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与机制创新
2019-01-26吴玲玲
吴玲玲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不断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创新,是高校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支撑。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新时代必须“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更大贡献。”[1]近年来,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语音图像识别和深度学习算法等新技术的驱动下,新一代人工智能已在一些领域崭露头角。人工智能的崛起,不仅极大提升了信息处理能力,也推进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转型。在人工智能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树立前瞻思维,做到未雨绸缪。分析人工智能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双重影响,考察人工智能嵌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状况,探讨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机制创新路径,对推进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一、人工智能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人工智能,简言之,即用计算机模拟而来的智能。从已有研究成果看,学界对其概念的界定还存在差异性。如英国学者博登认为,人工智能就是使机器形成“做人类心灵所能做的那些事情”。[2]美国学者尼尔逊直接将其定义为“表示知识、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的科学”。[3]人工智能的产生,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的“图灵测试”,此后其发展逐步由“弱”到“强”。其中,“弱人工智能”,即人工智能可用于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本身不具备自主意识,而“强人工智能”则表明机器本身已蜕变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心灵”。20世纪后半叶,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根基。学界普遍认为人类已基本掌握弱人工智能技术,但人工智能走向自主性觉醒的“技术奇点”仍未出现。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无论在人机融合,还是数据处理上,较之以往已有了巨大提升,并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展现出了超强性的一面,进而在实践中为各类机构的发展和治理带来了全新环境。
(一)人工智能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
当今时代,人工智能的不断勃兴已是不争的事实。据统计,仅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就达到2700亿元,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也突破380亿元。[4]人工智能的不断壮大,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积极意义。
1.有助于整合优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构,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发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实践活动,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社团建设”“学生个体辅导”等多个层面,是一个“十分广泛的工作体系”。[5]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实现内部机构整合是首要前提。目前,高校内部各机构还一定程度地存在职能交叉问题,被归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机构,包括了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等多个部门,过多过杂的机构设置,极易导致政出多门和部门冲突。
要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校相关机构的设置绝非愈多愈好,应结合学生规模做出动态调整。人工智能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路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构的设置,主要取决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对思想政治工作任务、范围及其复杂性的预判,其有效展开须以掌握相关数据为基本前提。通过机器学习和智能控制,人工智能不仅能实现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数据更为科学的整合,而且也可推进各部门的管理进一步走向协调化,在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实现组织功能的再造。
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变得更加简洁和流畅,这不仅有效精简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规模,而且有助于避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过度行政化的倾向,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与推进科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为强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效率提供了新保障。效率即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获得的收益和付出成本的比率,是高校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前提。[6]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飞速提升,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低效率问题也一直备受各界诟病,一些学者甚至直言,无论是“技术效率”,还是“管理效率”,目前我国高校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7]事实上,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而言,其效率水平的提升,不仅需要相关制度的完善,同时客观上呼唤治理工具的更新换代。人工智能恰可弥补这一空白。
第一,人工智能可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节省开支。人工智能较之于常人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其具备快捷和廉价的特性。以智能办公为例,相关数据显示,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下,全球每年低端范围内可节省33亿美元,在高端范围内甚至可每年省下411亿美元。[8]可见,人工智能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能够为高校节省经费提供有效载体,有助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将有限资源应用到关键环节,以提升工作效率。
第二,人工智能的融入,提升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灵敏性。遗传算法和深度学习等技术,赋予了人工智能一定的自主分析与决策能力,这有助于打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体事必躬亲的管理模式,由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参与不足、信息不对称等现实问题便可得以化解,因而能够在提升积极性的过程中为强化学生工作效率带来积极意义。
(二)人工智能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
正如霍金指出的,人工智能有其便利性,但也有可能导致人类文明的毁灭。[9]人工智能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虽不至于此,但其带来的风险同样不可小觑。
1.人工智能的应用,极易造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伦理精神的缺失。作为关乎大学生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其内在的伦理意蕴,包括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理性意识、道德能力、开拓精神等。这种伦理精神决定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定位和责任。人工智能的嵌入,显然改变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规则,使相关的伦理精神开始出现踏空的危机。
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看:人工智能的应用极易导致相关主体责任性和批判性精神的缺失。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既是服务性主体,也是批判性伦理主体,既要坚守真理,又要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做出价值考量。人工智能的参与,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案、决策体现出了机器意志,导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出现责任主体模糊化的危机,削弱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合法性根基。
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看:人工智能也极易放大不公正问题。人工智能以内部算法为基础展开治理,表面上看确实降低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观性,但包括深度学习、精确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同样也是来自于人的设计与创造,这就使其不可避免地要体现出开发者的主观意图,在缺乏外在干预的前提下,极易通过内部程序的运作放大偏见和不公,加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紧张化。
2.人工智能给大学生信息安全带来新的威胁。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安全问题已成为了人类社会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美国斯诺登事件的爆发已充分印证了这一点。而以信息和数据为支撑的人工智能的崛起,显然给人类信息安全带来更加深层次的考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不例外。
第一,人工智能的融入给恶意攻击入侵高校网络数据平台提供了可乘之机。人工智能虽算法精确,但其智能程序也绝非万能,特别是在相关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在数据传输中,一些内部程序也极易在人为干预下出现漏洞,进而给一些黑客的潜入提供便利。如通过修改参数使防御系统失去甄别能力,进而植入病毒进行敲诈勒索等。2017年,“永恒之蓝”病毒的爆发,国内多所高校遭受攻击就是典型案例。据统计,近年来全球爆发的各类网络攻击案件中,有近六成关涉人工智能。[10]
第二,在人工智能的环境下,高校内部的相关信息也将面临更大的泄露危机。无处不在的智能终端以及不断交互的数据资源,无疑加大了信息泄露的风险,导致一些敏感数据游离于人的控制之外,一旦泄露将对大学生造成巨大伤害。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在利用智能平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对大学生信息的不当泄露就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面对人工智能的不断崛起,高校积极开展信息资源保护是不可或缺的。
二、人工智能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现状
(一)人工智能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
必须指出的是,同国外发展历程相比,我国人工智能起步相对较晚,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的不断重视,在推进人工智能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实践中,国内已有了一些初步积累。
1.从基础看:不断完善的校园网系统和大数据平台,为人工智能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提供了现实载体。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信息与数据的支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融合人工智能,首先必须以校务管理信息化和大数据平台的建构为基本前提。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取得较为突出的成就。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国80%以上的高校已完成了对网络化教学系统的建设,高校学生工作中数字资源的使用比例也超过了60%,高达95%的高校校园网主干宽带已达到千兆级别以上传输速率。[11]可以说“互联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已全面展开。
与此同时,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成熟,近年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各类数据资源的建设也不断迈进,如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等机构主办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全国高校学生资助信息平台和全国高校信息统计数据库等,这些数据资源的推出,为人工智能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提供了支撑。
2.从政策看:相关制度的完善为人工智能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提供了基本架构。为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和有效应对信息风险,近年来,我国就教育信息化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和纲要,包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方向。截至目前,我国在信息治理层面的相关法规已达100多件,其中,多个相关法规同高校信息治理存在关联性,这些相关政策搭建了人工智能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内在融合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为抢占先发优势,近期,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直接性政策亦不断出台,如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可谓直接为人工智能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提供了依托。
3.从实践看:近年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开始显露苗头。例如,为更加便捷地开展高校学生党务管理工作,2017年以来,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引入了“法马i党建”的智能应用程序,以打造“党务管理智能化、信息维护精准化和党员教育个性化”新平台。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率先尝试引入人脸识别智能注册机器人,在该系统的帮助下,学生只需对着摄像头刷脸,几秒钟便可完成信息注册工作,并对学生日常思想动向实现智能化监管。[12]在此过程中,不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得到身心解放,思想政治工作效率也实现了巨大提升。可以说,人工智能的初步引入,已在实践上推进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为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人工智能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
人工智能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有其积极意义,但就整体而言,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层面的人工智能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在发展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破解。
1.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看:高度行政化的操作方式,致使人工智能缺乏足够支撑力。近年来,国内高校虽提升了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很大程度上依然停留在传统行政逻辑下。从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看,这一逻辑主要体现为校内行政权力的集中和泛化倾向。其中,不仅上下级之间存在强烈的单向度色彩,而且行政权力也渗透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方面面,并在事实上左右甚至支配着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运作规则。客观而言,高校内部这种强行政化运作逻辑有其独特的根源和背景,但内在弊端亦不能被忽视,如决策周期冗长及学生参与性不足等,这些问题同人工智能融入的初衷是不相契合的。人工智能的应用须同高度参与性和灵敏性的治理体制相配套,以此为基础,才能在多元协同和数据整合的基础上作出前瞻性的智能举措,显然,这是传统行政化模式难以支撑的。如果不实现转变,人工智能的应用效果必将受到制约。
2.从数据的来源看:孤岛化的信息传播劣势,致使人工智能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缺乏足够联通力。信息和数据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基本前提。高校管理行政化模式的存在,也在客观上带来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信息传播的孤岛化问题。所谓信息传播的孤岛化,即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不能做到互换共享,其同人工智能的应用亦不相匹配。目前,我国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受条块分割的体制影响,学校信息和数据资源建设还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高校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往往都是基于自身需要进行开发和引进,相互之间不仅在数据库的类型,信息的采集、格式和发布等方面千差万别,甚至在网络协议和语义表示上亦大有不同,严重阻碍了人工智能对信息联通力的有效发挥。2016年,学者王铭等通过对北京10余所高校的调研,显示高校各处室间的数据共享状况依然较少,地方高校尤为严重。[13]积极突破已有体制下的数据壁垒,实现内部信息共享是推进人工智能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当务之急。
3.从具体应用的实践看:薄弱的校企协作状态,致使人工智能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缺乏足够创新力。人工智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科技企业的推动,尤其是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数据平台和智能终端,主要来自科技企业的研发供给,这意味着高校作为人工智能的应用主体,必须做好同科技企业的合作。近年来,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均有着较为深度的校企合作,相比而言,国内该领域的合作显然要滞后许多,除了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已同国内科技企业,例如,百度、科大讯飞等达成合作意向外,其他高校在该领域还有待进一步跟进,“少数比较典型的案例最终还是以分手而告终。”[14]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校企间有效合作的缺失,造成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人工智能创新力的不足。
三、人工智能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创新
(一)强化理念引导机制,提升人工智能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水平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决定着行动的思路和出路。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过度警惕是不明智的,与其担忧未来,不如积极把握现在,唯此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对此,教育管理层面应重点形成两方面的机制:
1.着力形成人工智能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更新机制。推进人工智能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融合,迫切需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树立智能化的新发展理念,即要善于通过综合运用现代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化整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资源,以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走向精细化与科学化。为此,必须通过机制设计和政策引导,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打破对人工智能的片面认识,以在盘活相关数据资源的过程中,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智能化转型。
2.着力形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素养培育机制。人工智能的安全和有效展开,需要相关应用主体有一定的技术与数据素养。缺乏这些素养,人工智能的应用就会大打折扣,并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复杂性。因此,高校要通过培训、研讨等途径,强化信息技术素养,促其在提升学生工作智能化水平中做出积极贡献。
(二)构建配套管理机制,营造人工智能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环境
1.建构和形成专业性的领导机制。领导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舵手,人工智能能否实现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关键在于领导的能力和魄力。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要通过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形成一支兼具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和智能治理理念的新型领导团队,使其在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工智能应用中发挥引导作用。
2.建构和形成校内不同机构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人工智能对于数据信息的依赖,决定了其有效融入的过程必定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各机构间实现数据整合与共享的过程,对此亦应形成相关机制加以保障。如通过校园网形成综合化数据共享平台。
3.建构和形成高校内部相应的伦理矫正机制。人工智能作为治理工具,在相当长时间都不可能完全独立运作,因此,当其在回应学生诉求时,就离不开人的监管和补正,这同样需要通过机制建设做出部署,以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伦理流程实现转变与再造,确保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科学发展。
(三)完善业务流程机制,建构以人工智能为中枢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架构
1.建构形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智能化处理系统。要立足于校务信息化的角度,强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数据挖掘和存储系统的建设力度。同时,要基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有选择性地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如图像识别技术、语言识别技术等,以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数据和信息处理效率。
2.建构形成以人工智能为驱动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处理机制。通过对学生工作办公系统的升级,形成智能化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办公系统,由此在实现智能监管、智能服务的流程中,不断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四)夯实校企合作机制,推动高校与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精细化合作
1.借助科技企业的产出优势,形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智能技术和成果的转化机制。这是确保人工智能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兼容性的重要保障。对此,二者可通过交流协作的渠道实现相关技术在研发和转化上的衔接。如高校可重点选取学生就业、助学贷款等数据较为完善的层面研发,进而通过相关科技企业打造软硬件,以确保人工智能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
2.借助科技企业的团体优势,形成人工智能应用人才的旋转门机制。高校要更好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需要多重人才的支撑。这一目标的实现,除了校内培训外,可通过校企之间的人才流动加以实现,例如,委派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到科技企业学习,或聘任企业研发人员担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技术顾问等,由此确保人工智能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实现融合发展。
(五)形成绩效评估机制,建构人工智能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状况的评估体系
这里的绩效评估,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用科学的标准、程序和方法,对作为评估对象的人工智能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作态势、业绩水平等做出考量和论证,以判断是否需要加以完善、创新的过程。从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内部智能化管理的实践看,包括系统不兼容、学生隐私的不当泄露等问题的产生,表明开展高校人工智能应用状况的评估是当务之急。在具体实践中,这一机制应着重从两方面展开:
第一,在评估的过程上,要以人工智能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性风险为核心,对其中的关联数据存储系统、云计算平台及机器学习中的目标函数等作出全面评估,并以此作为相关技术和内部治理机制创新完善的重要参考,以尽可能堵塞技术漏洞,确保人工智能应用过程的安全和有序。
第二,在评估的主体上,为确保上述评估过程的科学展开,在坚持高校内部自评的同时,积极引入第三方开展独立性评估,如科技企业的技术性评估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学生群体的体验性评估等,以确保评估过程的全面性与科学性,在推动人工智能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为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