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澜湄合作机制中政治安全的内涵及支柱作用探析

2019-01-26王成琳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湄公河和平机制

王成琳

澜湄合作机制是中国和湄公河五国共同创建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是我国共商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版。本文围绕澜湄合作机制中的政治安全展开分析,分析各成员国在历史中形成的政治安全需求,进一步探讨政治安全所起的支柱性作用。

一、澜湄合作机制政治安全的内涵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围绕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这六个次区域内发展中国家量身打造。

(一)澜湄合作机制的形成发展

2014年11月13日,中国和东盟国家在缅甸内比举行了第十七次领导人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为促进东盟次区域发展,中方愿意积极响应泰方提议,在10+1框架下探讨建立澜沧江—湄公河对话合作机制”,这得到了湄公河各国的积极响应。 2015年11月澜湄合作机制正式建立。2016年3月23日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海南三亚举行,标志着打造澜湄命运共同体的澜湄合作机制正式启动。2018年1月10日第二次澜湄合作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顺利举办,此次会议为澜湄合作机制指明了未来十年的发展进程。2019年2月,澜湄合作专项基金柬埔寨新一批项目签约仪式在柬埔寨举行,此次签约的内容涵盖了教育、旅游、扶贫、环保等多个领域。这表明,在短短的几年内由中国主导的澜湄合作机制已经正式启动并顺利运行。

澜湄一江连六国,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澜湄合作机制是由我国倡导成立的首个新型周边次区域合作机制,以打造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为愿景目标,内容涵盖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文化等领域。澜湄合作机制不仅搭建起中国与澜湄区域国家互利合作的平台和沟通交流的桥梁,也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项目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澜湄合作机制中政治安全的内涵

一直以来,政治安全都是国家关切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随着冷战结束,和平发展趋势的进一步推进,政治安全更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政治安全,是指国家主权、领土疆界、民族尊严、意识形态、国家制度和权利体制等方面的国家利益和安全免受各种干扰、侵袭、威胁与危害的能力与状态,是一国政治体系对国际国内矛盾的变迁演化具有有效调试的功能和状态”。[1]

2016年3月《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三亚宣言》及《澜湄国家产能合作联合声明》两份重要文件出炉,六国提出澜湄合作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三大合作支柱,并将政治安全列为澜湄合作三大支柱之首。这体现了中国和澜湄流域国家对政治安全的高度重视。澜湄合作机制中的政治安全的内涵应该包含两个层面:首先,这种政治安全是各个成员国之间的国内政治安全,这一层面的内涵比较容易理解,与传统国家安全的内容相关,主要是指各成员国内部政权稳定、领土主权不受侵犯、政治制度稳定、意识形态得到尊重等等。其次,澜湄合作机制中的政治安全是指成员国之间的相互确保政治安全,即政治上不对抗,处于一种比较和平稳定的状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成员国之间政治互信。澜湄合作机制中的政治安全是六国合作的基础和优势,因此政治安全也理所应当的成为了三大支柱中的首要支柱。

二、澜湄合作中政治安全支柱作用的缘由

李克强总理在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上指出:“和平是发展的基础、稳定是增长的支撑。没有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澜湄国家的发展繁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是维系地区互动合作的支柱,缘于中国和湄公河国家的需求。

(一)中国对政治安全的需求

“政治安全在改革开放前始终处于国家全部工作的核心地位,无论国家的内政还是外交,都以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为主”。[2]这一局面在改革开放开始之后得到了改变,中国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希望谋求综合国力的提升。政治安全虽然不再居于核心地位,但是并没有因此就被中国所忽视,而且在改革开放之后出现了令人可喜的变化。进入到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把目标不仅放在实现和平崛起上,同时也争取融入国际社会。中国正像一艘“大船”,行驶在全球化的浩浩汪洋之上,政治安全的作用好比“压舱石”,关系着中国的稳定。

党的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决定“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决定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明确将政治安全纳入到国家安全的核心范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4]今后我国国家安全会面临更加复杂的内外环境,传统安全因素和非传统安全因素带来的双重挑战使得我国对政治安全拥有更大的需求。

(二)湄公河五国对政治安全的需求

澜湄合作机制作为次区域合作机制,一定程度上是东盟地区合作的延伸,其政治安全要素同样也嵌入到澜湄流域国家的需求中来。

步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格局发生变化,东南亚地区出现了“权力真空”。为了更加自主地掌握本地区安全事务,包括澜湄流域国家在内的东盟各国开始酝酿建立东盟地区论坛。这一论坛体现了一种“合作安全”理念下进行的区域安全合作,以多边主义的形式构成了较为稳固的机制,并且通过实际行动取得了设想中的成效。东盟共同体已经于2015年12月31日正式成立。然而刚刚起步的东盟框架下的安全合作机制显然在现阶段不能满足湄公河国家的政治安全需求。

澜湄流域国家的政治安全是一个复合体。湄公河国家的政治安全离不开中国这一大国因素,在建设地区安全机制以及向地区安全共同体过渡的过程中必须得充分考虑加强与中国的安全合作,依托中国和平崛起赢得整个区域和平发展的良好时机。整个湄公河五国自身的政治安全有待进一步保障,澜湄合作机制就迎合了它们的需求。

三、政治安全在澜湄合作机制中的支柱作用

以和平谋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大势,也是不同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机制所致力的目标。各国越来越清楚,只有在和平稳定的国内国外环境中才能求生存、促发展。澜湄合作机制中政治安全的支柱性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政治互信促合作

澜湄合作机制归根结底是国家间的合作,是政府之间达成的重要协议框架,在此基础上逐渐展开到各领域合作。澜湄地区六国一衣带水,历史上便结下了深厚的传统友谊,互为“好邻居”。但是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的一样,“好邻居”也会有“磕碰”的时候,澜湄地区国家曾经有过误会和摩擦,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政治互信。政治互信是政治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味着国家之间架设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和平相处,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商量着解决,而不是单方面作出鲁莽举动。从政治安全的角度来看,只有在政治互信充分增加的基础上才能促进国家间政治安全合作,进入到国际合作的高级阶段当中来。

政治安全离不开政治互信。政治上相互信任、不怀敌意、真诚相待、互谅互让才是国与国关系更加成熟和稳定的标志。以政治互信促进政治安全,再以政治安全增进政治互信,彼此之间增信释疑,才是澜湄合作机制下各国进一步推动相互合作的应有手段。当前,面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下的“离间之术”,中国已经与湄公河五国全部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政治互信程度大大提升,各国之间逐步构建起了良好的沟通机制,能够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有效解决双边问题甚至多边问题,确保澜湄地区合作始终敞开大门。

(二)为经济建设和地区经济合作提供良好环境

21世纪的国际社会出现了权力转移的趋势,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在东亚成为了世界经济最大的增长点,澜湄地区也包含在这一充满机遇的增长点之中,各国纷纷日益重视开展自身经济建设与地区经济合作。实际上,澜湄合作机制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经济合作层面,目的就是实现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共赢,在整个次区域经济活力之下提升各国经济水平。但是,没有一个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任何经济建设与经济合作都会受到牵绊,因此必须也得重视政治安全合作。

(三)为地区和平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一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需要该地区国家在安全问题上加强合作、凝聚共识,需要各方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地区安全治理、提供安全公共产品。面对非传统安全的威胁,世界各国必须重视国家政治安全观,而澜湄地区国家的安全秩序及和平稳定需要在一个“可持续安全”的环境下进行。

而中国历来是周边区域合作的引领者,地区和平发展的守望者,也已成为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与繁荣的典范。中国和澜湄流域国家都有着分不开的共同利益,各国的政治安全为各国乃至本地区的和平稳定培育持久和平、稳定发展的深厚土壤。

在政治安全层面上,中国同湄公河五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各方共同确立的次区域合作机制也必须重视政治安全的支柱性作用。“可持续安全”将是今后澜湄合作机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不容忽视。各成员国必须坚持以加强政治互信来促进合作,同时坚决维护自身政治稳定,有效应对共同面对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为自身经济建设和地区经济合作创建一个有利的和平环境。

猜你喜欢

湄公河和平机制
走近湄公河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骑转湄公河平原越南胡志明市
走进湄公河
湄公河印象
博弈·和平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期盼和平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