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与新时代中国外交
2019-01-26王亚军
□王亚军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北京 100860)
改革开放40年是世界格局深刻演变、国际风云激荡变幻的40年,是中国实现快速发展、复兴大业接续推进的40年。40年来,中国外交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紧紧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经受住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向国家和人民交上了合格的答卷。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秉承优良传统、积极开拓创新、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引领塑造,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为推动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普遍赞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1]回顾过去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面对前所未有的国际变局,做好新时代外交工作,需要认真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外交政策和实践的演变历程,全面总结40年中国外交的成功经验,更好厘清新形势下做好外交工作必须坚持的理念和原则。
一、回顾40年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中国外交在六个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转变
第一,中国外交的时代主题实现了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将进行革命斗争和建立国际统一战线作为对外工作指导思想。上世纪70年代,邓小平同志深刻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特点,得出了世界大战有可能避免、“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的重要论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工作,中国外交的主要任务也转变为“为国内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对时代主题的准确判断和把握,为中国外交转变思路、明确方向、厘清目标,更好地服务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前提。
第二,中国外交的战略视野实现了由“内外有别”向“内外一体”的转变。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的中国”,内政与外交、内事与外事相互交织,联动愈加紧密。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具体要求。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当前,中国外交更加注重从两个大局的相互联系中判断局势,从两个大局的有机互动中把握机遇,外交工作与党和国家的全局工作内外贯通、内外一体的特征更加明显。
第三,中国外交的内涵外延实现了从传统阵营和领域向全方位布局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后,受冷战大气候影响,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外交的对象和领域等较为狭窄。改革开放以来,外交工作进入大发展时期,外交对象从发展中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全面拓展。在元首外交统领下,政党、政府、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等各层次,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卫生、旅游、军事等各领域,都在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对外交往活动,成为国家总体外交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外交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进一步优化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总体布局。
第四,中国外交的理念主张实现了从自主探索到主动引领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西方的制裁封锁下坚持独立探索,提出并形成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不干涉内政、不结盟等独具特色的鲜明外交理念和主张,并以此为指导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和处理国际事务。改革开放以来,在持续融入国际社会的同时,中国外交理念也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全球治理观、安全观、发展观、合作观、正确义利观、“一带一路”、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思想和倡议,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的外交理念,为实现中国和平发展,实现与各国合作共赢,推进全球治理、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提供了智慧和方案,发挥了积极引领作用。
第五,中国外交的行为范式实现了从反应式应对到主动作为的转变。中国是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新中国长时间被阻挡在国际体系大门之外,同时面临美苏争霸的严峻国际环境,国力孱弱,话语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有限,外交工作的手段和空间受到制约,面对外部压力和各类突发事件,更多的是反应式应对。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上升,中国外交由近及远、由周边向外围逐步打开局面,构建起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同时,我国积极融入国际体系,目前已加入几乎所有政府间国际组织和400多项国际多边条约。新时代的中国外交,议题设置能力、主动引领能力、经略塑造能力全面提升,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不断增强。
第六,中国外交的国际角色实现了从公共产品一般消费者向重要提供者的转变。长期以来,国际和地区大多数公共产品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提供,中国更多地是消费者,甚至被指责为“搭便车”。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立足自身作为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定位,越来越多、力所能及地提供优质的国际公共产品。中国不仅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公平正义,坚定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建设性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还致力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主动与各国分享中国发展红利和机遇,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和“便车”,推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各国实现共同发展搭建广阔平台。“一带一路”被国际社会誉为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被视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全球发展倡议和国际合作工程。中国模范践行了国际秩序维护者、建设者、贡献者的三重角色。
二、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时代,中国外交必须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坚定践行十大理念和原则
当前,中国正站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起跑线上,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比40年前更加纷繁复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国际上不少战略学家认为,国际关系正在迈过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世界正在经历的重大变化,身处其中的我们可能并不自觉,但若干年后回过头看,我们将会发现,本世纪头20年是决定世界未来发展方向的20年,也是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20年。
大变局潜藏大挑战,大变局孕育大机遇。我们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总体部署,充分总结发扬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的成功经验和成熟理念,不断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全面开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第一,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党的领导是中国外交的最大优势、最大特色。党的十九大以来,外交战线通过推进对外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加强从严治党,努力形成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局面,为新时代外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我们党制定的外交路线和方针政策不仅得到广大党员和国内民众的充分拥护,在国际上也得到越来越多的理解和认同。新时代的中国外交要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格局演变中始终掌握主动,就必须牢牢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中央对外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得到有力贯彻实施。
第二,以命运与共为目标导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当今国际上乱象丛生,“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成为各国人民的时代之问。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和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的重要演讲,系统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为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指明了正确方向,打出了中国外交的鲜明旗帜,引起了各方的强烈共鸣。新时代的中国外交应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人类进步事业为己任,把民族复兴大业和人类进步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以中华民族的复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同时在和世界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为民族复兴大业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以和平发展为战略路径。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和平发展的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在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指出走和平发展道路并非中国一家的责任,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与维护自身国家利益并不矛盾,中国将坚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为和平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只要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平发展这条路就能走得通,而且会越走越宽广。新时代的中国外交不仅应在理论上不断丰富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在实践中也应始终不畏国际风云变幻,牢牢坚持和平发展这一宗旨,继续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
第四,以合作共赢为核心原则。合作共赢是我国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外交的旗帜。当今世界,各国命运紧密相连、利益休戚与共,唯有共享机遇、共担风险,才能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外交理念,如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真实亲诚的对非方针政策等,核心思想都是合作共赢。“一带一路”更是我们致力于同国际社会实现合作共赢的典范。新时代的中国外交应该大力弘扬这一核心原则,不仅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并向高质量发展,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世界经济的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还应将其推广扩大到政治、安全、文化等各个领域,以此为标准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第五,以独立自主为基本遵循。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判断、自己的主张,就会沦为其他国家的附庸。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一以贯之的底色和原则。新时代的中国外交必须继续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尤其面对一些国家搞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在国际上拉帮结派、排斥异己,对中国的发展抹黑下绊、打压遏制,中国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独立自主,更加坚定地捍卫国家利益。同时,独立自主并不是像有些国家那样搞单边主义、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也不是特立独行、以邻为壑、为所欲为,而是把中国的特性和世界各国的共性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同各方的互补互促,良性互动,不断扩大利益汇合点。
第六,以开放包容为文明纽带。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不同的历史和国情,不同的民族和习俗,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多元多样的文明。开放包容就是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也只有尊重文明多样性才能实现世界更好地发展,更加丰富多彩。面对有些国家搞文化霸权唯我独尊,宣扬文明冲突,企图把自己的价值理念和发展模式强加给别人的做法,面对国际上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新时代的中国外交应坚定文化自信,一如既往地倡导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和谐共生,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在包容中共促繁荣和发展。开放包容可以更好展现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大国胸怀,拓展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格局空间。
第七,以公道正义为价值取向。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国外交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国软实力的独特标识。中国从不干涉别国内政,一直在国际上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正是秉持这一精神,我们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非拉国家的由衷支持和赞誉。2018年9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共有52位论坛非方成员领导人出席,包括40位国家元首、10位政府首脑、1位副国家元首和非盟委员会主席,习近平主席在主旨讲话中提出的对非合作“五不原则”和“八大行动”得到与会非洲国家领导人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新时代的中国外交,应以公道正义为准则,贯彻落实好正确义利观,继续坚持发展中国家定位,始终按照事物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自己的立场,积极为发展中国家仗义执言,切实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利益。
第八,以多边机制为有效平台。我们一贯强调“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主张世界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由各国共同制定,全球事务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由各国共同分享。当前,个别国家对一系列多边机制和国际协议采取自私自利立场,搞“退群”“废约”,严重侵蚀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多边体系。新时代的中国外交应坚定地站在多边主义一边,从人类社会共同利益出发,更加积极有为地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改革,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共治的多边主义原则,支持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法治化,为国际体系的改革完善做出更大贡献,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九,以伙伴关系为重要依托。“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无论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还是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和挑战,都不是我们一家能完成的,中国离不开朋友、伙伴的合作和支持。我们反对那种非敌即友、结盟对抗的冷战思维,坚持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遵循“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理念,已经同100多个国家、地区和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初步构建起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和“朋友圈”。这为我们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广结了人缘、奠定了基础。新时代的中国外交应继续全方位地对外拓展,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和务实合作,不断巩固“朋友遍天下”的良好局面。
第十,以谦逊自信为独特风格。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国际上将更加关注中国的一举一动,并以此判断“中国将如何使用自己不断增长的实力”“中国将如何处理同世界的关系”。新时代的中国外交应该着力打造自己的典型风格。“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中国经济体量越大,国际地位越高,外交越要包容谦逊。我们绝不能学某些国家恃强凌弱、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这是我们有别于历史上那些强权霸权国家的重要特征。谦逊与自信并不矛盾,外交工作必须坚持“四个自信”,这是我们的力量之源和信念之基,代表了新时代中国的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和国际形象。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讲好中国故事,消除国际上对中国发展的错误认知和不必要的担心。自信还应体现在心态的从容上,中国已经走到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对外界的议论应保持平常心,既不因几句赞美而骄傲自满,也不因几句批评而妄自菲薄,还是要谦虚谨慎、不卑不亢地同各国开展交往合作。
40年改革开放,中国给世界创造了一个奇迹,中国外交给世界吹来了一股新风。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持下,新时代的中国外交一定能够体现新作为、开辟新局面、展现新气象、取得新成就,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