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加强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的几点建议

2019-01-26

中国民政 2019年9期
关键词:街道社区党组织党员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最根本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通过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引领社会治理的路径,基层党建工作全面加强、不断进步,社会治理有序推进、健康发展。作为基层党组织肌体的在职党员,无疑是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主力军,也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理应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突出作用。

2018年,北京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基层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工作的通知》,作为“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年多的实施和推进工作,在职党员报到工作转入深化推进阶段。但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实践行为存在意识与行为的间断性问题,在职党员社区报到以及参与社区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看似仅涉及在职党员群体,实际涉及在职党员个人、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街道社区基层党组织以及之外的体制机制问题。针对在职党员社区报到后参与社区治理所面临的形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抓政治建设,把在职党员重视起来

抓政治建设,是推进在职党员社区报到,保障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工作政治方向对头、政治原则坚定、政治路线正确,在街道社区单位、体制内外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凝聚力量。一是重视观念转变。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实施在职党员社区报到重要举措,将在职党员请出来,激活基层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注入新鲜活力,注入新鲜资源,注入新鲜动能,是新时代创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有效法宝。二是重视教育管理。着力加强城市基层党组织龙头建设,尤其是基层党组织中党务工作者思想教育,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新时代党务工作者队伍,强化敢于负责的担当精神,着力有序推进在职党员社区报到各项工作;着力加强街道社区单位、体制内外党组织对全体党员管理,将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作为日常性工作来看待,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体系,提高在职党员觉悟,激发在职党员积极性、主动性。三是重视潜能开发。党员及党的组织是比任何其他组织都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在职党员自身特长、“在职”特性及其单位特点,是社区中一笔巨大的资源,着力开发在职党员“资源”,使在职党员自身资源优势转变化为社区所用资源,并形成有效精准衔接,形成在职党员资源与社区资源之间协作共享,形成同频共振的社区治理格局。

抓组织建设,把在职党员组织起来

抓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党的组织体系是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和轴心。新时代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呈现出新的格局,推进在职党员社区报到,推动在职党员参与基层社区治理,需要有组织、有步骤地系统进行。一是有组织。纵向上,首先,需要加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组织建设,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将社区居民党支部建到楼院上,将党的组织延伸到社区地域单元最基层;其次,将社区单元小型化,推进社区、楼院(楼委会、楼院议事会)、楼门(楼门长、楼门议事会)的自治组织体系建设,着重加强和发挥居民代表会、居民议事会突出作用;最后,将社区党的组织体系与社区自治组织体系拧成一股绳,形成社区党委包社区、居民党小组包楼院、居民党员包楼门的多层次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格局,实现党建引领下在职党员在社区党组织体系和社区自治组织体系中发挥社区治理与服务作用。横向上,需要落实基层党组织报到制度,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基层党组织报到全覆盖;落实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完善街道社区、单位、两新组织党建联动体系;建立街道党工委负责属地区域化党建的基层组织领导体制,总览辖区基层党建工作。把具有时空分布格局的在职党员有效组织起来,将在职党员嵌入社区党组织体系政治生活中,归位到社区自治组织体系居住生活中。二是有步骤。首先,依托体制内资源,加强街道社区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建设,为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架起桥梁纽带;其次,落实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制度,建立街道“大工委、大党委”的领导体制,赋权增能,统筹辖区党建全面工作。最后,充分发挥社区党委领导下的社区居民党小组作用,建立和完善楼院议事会以及各类其他社区社会组织等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将在职党员队伍化整为零,归位到更小党组织和自治单元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抓制度建设,把在职党员规范起来

抓制度建设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制度建设贯穿在职党员社区报到、参与社区治理全过程。一是宏观层面。继续深化“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制度,推进街道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制度,推进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制度,现实单位对单位,党组织对党组织,点对点的基层党组织联动机制,强化单位党组织责任意识,增强单位党组织动员意识,全面落实基层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工作。二是微观层面。在职党员单位层面,建立和完善在职党员社区报到制度,实时跟踪、动态监督、动态考核、动态总结与动态表彰,全面了解在职党员社区报到后参与社区治理情况;接收在职党员社区党组织层面,完善在职党员社区报到教育管理制度,建立在职党员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摸清底数、摸清特长、摸清资源、摸清需求、摸清困难、摸清贡献等记录功能,建立“在职党员先进事迹”评选推优制度,制定在职党员社区报到,参与社区治理细则,确定主体责任;依托“党员E先锋”网络平台,建立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之间全畅通的“双向”互动机制。

抓载体建设,把在职党员调动起来

抓载体建设,是推进在职党员社区报到,动员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有效发挥在职党员作用的重要途径。一是初始阶段。以搭建“活动”载体为基础,开展“社区美颜”等常规化社区环境整治活动调动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服务,形成“社区是个家,美丽靠大家”的良好氛围。二是推进阶段。需要着力挖掘在职党员资源,摸清在职党员特长,以搭建“项目化”载体为基础,实施“九有一树”即有(需求)调研、有方案、有组织(主体)、有受益(群体)、有名称、有形象、有宣传、有记录、有监督以及在职党员树模范等党建项目品牌开发,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团队协作、组织引领作用,形成“项目化”破解社区治理点面问题的运作机制。三是深化阶段。在职党员社区报到,参与社区治理处于深化阶段时,以搭建“社区/楼院协商议事平台”载体为基础,在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委引领下,扎实推进社区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充分发挥在职党员讲政治、智力强、素质高、资源广的优势特点,使广大在职党员有序实现民主参与社区治理,引领社区各类组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最终形成基层党组织强的社区治理生态。需要强调的是,抓载体建设的不同阶段,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根据各自社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可以相继推进,也可以交叉进行。

抓党风建设,把在职党员名片亮起来

抓党风建设,是衡量在职党员社区报到,推进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作用发挥的重要标尺。抓党风建设,群众路线是最根本的一条。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把服务居民群众、造福居民群众作为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在职党员同居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在社区场所中做到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实现“单位人”向“社区人”、工作场所向生活场所转变,实施“我的邻居我熟悉”示范工程,建立和创新“在职党员社区服务主题党日”与“居民议事厅”等工作相衔接做法,扩大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覆盖面,使在职党员更好融入街道社区治理中心工作,融入居民群众关切,促进社区大融合。

抓队伍建设,把在职党员工作干起来

抓队伍建设,是推进在职党员社区报到,推动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作用发挥的重要人力支撑。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新时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最为重要的制度特征。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需要一支与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相适应的宏大的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把基层党建巩固起来、夯实起来。配齐配强街道党务工作力量,落实社区党组织书记“领头雁”工程,实施一社区一专职党务工作者,把在职党员社区报到、参与社区治理与服务这项工作久久为功地干起来,引领在职党员政治方向,发觉资源,挖掘潜能,发挥特长,服务群众。

抓宣传建设,把在职党员事迹唱起来

抓宣传建设,是扩大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作用发挥影响,回馈在职党员以及社区党务工作者尽责守业、开拓进取精神的重要舆论保障。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与服务过程中,社区应根据实际定期选拔树立一批组织(社区/单位)认可、社区居民群众认可,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在职党员先进事迹”,大力表彰和肯定先进在职党员,突出在职党员服务社区示范带动作用。建立街道组织部门、宣传部门与媒体定期沟通机制,创建《社区党员先锋报》线上线下专业媒体,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社区微信群、社区APP、街道公众号等新媒体作用,宣传在职党员先进事迹,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养正气、去邪气,管思想、固根本,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奉献、人人共享、人人快乐”的社区治理和谐氛围。

猜你喜欢

街道社区党组织党员
义乌市廿三里街道社区学院培训掠影
义乌市廿三里街道社区学院
我是党员向我看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清华党组织公开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街道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的强化分析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