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器具到文创
——桦树皮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2019-01-26

艺术评论 2019年9期
关键词:器具手工艺文创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化生产代替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商品经济背景下追求商品化的同时,部分传统手工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和文化土壤,致使技艺传承和文化传播越来越受到局限。本文从文创设计研究的角度出发,以桦树皮制作技艺及其器具、产品为研究对象,对现有类似的传统手工艺转化案例展开研究并进行深入反思,从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技艺”如何与当代生活相结合、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以实现传统技艺向文创设计的创造性转化,使传统技艺能够更好地加以传承与传播,从而为文创设计业态研究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一、自然的设计探索与工艺缘起

“桦树皮制作技艺”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古资料显示,大约三千多年前就出现过桦树皮制品,最初是为满足狩猎民族的生产生活需要,后期逐步发展完善为规律性工艺。它的制作工序包含提取材料、加工材料、裁切黏合、装饰图案等。桦树皮制作技艺是我国北方狩猎民族工艺的瑰宝,是黑龙江流域文明进步的活化石。

图1 狩猎民族以生产生活为需求而创作的桦树皮器具

图2 桦树皮器具上的民族文化符号纹饰

图3 以桦树皮技艺制作的工艺品

桦树皮制品的产生及发展与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以生产生活需求为主的器具设计是北方特有的造物方式。从原始部落时期开始,人们就以柔软而坚韧的桦树皮制作生活器具,“习以木刻为盂,彩饰以漆,以贮食物”。北方狩猎民族取法自然的生活方式,是其物质生活创造和生活空间的形成要素与基础。其生活区域内生长的白桦树皮中含有白桦脂醇、高级脂肪酸、鞣质、皂甙、蛋白质、树脂、纤维素、木质素等,这些物质组成的木栓细胞使白桦树皮既柔软又不透水。桦树皮防水和抗腐蚀的特性为北方狩猎民族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因此,这些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广泛使用桦树皮,制作出形态各异的生活器具,主要包含桦皮碗、桦皮杯、桦皮杓、桦皮漏斗、桦皮水桶(饮食器具)、夏帽(遮阳防雨具)、桦皮船、桦皮盒、桦皮衣箱、桦皮盘(生产、生活器具)等。这些设计和制作技艺集合了北方狩猎民族劳动人民的想象及创造力。在这一阶段,用桦树皮制作的器具还不能被称为文创产品,只是属于日常生活器具的范畴,是设计的本能水平和行为水平层面的表现。桦树皮制作技艺初期所生产的器物,主要体现使用功能的结构而没有纹饰,只是在器壁的上下边缘加缝桦树皮条用于加固,之后才开始有装饰纹路出现。由于当时北方狩猎民族大多信奉萨满教,传统桦树皮器具因宗教信仰形成了装饰纹样,人们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形成视觉形象后,运用想象力或模仿力展现出来的抽象图形和具体形象传达了原始艺术的内涵。因此,除了生产生活需要之外,以桦树皮制作技艺生产的器具还带有神秘的宗教崇拜色彩,比如桦树皮翻转后的黄色,是北方狩猎民族比较崇尚的色彩,象征威严、高贵和吉祥,能够使人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感。因此,生产生活的需要、宗教崇拜以及自然的物质条件构成了桦树皮制作技艺的缘起。从桦树皮器具中,我们能够体会到狩猎民族对自然材料的驾驭和原始的设计力量。

传统手工技艺类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10个大类之一,共有89项,桦树皮制作技艺就包含于其中。这些“传统技艺”所共有的核心本质为:均以手工生产的方式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物质产品,用生产出来的器具满足人与社会的功能需求。人们在使用技能的同时通常将文化符号自然地体现在物品上,体现出一定的传播能力。传统手工技艺之间除了各种特定的操作技术以外,共同特征主要包含两大方面:物质特征和非物质特征。

物质特征表现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生产出的器具的功能性和本土性特征。这些器具首先都是以满足原始人民的生产生活为目的而创造出来的,带有强烈的实用功能和与生存环境相关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造物理念。非物质特征表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文化符号,审美与信仰的融合构成了民族化手工艺品的精神维度。桦树皮手工艺品就是以最直接的、通过物化的方式,使得北方狩猎民族的审美文化符号系统得以表达,其器物表面装饰了大量象征渔猎文化与自然崇拜的动植物的纹样,将精神上对“万物有灵”的认知和崇拜实现具体的表达,而更深层次的精神性是制作技艺的传承,是浓缩历史的物化创造。装饰纹样的运用使桦树皮制品由生活器具上升到工艺品甚至是艺术品的层次,是其物质文化空间的最高表现形式。此外,传统手工技艺大多为“就地取材”,带有自然的生态特征,其材料大都自然、环保、可再生,区别于工业产品的人工材料和不可再生,以及废旧材料污染环境等,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的理念。

原始渔猎生活中,桦树皮制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它的历史作用和现存状态是民族化的体现,同时也丰富了我国手工艺制品的种类。用桦树皮制作的物品大约有三十多种,其中仅桦树皮盒一类就包含了烟盒、火柴盒、盐盒、针线盒等诸多样式,甚至还有以桦树皮为主要材料建造的房子——“撮罗子”(如图6)。在物质匮乏的原始社会,这些桦树皮器具不仅满足了生活的需求,也满足了人们心灵上的审美需求和寄托。另外,桦树皮器具表面的纹样都是经过精心刻画和描绘的,精美的图案叙事成为情感寄托的载体,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例如,桦树皮制品上剪贴的驯鹿纹代表期待平安和祥瑞;作为婚嫁使用的桦树皮箱箱盖中心精心刻绘着“珠勒都很”的吉祥图案,代表夫妻团圆、百年好合的寓意;为了体现山林中的狩猎生活,人们在桦树皮制品上描摹各种自然的动植物,以此来表现生活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这些带有精美纹样或图案的桦树皮制品进行馈赠与交易,也构成了人们表达、沟通与文化传播的渠道。

随着鄂温克等北方狩猎民族人民生活方式和生活需求的转变,桦树皮制作技艺从普遍工艺性过渡到专业工艺性,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目前的桦树皮质地的器具,由于与现代生活场景脱节而失去市场的价值,渐渐地沦为在旅游景点出售的工艺品或摆件,或依靠由政府建立的抢救性组织如博物馆、传承馆等得以存续。如今,桦树皮手工艺品由原始的生活器具向文创设计产品转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然而,高节奏、批量化的机器生产制造只能满足低端购买需求,用料以及制作工艺存在粗制滥造的现象。相较于传统的手工桦树皮制品,现代批量化生产的文创产品不论是在质量还是美观程度上都有着一定距离,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民族文化传播力和物质文化产品的购买力。

二、从生活器具向文创产品的创造性转化

探索从生活器具向文创产品的创造性转化,就是基于如何获得消费者对于传统文化符号的价值认同。因此,我们要通过研究生活器具和文创产品之间的异同点,提取传统手工艺中代表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符号元素,进行当代的再创作、再生产,让传统手工艺品不再只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应用、走入到生活中,为人们的生活服务,实现从满足生活的器具向享受生活的文化产品的转变,塑造传统与现代有机传承的生活美学,从而实现传统手工艺的活态传播与技艺的传承创新。

原始人民的生活器具和现代文创产品的共性在于:二者都是文化的载体,诠释着某种文化符号的所指。现代文创产品不等同于工艺品,不仅仅追求形式美感,也与生活器具一样追求实用性的设计。无论是器具还是文创都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关乎人的生存需求与精神需求以及生活的方式等因素。生活器具和文创产品的差异性则在于:生活器具主要以功能性设计为出发点,是知觉心理学中人的本性的三个特征层次,即本能的、行为的、反思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设计模式;而文创产品则是以文化符号的设计为出发点,突出反映价值、认同,反映文化特性,是自上而下的设计模式。另外,生活器具和文创产品的流通方式也有所不同,原始的生活器具根据生活环境而就地取材,以自给自足为主,流通性较少,带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比如北方狩猎民族的桦树皮器具只在渔猎文化生活部落间流通,只为满足特定环境下的生活需求;而文创产品的流通则较为广泛,可以通过多种销售推广平台进行流通,达到良好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目的。

文创产品是以日常实用为设计基础、被赋予更多文化内涵的一类商品。与生活器具相比,其特点更多地体现在“商品性”上。文创产品的特征是:要走入日常百姓生活中,就要价格亲民;能够进行技术复制以及批量化生产,满足市场商品量的需求;提炼与凸显所承载的文化符号;在设计上能让百姓喜闻乐见,形成文化的传播力,促成购买行为。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手工艺品几乎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演变成为一种展示文化的平台,不再为现代生活所需。因此,要使传统手工艺与文创设计相结合,只有深刻体会当代生活,发掘生活中的传承情节需求、工艺审美需求,关注当代生活,融入当代生活,才会使传统技艺具有现实价值,包括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等。这就是传统手工艺产品要从生活器具向文创产品转化的诉求,以及从器具走向文创的动机。

在生活器具向文创产品的转化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进行物质材料和文化符号的挪用,而应该注重研究和记录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器物和情感,发现传统手工艺产品缺乏市场认可和与现实生活脱节的原因,以此寻找传统手工艺和文创设计的契合点。要使传统手工艺在当代讲好“文创故事”,关注的焦点应该放在研究日常生活的“刚需品”上,二者的结合再加上亲民的价格优势,会使传统手工艺向文创设计的转化融合更易于被大众接受。此外,对于生活器具向文创产品的转化还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第一,建立传统手工艺特有的生活美学,设计更多与当代生活场景相适应的物质文化产品,通过这些产品推广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从而有效传播产品的文化价值主张,形成文化现象;第二,传统手工艺应提升产品的形象与知名度,与国内外的设计师、品牌企业进行跨界融合,推出区别于一般产品的限量款、纪念款或走秀款等高端产品线,通过产品化理念促使技艺传承、认知、交流;第三,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多媒体、人工智能技术等成为当代产品新的商业模式,也会成为设计创新的辅助工具,例如图像识别分析系统、虚拟仿真技术、数字交互设计等运用到设计师和手工艺人的产品创新中,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互动体验方式,从而更好地推广与传播传统手工艺,进行新品展示与营销。这就是传统工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活态化传播,也是提升文化生活质量的内核动力。

图4 桦树皮“棒克”

图5 日本箱根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寄木细工

三、传统手工艺的产品创新探寻与文化传播

传统手工艺的产品创新无非可以围绕两个中心展开——“技艺”和“文化符号”,因为技艺是传统手工艺的核心,只有技艺精湛才能创作出精美的产品。传统手工艺在传承和发展中最本质且不可撼动的就是不脱离本民族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保留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与审美情节,围绕这个核心而进行创新的物质文化产品会绵延不断、历久弥新地被创造出来,成为民族文化传播与交流不变的名片,进而打造一条有规律可遵循、有市场可培育、有消费可支撑的健康发展的产业链,才是实现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的本源工程。

图6 我国北方狩猎民族用桦树皮制作的一种圆锥形房子——“撮罗子”

图7 利用桦树皮技艺制作的现代文创品

作为北方狩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桦树皮制作技艺,在今天还未建立一条活态传承的文化产业链条。究其原因,桦树皮产品大部分制作不够精美,缺少当代生活美学观念,工艺继承多、创新少,甚至还没有走出生活器具制作的观念。在人们对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较高的当下,消费者对传统手工艺的期待是多元、多面和多维的。如何满足多且高的用户需求?就要从“原生态”转向“新生代”,才能建立活态传播渠道,利用传统手工艺的特殊性,建立爆品思维和场景思维,对其进行产品创新。所谓“爆品思维”,就是不需要面面俱到地打造好每一款产品,而是选择一两款,打造颜值最高、工艺最精、材质最优、价格最实惠的产品,利用网红经济方式,可以迅速达到家喻户晓,从而建立核心竞争优势;在消费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产品创新要有针对性地研究消费者特定生活场景,开发与之契合的产品,也是增强产品精神需求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措施,这就是“场景思维”。比如“棒克”(鄂温克语),即“瓶”“罐”的统称,可以装一些既需要防潮密封还需要透气的东西,这样的器具就可以成为我们至今都能沿用在生活场景中的物品。

以日本箱根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寄木细工”为例,其虽然没有桦树皮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只有二百多年,但却在当下的产品语境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并获得成功。笔者曾经走访日本箱根地区传统手工艺集聚的小镇,在小街上坐落着很多的木工作坊,以“后厂前店”的模式,形成集约化的产业群。虽然每家店铺都有重复的产品,但“寄木细工”的爆品竟然是“鲁班盒”,其巧妙地运用了中国造物的智慧。鲁班盒是寄木细工的入门产品,以精细的工艺和惊奇的构造来吸引游客。除此之外,“寄木细工”产品线的种类很多,包括寿司盘、音乐盒、茶壶、茶杯垫、格尺、零钱袋等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又带有文化艺术性的生活美学产品,成为箱根地区地标性的文化名片。对照日本这一手工艺的现代产品创新转型,反思我国黑龙江流域具有三千年历史的桦树皮制作技艺,其复杂性、丰富性可以说更胜一筹,是否也可以以此为借鉴发展与创新呢?我们应该注重关注人的心理审美和猎奇的需求,努力开发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当代生活产品。让设计师与手工艺人共同参与进来,使传统手工艺在现实生活中可持续发展。因此,应经常组织各类活动,积极鼓励设计师和手工艺人关注传统材料和工艺的研究与应用,不断开发具有现代美学特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原创产品。

四、文化生产——文创赋能非遗传承与创新

通过上述对桦树皮制品和寄木细工产品的对比分析,我们应该看到,桦树皮制品还应提升产品本身的主动传播性。大多数的传统手工艺都来源于偏远的乡村、部落以及山林,早期由于交通和信息的不发达而难以为外界所知晓,随着工业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便捷的交通和畅通的信息渠道将世界联通起来,虽然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传统手工艺制品的市场需求锐减而陷入存续困境,但同时传统手工艺也获得了良好的对外传播渠道,原生态的地域特色成为传统手工艺吸引世人关注的神秘力量,其文化价值不可估量。因此,我们势必要思索这些传统手工艺如何进行传承和存续。以桦树皮制作技艺为例,传统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三种:家庭传承、族群传承和社会教育传承。家庭传承是技艺传承的基础,也是桦树皮工艺最初的传承机制。原始的桦树皮器物的轻便、防水、防潮、不怕磕碰、耐用等特性甚为狩猎民族人民所喜爱。在一些节日仪式中,桦树皮器物始终反映着族群信仰与历史记忆。家庭中的妻子协助丈夫一起完成桦树皮船与房屋的搭建,并担负着将技艺传授给儿女的任务。族群传承是技艺传承的保证。这是一种义务性的传递,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限制性。族群传承也是家庭传承的一种有效整合,一些传承桦树皮工艺的家庭会被视为能够代表整个民族的技艺传承者,并且近些年来在国家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得到了强化。技艺的传承在个体的学习中不断地发生修改和重塑,族群传承在分散的族群内部用技术建立起一种有效的连接方式,维持了族群的存在及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向专业化的师徒传承发展。社会教育传承是技艺传承的延续。桦树皮工艺传承近十几年来在学校中开展,学校里所传授的桦树皮工艺已经蜕变为一种“机会技术”,是为了应对目前族群认同下降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开设的。机会技术特指手工艺的专业技术经过社会化之后成为人人共享的知识或工具和物品。桦树皮工艺在学校中由教师完成隐含技术的离析过程,经验技巧被转化成了一种可复制、可操作的共享的技术,这样的桦树皮工艺就具备了更为适宜的传播性。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要传承,我们必须要回答为什么传承,传承什么,传承的价值又在哪里?我们就是要通过传承留住传统技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工艺文化”,使传统的民族文化丰富当代社会的文化格局。传承的宗旨仍应是坚持手工的匠人精神,但在今天的产业化推动下,为了实现商业经济利益最大化,大搞传统手工艺的商业化经营,会造成盲目性扩张,而缺失民族和地域的个性与独特性。承载着民族和地域文化的桦树皮手工艺必须根植于自己的土壤,不能缺失环境对工艺的影响因素。即便是作为传统手工艺与旅游业的融合也应如此,就像云南少数民族的银器和内蒙古地区的皮囊酒壶,要回到它们形成时的环境中才能保持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体验。因此,无论是旅游还是非遗的体验,地域性的保护与传承在某方面来说不等于批量生产的商品化。

传统手工艺产品文创品创新设计的影响因素包括核心用户需求因素和手工艺特色因素。基于人的需求是产品创新的原动力,用户需求因素包含用户的物质需求。器具阶段以特定的功能目的等实用性需求为主要形式;文创品阶段涉及用户精神需求,从产品语意角度可以将其分为个人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层面,分别对应着情感植入、观念创新和民族文化自信。而传统手工艺产品转化为文创产品的关键是手工艺创新因素,即从材料、结构、外形、功能等方面形成特色并与多元素交叉结合,形成不同类型的产品。另外还需考虑影响产品创新设计实施的外部条件,包括企业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市场因素等。

“赋能”,顾名思义是为某个主体赋予某种能力和能量,它所关注的重点是可以持续提升各种价值的能力。赋能如同造血,是长期持续的。文创赋能传统手工艺,关注解决创新性的问题和拓展设计的增量都将起到“造血式”的推动作用,使其创造出更大的实用价值。文创与多种业态的融合发展,能够带动民族手工艺的转型。文创赋能传统手工艺的核心在于创新设计与产品化思维,设计创新在文创赋能体系中是基础和源动力,也是手段与形式,是赋予文创以设计性的思考,使传统手工艺不仅是物质存在,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成为一个企业、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形式。

文化作为产业化资源的魅力越来越凸显,而各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化设计却常常被忽略。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文化符号的再创新创造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这些文化符号总结起来均不能脱离以下几个方向:匠人与匠人标签;传统工艺的文化底蕴视觉符号;以器具的实用与美赋予文创以生命力,构建生活和美相结合的桥梁;材料的自然与偶然性追求,以及服从于传统制作的自然之法。通过以上几个方向提炼出传统手工艺的特色元素和文化原型特征,将这些符号转化融入文创设计,赋能实用的传统手工艺,这才是传承创新的“营养液”。再回过头看桦树皮制作技艺,因为桦树皮代表的不是一个器物本身,而是可以带领我们回到过去,感受北方狩猎民族的渔猎文化。文化的背景和故事更能唤醒人们体验这种原生态的民族生活环境和生活造物的智慧冲动。

结语

传统手工艺是在自然与人文的交汇融合中凝聚出的生活与造物的智慧,体现了民族文化经过时间和空间的历史考验所获得的认同。当今时代,传统手工艺所蕴含的文化符号更应成为振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力量,我们应结合当下时代与社会的现实状况,重视传统手工艺的生活适用性和艺术审美诉求,使之以多元的物质形态服务于现代生活。传统手工艺从生活器具走向文化创意产品,是其在当代得到更好传播的有效途径。传统手工艺的再生产不仅可以使人们找回生活的原貌,同时因为手工艺文化的回归和手工艺情感的植入,使人能够在过于同质化的工业化产品之中感知到传统手工艺产品带来的温情。在此过程中,设计与创意的介入对于传统手工艺的转型有着积极的意义,不仅促使传统手工艺在适应时代审美文化需求和社会功能需求的同时能够保持其生活实用的核心特质,还能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使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之间不断地呈现出转化的生机和延续的活力,让民族传统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成独到的生活美学标准。

注释:

[1]吕品.赫哲美术探寻录[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2(10):4.

[2]刘琰玮.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民族乡新生村桦树皮制品调查[J].民族艺术研究,2004(1):72-76.

[3]梁闻轩.运用“情感化设计”理论分析桦树皮制品地域特色及发展方向[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

[4]张彰、张婷婷.文创设计与苏州传统手工艺的融合研究[J].艺术科技,2019(8):33.

[5]张明.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的困境与出路[N].徐州日报,2018-02-09.

[6]张祥泉、叶丹.基于用户需求的传统手工艺产品创新设计模式研究[J].艺术百家,2016(1):237.

[7]殷玲玲.传统手工艺创意设计的他者方式——以台湾文创园为例[J].美术观察,2018(10):139-140.

[8]孟德鸿.技艺传承与族性建构——艺术人类学视角下的鄂温克族桦树皮工艺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2):165.

猜你喜欢

器具手工艺文创
陶溪川文创街区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刘力萍文创作品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铧芯文创
举办国匠荣耀·手工艺创新盛会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古代器具灌农田
《留住手艺》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