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智能制造,改变制造行业
2019-01-26耿峰,骆学农,姜琦等
主持人:中集青岛冷藏产业基地CIO耿峰(左一)
对话嘉宾:中国中纺集团有限公司信息管理中心总经理骆学农(左二)
中国重汽济南动力有限公司信息管理室主任姜琦(中间)
海克斯康制造智能集团大中华区副总裁韩建新(右二)
金航数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航空工业信息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王立书(右一)
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者就已经从2%上升到24%,85.5%的企业决策人都认为企业应该进行更为广泛的数字化转型。深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早已不再是纸上谈兵。五位企业代表就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以及智能制造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Q:如何理解智能制造?智能制造现在发展到了什么阶段?
王立书:中国的航空工业产业规模庞大,同时我们要履行国家所提出的政策要求,比如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推进等,智能制造是提高生产力的主要技术,也是制造业发展必然趋势。
智能制造是制造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对企业而言,制造和工艺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面临多种创新和演进,这个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且制造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在智能制造领域谁走得快谁就能够占据优势。
有专业机构曾对中国智能制造的水平进行评估,以德国智能制造的2.0、3.0、4.0为标准,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处在2.5~3.0之间。当前制造行业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发展智能制造要有针对性。
韩建新:我认为智能制造是改变整个制造过程的主要因素,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来实现效率提升。
所以,第一,无论是工厂还是产业,要对整个业务进行优化。
第二,要对决策运用的过程进行优化。
第三,要考虑企业中包括供应链等要素之间的协同问题。
第四,要考虑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客户服务、供应商、材料的整合。
姜琦:在十几年前,中国重汽信息化的投入主要在售后端,只能出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在七八年前,我们的切入点是生产过程的透明化。通过生产过程的透明化,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使我们知道数据的状态是什么,所以我认为生产过程透明化,也比较符合智能制造的基本要素。
骆学农:我认为云、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信、区块链等技术的主要价值是进行深度融合,来提升制造行业的运营。
智能制造带来的三个变化。第一,传统制造的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的绿色制造方向转变。第二,生产依赖向生产和服务相结合的方向转变。第三,低成本竞争向追求质量、效益的方向转变。
Q:什么才是智能制造的切入点?
骆学农:纺织业是中国传统的制造行业,我们是中国最大的棉花贸易商,对于我们产业链的上游企业来说,正在经历冬季的考验,我们也一样,所以智能制造是我们发展的突破口。
我们认为智能制造的转型有四个方面。
第一,夯实基础。制造企业都是从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到智能化的脉络来发展的,但很多制造企业并没有实现自动化就直接转向信息化,如果让这些企业直接跳入智能化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夯实智能制造2.0和3.0的基础。
第二,突出重点。智能制造涉及制造的各个方面,环保问题是我们这个行业的主要压力,而且国家对于环保的监管越来越严格,所以绿色协调理念,是我们未来的方向。对于绿色发展的追求应当融入到智能制造的重点领域当中。
第三,人才培养。智能制造的发展需要人才,目前,很多企业将自己的信息部门进行更名,信息部改名为信息化中心、信息化流程中心、信息创新部、创新技术部等,这展现了企业信息化部门对未来的发展定位。但是改名无法实现信息化或智能化的能力。
第四,安全。安全这个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我们的硬件均来自国外,系统中数据安全如何保证?所以发展智能制造必须安全和智能制造的设计和开发同步进行。
地震是一种严重影响地基稳定性的自然灾害,地震发生后,在地震荷载的作用下,地基土体会出现松动和变形现象,从而影响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加固地基是增强地基抗震性能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加固处理,可以使地基的抗液化能力显著提升,从而改善地基土体的动力特性。同时,加固后的地基土会产生预震效应,进一步提高了地基的整体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对震害严重的厚软土层,可以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法进行加固处理,当地震发生时,可以使地基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姜琦:商用车和乘用车存在区别,我们的商业模式是2B而不是2C,我们智能制造的目的是满足客户需求。过去我们将大量精力放在打造售后服务队伍中,但我们发现,如果我们现在要致力于解决生产过程,我前期需要做大量工作。在中国MES很容易被忽略,早在七八年前我们就做了MES。我们实现了人员、产品、生产线、设备的结合,我认为我们已经实现了数字化,那么未来我们如何发展?
目前,大数据分析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个概念,我们要基于大数据分析对产品、设计、质量、检测、设备进行预测,我们就能够真正实现整个生产过程全线统一来提高效能。此外,如果我们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我们就可以搭建开放平台,向个性化定制的阶段发展。
韩建新:CIO在传统制造业的角色非常重要,CIO的第一个层面是成本输出,第二个层面是贡献。在智能制造领域,CIO要从业务驱动出发,而不是技术驱动。CIO要告诉公司的上层和客户,你所做的事能为企业带来多少业务价值,而大数据、AI等技术公司决策层往往并不关心,所以发展智能制造要知道谁是你的客户。
说到生产过程,一定要关注质量,虽然智能制造可以提升产业,但如果无法解决质量问题,智能制造会变成新一级的浪费。如果能保证制造质量、设计质量、服务质量、前期产品的规划质量等,才能真正满足市场需求,因为智能制造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浪费。
王立书:智能制造的切入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有不同的方法。对于大型集团类企业,发展智能制造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资金。发展智能制造可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思想和意识层面。智能制造涉及企业的流程再造,供应商提供的解决方案要站在甲方CIO的角度来思考问题,CIO需要站在CEO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第三,具体举措层面。我们整个集团已经建立了智能制造的创新中心,另外我们也发布了智能制造的参考架构,同时也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向国家申请相关项目。我们坚信有了正确的方法和执行力,能引领我们向最终目标迈进。
Q:在探索智能制造的道路上,各企业的成功案例是什么?
王立书:成飞集团是先进的制造企业,对于飞机而言,其特点是多品种小批量,很难进行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成飞建立了数控加工无人化示范生产线,实现整个线内物流和加工的智能化自动化管理,这个产线可以接待外部参观。航空工业集团在航空工业信息技术中心建立了两化融合体验中心,作为航空工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载体,向军工行业及其他制造业开放,提供两化融合创新应用中相关的体验和培训。引领两化融合应用方法,达成基于体验的知识传播,带动高新技术服务形式的创新。
韩建新:我们是龙头行业,所以我们做了很多信息化项目,我们目前有29个项目,而且这29个项目都是独立项目。但是将这29个独立项目进行整合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的决策层提出,我们自己要实现智能化。所以我们在青岛建立了一个智能制造工厂,预计在2019年6月份正式对外开放。如果外界承认我们已达到智能化生产,我们会把该方案商业化,方便各界学习和指导。
姜琦:我们在我们的新工厂中配置了新、旧两个产品线,新产品线的质量、生产和技术非常完善,但旧产品线与新产品线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我针对旧产品线的产品和旧产品线设备低的问题,做了完整的解决方案,并放到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当今的发展主流是ITOT的结合,智能制造最重要的是智能装配,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智能制造很难成功,所以我们及时修订方案,花费了很少的成本改善了旧产品线的薄弱环节,所以智能制造一定要基于自己的实际状况。在我们集团内部有几十家二级公司,而整个动力信息化的建设在集团内较为成熟,而有些公司的信息化发展缓慢,这些公司对信息化的投入十分有限,如果要向智能化转变基本不可能。所以无论从个人还是从企业来讲一定要基于自己实际的状况,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做,不要盲目追求最先进的方式,这样做可能会很难达到最终目标。
骆学农:在几年前,有个现象是不做ERP是失败,而做ERP是将要失败。那么现在是否也是不做智能化改造是失败,做智能化改造是否是将要失败?在形成智能化的前期,我们会遇到美好的一面,但是不成熟的一面一定会给我们带来负面影响。我们要总结成功因素一定是要从较长的时间逻辑,或者较全面的时间逻辑进行总结。
第一,智能化首先要解决的是企业的效益问题,即使企业的技术水平、用户满意度都很高,如果没有为企业带来效益,那么这个企业一定是不可持续的。对央企和国有企业来说,企业的保值、增值的压力非常大,进行智能改造是否对未来企业的效益会造成影响,需要进行评估。
第二,很多企业还承担了社会责任,特别是国企和央企。提到智能制造就是用机器代替人,这样会减少人力成本。但是对于很多央企而言,裁员是一个敏感问题。如果做智能化改造节省了人力成本,带来了裁员的结果,我们还要重点考虑人员的安置和分流问题。
第三,做智能化改造我们还面临着标准和技术的不确定和不统一的问题。智能化是否能使我们走向成功?对于我们而言也需要摸索,而摸索和探索的过程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困难,甚至面临失败的风险。如果企业决策层对发展智能化左右为难时,作为CIO一定要把上述因素考虑在内,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是当今的主要趋势,未来40年,中国的形势一定在现有基础上得到很大提升。我们现在设想的智能化的愿景一定能实现,但是实现的路径和我们应该采取的策略,企业一定要进行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