出现交通拥堵的情况,频频引发交通事故,严重影响到人们出行的安全性。因此,在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过程中,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有利于构建合理的城市道路交通指挥体系,进一步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的管理水平,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现象。通过远程管理系统与远程检测系统,对城市道路交通进行准确的导航与定位,同时也能够根据相关的信息数据来对道路交通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另外,远程控制系统不仅可以为城市道路管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支撑,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结合交通数据进行城市规划,提升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利用大数据建设智慧环境
空气污染是目前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空气环境质量既与自然环境有关,也涉及到产业结构、城市建设、交通出行等多方面。云计算、大数据等智能化途径可以提高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监控力度,做到提前预防、适时预警和及时处置,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三、大数据背景下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智慧城市应插上科技的翅膀,处处体现科技智能元素。新兴科技影响人类生活,有线、无线、5G网络为城市信息互联互通提供了方便,这些犹如人的中枢神经,一切为大脑提供参数,供大脑科学支配和决策,大大提高管理时效。人人都可以感知城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当家人。
(一)建立数据共享云平台,打破“信息孤岛”
智慧城市的智慧正是源于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再利用。由于大部分的企业和部门虽然建立了信息平台系统,但难以与其他企业或者部门打通平台,“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数据和信息共享无法实现,致使智慧城市中存在着运行效率低、成本代价大等问题。不仅如此,其平台没有统一的标准,形色各异,多种多样,致使数据的时效性、安全性存在风险。因此,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时就应该充分考虑信息共享的需要,对现有平台和数据库进行相应的整合,科学规划数据库的建设,制定相关数据接口、信息编码的标准,建立起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城市信息共享机制。
(二)促进数据创新,培养信息意识
大数据技术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来说只是一种工具,数据和人才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有了海量数据,就有了运用大数据的条件,所以说数据是基础,人是运用大数据技术的关键。因此,决策者和城市管理者要具备大数据头脑和信息意识,要认识到大数据的价值,开创数据处理、挖掘、再利用等数据创新活动的重要途径。大数据技术专业人员,要把大数据变成真正可操作的实际行动,实施创新活动,使其发挥真正价值。此外,还需要通过各种宣传,提高广大市民的数据意识和信息意识,在全社会普及大数据知识,把广大市民变成智慧城市的最终使用者和受益者。
(三)强化人才储备,打造智慧型人才库
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人才是最为重要的。对于人才的储备和任用,关键是要有针对性地引进与智慧城市相关的高层次人才,构建智慧型人才库。大力加强相应的专业培训,打造智慧城市领军团队。发挥各方作用,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增开与软件开发、大数据挖掘、文化创意等相关的知识课程,尤其是对大数据挖掘、智慧城市运营等人才的培养,实现“产学研”的结合。同时,可以开设智慧城市研究院,引进专业的机构对现有人才进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