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党的社会号召力建设
——兼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2019-01-26李玉良
李玉良
(中共安丘市委党校 党的建设教研室,山东 安丘 262100)
社会号召力是检验一个政党是否具有持续影响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指征,是否具有良好组织力和形象力的重要体现,更是检验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对党的精神向度和忠诚度的“试金石”。当今世界政党的发展历程一再表明:只有深入而持久地抓好社会号召力建设,才能增强民众对政党的思想、理念、价值、文化、纲领、形象、领袖等的认知度、支持度和拥护度,才能确保牢固的执政根基;反之,一个失去社会号召力的政党,也就失去了其生存、发展的土壤,必然会走下历史舞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1]社会号召力建设是确保党生存和发展的强基工程,因此,重构新时代党的社会号召力建设路径,是一个迫切而重大的时代课题。
一、中国共产党社会号召力的“三维”探究
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和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1847年,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犹如一道闪电划破黑暗的夜空,照亮了人类社会光明的前景,从欧洲的“巴黎公社”到俄国的“冬宫”再到中国嘉兴南湖的“红船”,一次又一次彰显了无产阶级政党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同样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是马克思主义最忠实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在动员和解放群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奇迹,展现出强大社会号召力的理论应然、历史必然和时代实然,并不断谱写着新的辉煌。
(一)从理论维度看:始终保持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具有广泛社会号召力的生命之源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彻底、最革命的理论,决定着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性。
1.政治的先进性。工人阶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基础,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是新的生产方式的创造者、继承者和推动者。“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2]“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3]
2.理论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都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创立170多年以来,以强大的生机和力量影响、改造着整个人类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4]
3.价值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最纯洁、最纯粹、最高尚的价值追求。“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这是超越一切政治组织宏大而美好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6]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不变信仰和永恒追求,正确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和优秀传统文化巧妙“结合”起来,实现了伟大而华丽的飞跃,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持续施展世人惊叹的“东方魔力”,不断创造着引领和改变世界的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7]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拥有广泛社会号召力的生命之基、活力之源。
(二)从历史维度看:具有强大的社会号召力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其鲜明的阶级特性和宽广博大的胸怀,展现了强大的社会号召力,其纲领、理想、目标、愿景,逐渐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特别是党的三大以后,一些共产党员以“双重身份”参加革命,在黄埔军校设立“党代表”,倡导国共合作并开展北伐,组织工人运动和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等,展现出强大的政治动员力,党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大批先进分子投入党的怀抱。
伴随着红色火种在中国大地上迅猛、持续燎原,广大人民群众革命热情极度高涨,自觉听党话,忠诚跟党走,夯实了党的阶级基础,党的社会号召力犹如广阔大海,召唤、汇集、容纳了无数河流并浑然一体。由此,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登上历史舞台,逐渐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
抗日战争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件。在这生死攸关的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大义旗帜,超越党派之争,动员、组织、领导全民族抗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让古老的中华民族实现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成熟壮大起来。第一,中国共产党号召全民族抗战,真正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老实说,过去如果没有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和陕甘宁边区真心实意地出来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那就无人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人领导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那就无从实行抗日。今天如果没有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真心实意地出来维持抗日的大局,反对投降、分裂、倒退的危险倾向,那就会弄得一团糟。”[8]第二,通过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减少了阶级对抗,动员绝大多数民众积极投入抗战,奠定抗战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三,通过延安整风和建立“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广泛号召海内外一切爱国力量,积极加入到抗战中来,史沫特莱曾感叹道:“延安至此成了全国抗日运动的中心,工人、学生、教授、教员和文化领袖组成的人流,开始涌往陕北。”[9]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形成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无坚不摧的滚滚洪流。
新中国成立前夕,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及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脱离白色恐怖纷纷北上,共商建国伟业。一些民主党派人士被推选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显示了“红色”的强大吸引力,民主党派也实现了新民主主义性质的转变,“各自联系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10]再一次展现了党强大的社会号召力。历史一再证明,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具有始终为了人民的初心、使命、愿景,才能赢得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信任和拥护,才能为了共同的目标,不断号召、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时代辉煌。
(三)从现实维度看:强化党的社会号召力建设是一个紧迫而重大的时代课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人员、知识、信息、财富、资源及其他各类市场要素跨界、多向流动,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着亘古未有的变革。社会成员的地域、家庭、身份、职业等界限被打破,社会角色相互发生混同,社会发展步入多元化时代,这给党的社会号召力建设带来极大的挑战。
1.社会思想价值多元化。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多元化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多样化必然决定思想价值的多元化,各种思想、观念、价值和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碰撞。第一,社会思想多元化导致社会思想活跃度、自由度增大,一些人缺乏价值标准的衡量,出现了思想失准、价值失向和行为失范的现象。第二,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为各类非无产阶级思潮泛滥推波助澜,社会思想统一难度前所未有。第三,在政治上,我们始终强调党是领导一切的,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决不能动摇而且必须要强化。在新时代,如何在党的领导与思想多元之间进行整合、协调,并最终服从于党的领导,让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新时代加强党建设的首要课题。
2.社会阶层多样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深入推进,各类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应运而生,这些组织从业人数众多,身份特殊复杂,形成了人数众多且独特的社会新阶层。社会新阶层打破了我国原有的“两阶级一阶层”的传统社会格局,阶层诉求呈现复杂化、多样化、差异化,阶层利益呈现明显固化、集中化、碎片化,逐渐形成各种“利益藩篱”且难以打破。近几年来,社会新阶层人数增长较快,加之分散性强,流动性快,价值多向性明显。由此造成社会中各种思潮极易相互碰撞,造成价值、观念的撕裂,社会群体出现分化,社会行为出现异化,这给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社会号召力建设带来新的挑战。
3.社会治理结构网络化。随着人民生活进入网络时代,社会治理结构网络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社会科层治理结构逐渐呈现“扁平化”“去中心化”“非线性化”,管理功能不断被弱化,出现“原有治理职能的体制性衰退”引起的“决策权威和行政执行力的系统性危机”。[11]在这种趋势下,第一,政府和媒体不再是信息的把控者和发布者,信息不再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任何普通民众都有可能成为信息源,信息传播多向性、分散性和失真性趋势明显。第二,“意见领袖”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一些人的思想,人们通过虚拟世界参与政治、社会管理的热情极大高涨,而对现实组织却予以忽视甚至漠视。第三,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快捷性和两面性,对传统社会治理构成了极大挑战,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受到威胁,特别是部分基层党组织虚化、弱化、边缘化问题突出,党的社会号召力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二、新时代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的路径
当前,我们进入新时代,伴随着中国社会全方位的深刻变化,党的建设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如何取得“四个伟大”斗争的胜利,顺利完成新时代的崇高使命,努力实现新时代的美好愿景,社会号召力就成为党组织、动员、引领社会各方面力量的重要保证。
(一)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确保党永不变色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的争夺战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进入新时代,这种争夺更加白热化、隐蔽化、复杂化。意识形态的斗争是悄无声息的,不见刀光剑影,但也是惊心动魄,稍有放松,则会危机四伏。正如马克思指出:“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2]
1.积极传承红色基因。当前,意识形态的斗争异常严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大行其道,成为今天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头号敌人。第一,历史虚无主义用肢解、移植、无中生有的方法分析、臆造历史,虚化事实,曲解实践,别有目的地嵌入和植入各种不良思潮;“甚至打着还原于历史真相、揭露历史内幕为幌子,杜撰历史故事、歪曲历史事件、戏说历史人物、颠倒历史黑白,制造历史迷雾,怀疑一切,甚至制造集体历史失忆”[13],破坏人们思想的“免疫系统”,从根本上就是否定历史、否定成就、否定党的领导,引发思想混乱。第二,“在传播途径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兴媒体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铺天盖地,各种猎奇、各种表态、各种情绪、各种评判接二连三、五花八门,互联网已然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14],这使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变本加厉。第三,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生存、发展的根本,是赢得社会信任和尊重的鲜明特质,是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最为有力的武器。只有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融进血液,才能确保党的“成功密码”不被外界所“攻破”,才能增强自身“免疫力”,防止“基因突变”和“基因改造”,党的先进性才能更好地秉持,伟大精神才能得以更好赓续,党的社会号召力才能持续增强。
2.牢牢把控话语权。话语权是一种软实力,尽管含情脉脉、潜移默化,但对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和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来讲,就有持久性和深远性。从目前状况看,“面临着强大的西方话语霸权的压力,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意识形态领域自然会受到冲击。”[15]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在经济上唱衰、政治上抹黑、军事上夸大、文化上同化,我们却不善说、不会说,甚至不敢说、不能说,缺乏行之有效的话语体系,给党的社会号召力带来不良影响。因此,第一,必须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凸显中国特色,展现中国力量。第二,要切实传播好马克思主义,持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魅力,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不断深入人心,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认同感和思想引领力。第三,要牢牢把握社会舆论控制权,特别是新兴媒体的控制权。如果我们在舆论上失地、失控、失语,那么,我们的党组织将失去党员、失去群众,基层党组织会逐渐被掏空、瓦解,党就会没有任何的组织力、号召力,就会变成泥足巨人,不堪一击。
3.切实增强“四个自信”。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四个自信”是全部经验总结,也是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深入的内在动力和根本保证,更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问题。第一,“四个自信”彰显了中国特色,展示了中国风格,体现了中国气派,展现了中国力量。第二,坚持道路自信必须立足国情,读懂中国,明确奋斗方向和路径;坚持理论自信,必须坚持理论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永不懈怠,确保用先进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坚持制度自信,必须展现中国智慧,在始终确保我们社会主义事业正确方向的基础上,为世界各国提供中国方案;坚持文化自信,必须坚守中国共产党独特而深厚的精神标识,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第三,“四个自信”是驾驭全局,取得“四个伟大”斗争胜利的“定海神针”,是确保社会号召力的“锐利武器”,必须毫不动摇、一以贯之地坚持。
(二)重塑党的良好形象,展现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气质
党的形象是事关党的支持度、信任度和拥护度,是一个党的“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当今时代,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多元化特征明显,导致对党的评判标准也多样化,很难用事先设定的、统一的评判标准来实现价值认知,甚至呈现价值评判标准的杂糅。加之网络的迅猛发展,社会进入了一个超级透明的时代,人民群众对党的行为关注度会出现“乘数效应”,党的形象已成为展现党的持久影响力和社会号召力的重要窗口。
1.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97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逐渐形成了信仰坚定,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依靠群众,顾全大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特质,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独一无二的“精气神”。从“红船精神”开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渊薮开始,我们党始终秉持初心,砥砺前行,用鲜血和生命铸就无数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的伟大精神,形成了党的精神“谱系”,是党具有持久社会号召力的根本。党的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昂首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必须传承好这些精神,从中汲取力量,总结经验,寻找答案,进而不断取得“四个伟大”斗争的胜利。
2.必须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为民务实清廉是每一名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价值取向,是97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而又始终秉持的“初心”,从根上讲,这就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体现。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的共产党人很好地坚持了这一追求,迎来了革命的伟大胜利。然而,我们有的党员干部却在思想上“缺钙”、精神上萎靡、行为上失范,党面临着“四大危险”“四种考验”,党的公信力大打折扣,甚至出现“塔西佗陷阱”的危机。因此,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时代,第一,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向度,坚守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成为永葆共产党人先进性的时代必然,从而更好地实现党的动员、凝聚、整合、组织、引领功能。第二,必须始终保持“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定力,提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境界,拨清时代迷雾,用共产党人的价值引领、规范时代价值,用共产党人的伟大追求影响、带动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思想行为,始终确保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3.必须始终坚持忠诚干净担当和与时俱进的政治品格。品格是形象的内化,政治品格包括理论品格和实践品格,什么样的品格一定会展现什么样的形象。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忠诚、干净、担当的实践品格,始终坚持以民族大义为重,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无数辉煌,用初心激发动力,用使命促使行动,号召、动员社会一切积极力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前无古人的奇迹。97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高举理论创新的大旗,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飞跃,有力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随着我们进入新时代,更加凸显了与时俱进的真谛,如何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蓬勃发展,如何让马克思主义旗帜在东方高高飘扬,如何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上展现中国气派,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以什么样的底气应对挑战,以什么样的品格来引领时代。
(三)切实净化、涵养优良政治生态,不断增强党的内生动力
政治生态是各类政治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内部环境及外在运行状态。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其各类主体的生存、成长、运行必然快捷高效,充满活力,能够实现良性互动、多方共赢;反之,一个恶劣的政治生态,其内部要素流动不畅,效率低下,充满内耗,腐败滋生,最终走向自我萎缩甚至自我崩溃。党内政治生态是党产生优良作风,锻造凝聚力、战斗力、创新力的内生变量,是党永葆自我革命,不断展现青春与活力,避免陷入“格瓦拉困境”的自我动力,更是吸引优秀分子,不断彰显包容并蓄的外在魅力。
1.构建积极健康向上的党内文化。当前,我们的政治生态并不乐观,还存着一些“污染源”,党内文化还存在着庸俗、低俗、媚俗的现象,对外展现的不良风气,社会方方面面还不满意,已成为党的社会号召力建设的重大“顽疾”,必须下大力气解决。
党内文化是党的最大软实力,是构建党内良好政治生态最根本的问题,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实践性、时代性、稳定性和引领性,发挥着育人、化人的功能。中国共产党文化是党自成立以来形成的“红色文化”,包含了党的理想信念、目标追求、价值取向、政治理念、宗旨意识等一切精神因素。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党内文化受到污染甚至遭受破坏,西方文化、庸俗文化、江湖文化、码头文化却大行其道,党内政治生活、政治关系扭曲变异,政治生态遭受严重破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16]
2.以科学的制度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建设是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支撑,制度是硬约束,是确保党内政治生活规范有序的根本保证。第一,必须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制度体系构建过程包含调研、论证、监督、反馈、完善和修改,环环相扣,相互衔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如果空洞乏力,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再多的制度也会流于形式。牛栏关猫是不行的!要搞好配套衔接,做到彼此呼应,增强整体功能。”[17]第二,确保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必须体现“热炉法则”,确保真正发挥制度的公平、警示、教育、惩戒功能。第三,制度建设要与时俱进,与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党内政治生活的科学化、程序化,进而为营造优良政治生态创造良好环境。
3.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和决心增强党的内生动力。一个党越是发展壮大,越要坚持吐故纳新、自我革命,这是确保党内纯洁、干净的关键所在。始终坚持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展现高超的治国理政智慧的靓丽名片,更是中国共产党迈向伟大征程的自我扬弃。正是这种伟大的自我革命精神,才让我们党不断克服错误与挫折,跳出自我封闭、自我满足,不断开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随着进入新时代,党情、世情、国情都发生深刻的变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越是在重大紧要关头,越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越要保持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越要保持头脑的清醒。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刀刃向内,以刮骨疗伤的勇气进行自我革命,始终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确保党内生态风清气正;始终坚持“零容忍”,坚持不懈反腐败,避免党内腐化变质;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确保党内系统高效运转;始终保持党的生命力与战斗力,实现“众星捧月”般的社会号召力。
三、强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着力点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社会号召力直接决定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效。因此,党的社会号召力建设重心在基层,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重新激活基层社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大和迫切课题。
(一)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建设,不断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18]实践中,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当前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弱化、虚化和边缘化的问题,甚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空转,“无场所办事、无人办事、无钱办事”现象突出,严重影响其功能的发挥。与此同时,一些非党的组织甚至一些“虚拟组织”乘虚而入,不断争夺群众、抢夺阵地,致使部分党的基层组织的功能逐渐被削弱或者丧失,组织、动员群众也就失去根基和力量,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号召力也就无从谈起。
1.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是基层党建的基础工程,是基层党组织实现其组织功能的有效载体,也是加强社会治理的核心和纽带。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真正发挥其功能,并把其功能贯穿于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政治领导、思想引领、群众动员、社会号召、改革发展的坚强核心。
第一,实施“强基”工程。要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立“扁平化”“网格化”的组织架构,真正实现组织架构的全覆盖,有效拓展基层党组织的各项功能,实现与基层社会治理机构的有机融合。
第二,切实解决基层组织“后继乏人”问题。创新和拓宽用人渠道,真正把“好人中的能人”吸引到党组织来,增强组织的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同时要坚持“吐故纳新”,坚决把不合格党员清除出队伍。
第三,切实拓展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要切实解决基层党组织功能单一和功能弱化的问题,在突出政治功能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发展稳定、社会动员、矛盾调处、纠纷化解、服务群众等方面的作用,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一个具备多种功能的党建“综合体”。
2.着力提升党的基层工作精准化水平。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着力点在提升其组织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只有努力提升精准化水平,避免基层党建的碎片化、形式化、庸俗化、娱乐化,才能在社会治理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专业化方面真正发挥核心作用,把党的社会号召力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第一,探索实施基层党建工作标准化。要把标准化嵌入基层党建工作,把党建工作的全要素、全环节、全流程等评价指标进行细化和标准化,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基层党建工作的动因、机制、路径和效果问题,进而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可操作性。
第二,提升基层党建的智能化水平。要强化党的建设互联网思维,积极推行“互联网+”党建,实现党的建设智慧化,做到党的建设线上线下无缝隙链接。加大基层党建从现实到虚拟的全覆盖,从而与基层社会治理良性互动、有机衔接。
第三,提升基层党建的专业化水平。专业化是基层党建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基层党建队伍,真正实现基层党建队伍专职化、专业化,从而开展好有针对性的服务,真正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应有的社会号召力。
(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展现党的社会号召力
党的根基在基层,党的重心在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心同样在基层。社会治理事关基层稳定、群众福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19]这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多方联动、协同推进。只有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展现党的社会号召力。
1.实现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从动机和根本目标看,基层社会治理与基层党建是一致的。做好党建工作,有利于保证基层社会治理的正确政治方向,良好的社会治理有利于持续扩大党的社会号召力,只有深度融合,才能实现良好的互动。
第一,创新组织融合。要改变过去以条块为主的设置方式,按照“网格化”要求,根据社会治理推进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跟随到哪里的原则,设立“社区党建”“楼宇党建”“网上党建”等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实现党组织与基层自治组织的无缝隙覆盖,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
第二,创新工作融合。党的工作具有独自特色,特别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解决矛盾和冲突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要实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治理工作中的自治、法治、德治相互融合。
第三,创新服务融合。社会治理的核心在于服务基层群众,这与党的宗旨根本一致,因此,建立重大问题协商沟通机制、服务品牌共建机制、群众服务联盟等,实现基层党组织与社会治理组织的良性互动。
2.充分拓展党组织在“两新组织”中的“红色”功能。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两新组织”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两新组织”不但吸纳了大量的普通群众,而且汇集了一大批高、精、尖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海外留学人员,相比一般党的基层组织,其成员更加复杂,思想统一难度加大,诉求更加多样化;经济属性明显,阶级属性和政治倾向淡化,给新时代党的建设带来了一系列挑战,成为了一个新的时代课题。因此,当前“两新”党组织不仅要“建起来”,更要有效“运转起来”。
第一,强化政治引领,用政治引领“两新”组织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始终确保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始终坚持党组织的政治属性,把党的政策、主张与企业的理念、文化巧妙契合,做到同频共振、相得益彰。
第二,充分发挥“两新”组织中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要把党员的先进性融入“两新”组织价值理念中去,让每一名“两新”组织员工感受到党的力量和党的引领,从而自动自发地增强党员在“两新”组织中的影响力。
第三,发挥“党建+”的作用。努实现党的功能与“两新”组织发展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党建+互联网、党建+市场、党建+群建、党建+关爱帮扶、党建+创新”的有效模式,真正实现党的号召力。
(三)突出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功能,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创新,必须着眼于增强组织力、群众凝聚力、社会号召力和发展推动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拓展外来人口参与社会治理途径和方式,加快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20]高效的组织力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更好的组织保障和政治引领,确保社会治理的正确方向;良好的社会治理为党的组织力创新提供有效的平台和载体,为此,必须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创新为着力点,培育社会治理的新动能。
1.突出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工作中的政治引领功能。基层党组织处于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其政治属性会更加突出,一旦神经受损,其传导功能受阻,会导致整个神经链条出现问题。因此,在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责任、政治担当、政治生活、政治意识的同时,必须积极拓展其政治功能,
第一,强化政治引领,树立良好的政治风向标和建立良好的政治生态,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以高昂精神状态和严格的行为标准,影响、感染广大群众的言行,达到情感认同、思想凝聚的目的,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动员、组织、引领群众的作用。
第二,强化政治宣传。政治宣传关系基层党组织组织、动员群众的重大问题,必须要牢牢把握基层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和控制权,把党的政治意志、政策、主张及时宣传到群众心中。
第三,强化政治标准。要严格按照政治标准,毫不动摇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按照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标准来选拔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干部。
2.突出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工作中的文化引领功能。文化的功能在于化人、教育人、塑造人,文化实力是一个组织重要的软实力。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必须注重文化力建设,用文化的力量去影响和改变人,才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和深入持久的效果。
第一,要用党的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文化,进而为社会文化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特别是用党的“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意识形态的制高点,形成独特而持久的精神标识。
第二,要用党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党的价值在于始终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根同源、同向同行。因此,用党的价值引领社会治理,对确保基层治理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要开展深入持久的思想教育。创新教育形式和载体,在实现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中增强基层群众对党的认同感,不断增强党的向心力和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