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基固本聚合力 兴村富民促脱贫

2019-01-26

中国民政 2019年9期
关键词:镇街全市贫困户

近年来,宝鸡市坚持党建引领,聚焦脱贫攻坚,着力构建“四个三”机制,全面增强基层组织战斗力,持续提升基层政权建设水平,为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提供了坚强保证。2018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优秀城市,全市478个贫困村退出,28.8万人脱贫,5个贫困县已全部通过省级评估验收,今年有望宣布摘帽。

“三强”夯基础,筑牢攻坚战斗堡垒。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筑牢脱贫攻坚前沿阵地。一是强班子。注重选拔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担任镇党政正职,从“三类人员”中选拔99人进入镇领导班子,安排112名高水平大学博士、硕士到贫困县、镇挂职,组织102名镇街干部赴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注重从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中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全市村“两委”班子成员中致富能手达到66%。二是强队伍。强化“四支队伍”管理,因村选派第一书记1268名、驻村干部6072名,成立扶贫工作队916个,实现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贫困户结对帮扶“三个全覆盖”。推行驻村帮扶“六个一线工作法”和积分制管理考核办法,全市各级各类结对帮扶单位直接投入扶贫资金2.2亿元,引进项目1065个。三是强职能。宝鸡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镇街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方案》,积极推进扩权强镇改革,全市镇街统一设置为“六办三站一中心”,县区采取交办、委托、授权等方式,向镇街下放行政审批事项30项以上,各镇街制定公共服务事项指导目录清单12项以上,持续推动管理、职能、力量和资源下沉,镇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三力”同推动,全面提升脱贫质量。加快建立产业支撑、社会扶助、群众参与的长效机制,确保稳定脱贫、防止返贫。一是壮大集体经济给力。实施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行动”,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推动土地、信息、人才、技术等资源有效聚集,做大做强农村集体经济。全市976个村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229个村进行了分红,惠及贫困户31383户。二是发动社会组织借力。开展“党建助脱贫·社会组织在行动”活动,建立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动员引导机制和协调、服务、保障、激励等制度,全市422家社会组织与贫困村结对帮扶,累计投入款物9340万元,受益12.2万人。三是落实兜底保障助力。教育扶贫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义务教育阶段零辍学,累计发放资助资金1.4亿元。健康扶贫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四重保障”全覆盖,“三个一批”行动救治签约贫困患者8.8万人,减少医疗费5.8亿元。民政兜底脱贫在落实好现有政策基础上,创新开展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全市3.87万户困难群众因刚性支出过大纳入低保,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60%。

“三治”聚民心,持续激发内生动力。建立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激发内生动力,凝聚攻坚合力。一是以自治促精准。积极推行村“两委”联席会议、“五议两审两公开”制度以及民主协商“五民工作法”“线上+线下”村务公开模式,让群众参与说事、议事、主事,确保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精准。凤县、眉县荣获“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县”。二是以法治促和谐。全市镇街司法所、村司法调解室、“三官一律”进村实现全覆盖,大力推进法治广场、法治长廊建设,化解矛盾纠纷1万余起。建立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基层干部“看图做事、照单操作”,严防“微腐败”。三是以德治促立志。依托农民夜校、讲习所、田间院落等阵地,推行扶志点评会、扶贫扶志夜校等模式,用身边人教育贫困户自立自强、增收致富。全市建成村史馆160个、爱心超市909个,村规民约、家风家训馆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推行红白理事会制度。

“三化”优服务,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让群众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一是推动服务群众便利化。构建了县区政务服务中心、镇街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服务中心三级联动、运行高效的服务体系,整合服务事项,统筹纳入服务中心,做到了“中心之外无事项”。大力推行一门式受理、一站式办理和干部代办制,落实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等制度,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二是推动关爱服务常态化。高度关注“三留守”等特殊群体,建成1129所农村幸福院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等服务,创办226个专业合作社带动5万余名妇女实现创业就业,119名镇街儿童督导员、1352名村居儿童主任持证上岗,实现了老有所养、妇有所为、幼有所托。三是推动公共设施管理物业化。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助力脱贫攻坚的意见》,探索建立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1+7”物业式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和延伸基层组织的管理职能,全面落实镇直接责任、村主体责任,建立了以贫困群众为主的管护队伍,市县财政每年投入管护资金5000多万元,开发岗位9400多个,选聘贫困群众6100多名,解决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管护缺失的问题,全面提升了管理水平。

猜你喜欢

镇街全市贫困户
深化基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补齐能力 短板打通安全管理“神经末梢”——连云港市大力提升镇街安全生产管控能力
蓬莱市人大:“三抓”实现镇街人大工作全面提升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完善镇街财政体制“新样本”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