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伦理价值
2019-01-26王传历
王传历
(三峡大学 科技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习近平文艺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事业的行动指南。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艺伦理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领域内的道德问题做出了新的理论分析,对文艺活动中各主体行为之伦理规范做出了新的阐释。王小锡认为,人主要强调自身存在的合理性问题,“人的合理的、自觉的存在就是‘应该’的‘应该之应该’的‘人格化’。”[1]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伦理价值,在于创造性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完成任务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指出了社会主义文艺之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应该之应该”。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在国家事务的方方面面,文化事业也是其中之一。“服务是掌控权力的成本和让渡权利的回馈,是交往伦理和契约伦理的基本要求。”[2]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是不断发展自身,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所以,用文艺繁荣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之一。
(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1.文艺需要的伦理追问。“人的需要并不是人们偶然地、随心所欲地想出来的,而是由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和规定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方式,也必然展现为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4]人们对文艺的需要之变化可以从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中寻找规律。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5]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6]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7]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要不断从物质需要向精神需要倾斜。而精神需要的满足,主要依赖于文艺活动,这就决定着文艺事业将在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文艺的社会伦理价值。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内生产总值居于世界第二位,生活用品短缺状况已根本改变。在此基础上,人民温饱问题已经解决,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8]《管子·牧民》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人们不再疲于解决温饱问题,自然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愉悦。从社会伦理的角度而言,文艺在社会的发展中为人类提供着重要的精神支撑,它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节、安抚和激励等作用。尤其是当下的中国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期,人们迫切需要文艺来救赎,为心灵提供一个安逸之所。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保护和传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探索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种途径,深入开展群众文艺工作也是配合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一种手段,精神上的愉悦同样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形式之一。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的文艺作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二)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伦理内容。党的十九大从战略高度明确了我国当前的紧要任务——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我们还有一个长远的伟大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项工程本身饱含着丰富而独特的现代伦理内容,“这个梦想,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9]中国梦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三者作为一个整体,“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句沉甸甸的誓言。
2.建设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10]习近平文艺思想紧紧抓住了伦理正当性这一关键,把对文艺道德功能的肯定,建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牵动中国十三亿百姓之心的中国梦之上,真实而又深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11]这是党和国家给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布置的一项政治任务。我们每个人在接受这份光荣使命的同时,也能看到时代为我们铺设了宽广的舞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唯有把最好的作品奉献给人民,才是不辱这份“应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12]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克制浮躁情绪,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努力打造精品,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寄予的厚望。
二、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任务的根本原则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3]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健康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我党在新形势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打赢思想阵地战的关键。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伟大任务的根本原则。
(一)始终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1.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文艺事业健康发展的生命线。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开篇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14]从伦理的角度审视,这两个“重要”,不仅反映了我们的党是人民的党,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做出了“人民的文艺”这一根本性的定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文艺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事实证明,我国文艺事业,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最大程度激发文艺工作者的潜力,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我国人民的精神“食品安全”。
2.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5]这“三个事关”分别从党、国家、民族三个层面道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6]文艺承担着引领社会风尚的使命,文艺活动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使个体、社会和国家在涉及公共道德的问题上达成更多共识。同时,文艺又是重要的宣传思想阵地之一,是党和人民的重要喉舌。习近平强调:“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17]因此,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事关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的重大问题。
在现代政治文明语境中,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基于维护我国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全的高度对文艺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要自觉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决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而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向前推进。
(二)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1.坚持与时俱进。新形势下,我国文艺工作的对象、方式、手段、机制都发生了深切的变化,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势在必行。但如何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习近平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第一,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并非是加强党对文艺事业的行政干预,而是从伦理的角度重申我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艺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人民创作。把握了这个立足点,党和文艺的关系就能得到正确处理,就能准确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18]
第二,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必须牢牢把握两条:“一是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二是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19]从伦理角度解读他的这两条朴实的建议,党对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充分信任,文艺的事情只有从事文艺的人最有发言权。
第三,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除了要在宏观上把握文艺发展方向以外,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做好服务工作才是关键。就此,习近平对各级党委提出了“五要”:要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选好配强文艺单位的领导班子,要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要诚心诚意同文艺工作者交朋友,要重视文艺阵地建设和管理。对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和文联以及作协,他真诚地提出大家要把服务意识摆在首位。[20]这些新提法无一不展示了我党在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伦理考量。
2.坚持党管人才。2016年2月,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21]文艺在某种程度上也承担了一定的舆论引导作用,习近平提出的“十八字方针”同样适用于文艺工作者队伍。党的“十八字方针”蕴含着丰富的伦理内涵:第一,政治坚定是排在第一位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从业者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方向和立场问题,社会主义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第二,业务精湛、作风优良,这是对从业者自身的基本素质提出的伦理要求。业务能力是立身之本,但职业道德能力的考量也不能缺少。总而言之,做一名让党和人民放心的文艺工作者(新闻舆论工作者),才是一名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者。“十八字方针”是对党管人才基本原则的高度概括,是衡量文艺工作者(新闻舆论工作者)综合素质的唯一标准,为文艺工作者在“义”与“利”之间划出了一条清晰的分界线。
三、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任务的根本方法
当前的中国文艺正在积极融入世界,除了要守住我国传统文艺的根,也要对外来的先进观念和技法进行创造性吸收,而文艺伦理则是一个世界范围内通用的准则。社会主义文艺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这种体现文艺多样性和自由性的包容和开放,又必须建立在文艺伦理的基础之上。因此,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根本任务的方法,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三是提高时代预见性,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1.“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之伦理内涵。习近平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22]从伦理的角度解读其内涵: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作品可以不拘一格、不行一态、不定一尊,但不能偏离关注民生、启迪人类的主题。要以展现人民的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等等为任务,“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23]
第二,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歌颂人民,展现生活。“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24]从人民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25]
第三,社会主义优秀文艺作品的底线是“充满正能量,富有感染力,在群众中间传得开、留得下”,概括起来便是人民“喜闻乐见”。衡量我国文艺作品优劣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民的审美需求。它不仅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而对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好的解释就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大字,凝练着我们党执政伦理的核心内涵”,[26]延伸到文艺事业中,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27]
2.“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之伦理要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伦理准则,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才能激发文艺创作的原动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才有希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仅是我党对文艺工作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前进方向的外在要求,也是对我国文艺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创作水平的内在要求。文艺工作者是文艺事业的第一责任人,对一个时代的文艺兴衰负有重大责任。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一是要坚守伦理道德底线,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来修炼,把推动社会进步和提升伦理关系作为根本的目的来实现。二是要自觉抵制商品和权力的诱惑,不做市场的奴隶和权力的鼓吹手,把牢“社会主义文艺为人民”的大关。
(二)弘扬中国精神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我国有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一代代先贤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的重要稳定器,[28]是对国家、社会和个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最高概括。习近平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29]“伦理道德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伦理规范必须获得主体的价值认同,并内化为自觉信仰和价值追求,才能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人格,使主体更深层、更长远地保持道德行为。”[30]诚如当下遍及中国大街小巷的那条最朴实的宣传标语:“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信仰是一种主观上的感性主张,只有当它符合社会伦理的要求时,才会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因此,习近平才在不同场合屡次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2.社会主义文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文艺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途径,它的永恒价值在于向人们传递真善美。从伦理的角度而言,社会主义文艺的价值在于弘扬中国精神,用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社会主义文艺必须突出中国特色,才能够被更多的人认可,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切入点,因为文艺活动和文艺作品可以作为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窗口。“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31]
此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32]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用三个“最”凸出了爱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崇高地位,这是由政治伦理的规律决定的。“在政治伦理的视野中,爱国是公民基于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志愿维护并服务于国家利益,在国家危难时愿意牺牲个人生活甚至生命的一种政治忠诚。”[33]爱国是每个国家对每个公民的最低伦理要求,社会主义文艺要把弘扬爱国主义作为一项重大使命来完成。因此,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自觉把爱国主义作为创作的主旋律,用生动的语言、美妙的歌声和灿烂的形象歌唱祖国、礼赞英雄。增强国人对国家的认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任,推动国人从文化自觉迈向文化自信。
(三)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1.社会主义文艺的问题意识。2014年10月,习近平从社会主义文艺伦理基本要求出发,分别对我国文艺创作和批评实践活动、文艺工作者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首先,文艺创作片面追求形式,缺乏内涵。具体表现在文艺作品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其次,文艺工作者思想道德滑坡严重,缺乏创新意识。具体表现在文艺作品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部分文艺工作者调侃崇高、以丑为美、胡编乱写,为艺术而艺术。最后,文艺批评变质,缺乏独立精神。具体表现在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34]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不怕正视问题,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动力。马克思指出:“一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和任何在内容上是正当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有着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35]
2.社会主义文艺的时代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和风格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时代预见性,就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项新技能。第一,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发展,“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36]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上新台阶。第二,“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37]在我们为这个伟大的时代感到骄傲的同时,能做的就是用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媒介,把这个时代最真实的面貌记录下来。这既是伟大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本职身份该承担的责任。
3.社会主义优秀文艺作品的衡量标准。“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38]但什么是优秀作品?习近平按照社会主义文艺伦理的要求,把好作品的标准归结为三个“经得起”。
第一,经得起人民评价。前面讲过,党对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充分信任,文艺的事情“应该”由文艺工作者说了算,那主要是针对文艺创作阶段,文艺批评的决定权依然并永远掌握在人民手中。
第二,经得起专家评价。专家一般指在某一领域具有较高造诣的人,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39]为何要把人民放在文艺专家前面呢?把人民摆在首位,是由我党的执政伦理决定的。对任何政党而言,都需要通过执政活动增加自身的政治合法性,执政伦理就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在中国语境下,‘政治合法性’问题,就是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活动认可不认可、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的问题。”[40]是人民赋予中国共产党权力,并以宪法和选举的形式形成契约。因此,人民的评价要比专家的评价更为重要。
第三,经得起市场检验。这个标准是文艺伦理中最为敏感的一个话题,因为文艺作品是一种精神产品,但它亦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的高低(作品的优秀程度)通常取决于其市场价值。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在文艺与市场之间把握好那一个度,在文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达成更多的共识。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遵循艺术伦理的发展规律。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又不能完全受制于伦理制度的条条框框,也要考虑市场的需要和大多数人的审美需求。“文艺审美对伦理道德的闭关自守或粗放处置,伦理道德对文艺审美的漠然相向或粗暴侵夺,(都)必然造成文艺审美的重要缺项和文艺社会功能的严重弱化,抑或造成文艺掌握世界独特性的取消和文艺审美功能的丧失。”[41]总结人类社会文艺发展的规律可以发现,文艺与市场、道德与审美,在本质上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否则,我们便会陷入“道德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极端。它们更多是一种有机统一的关系,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文艺中,应该互相帮衬,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