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无法逃避的游戏
2019-01-25黄靖芳
黄靖芳
在游戏里,宋紫亿度过“一生”只需要两个小时。
通常游戏制作的套路是,开发者通过集结最刺激的环节组成关卡,从而吸引流量。不过在《中国式家长》这款游戏里恰好相反,玩法十分简单,日常是普通的上课和娱乐,角色便会从婴儿成长为高中生。
原本他是想体验未曾有过的人生,慢慢成为了学会控制孩子的家长。
在当下与教育有关的讨论不绝于耳的浪潮中,一群年轻人通过这款在Steam平台上标价36元的模拟养成游戏,完成了从挑战到顺从的自循环。
从期望开始
在年末的打折季里,顺利将游戏收入囊中后,宋紫亿和往常类似,按下了“开始游戏”的按钮。
他看到了一幅熟悉的开启画面:在全黑的屋子里,只有房间的台灯还闪着亮光,从背后看不清是父亲还是母亲的人影窝在墙边,半侧着身子,书桌前是提笔的小孩背影。
他设想,自己就是那个孩子。
此前他像很多男生一样,更喜欢玩角色扮演和对抗类的游戏,“是很刺激,打打杀杀的那种”,他回忆说。所以角色设定之初,他并没有太当回事,屏幕上的标语亦提示着这种简单:“成长没有难度选项,你也一样。下面我将引导你,在中国式家长的困境下,艰难成长”。
游戏里默认是男性的设定,在以“随便玩一玩”的心态下输入了“宋仲基”三个字后,他就这样决定了“儿子”的名字。
暖黄色的房间里,嗷嗷待哺的婴儿时刻提醒着你的抚养角色,此刻玩家的自主权开始有充分发挥的机会了。
栏目左侧是日历的安排,你需要决定每天的六项行程内容,总共分为“学习”和“娱乐”两类。既然是处于襁褓中的宝宝阶段,自然不会有太多的选择,这时候分别对应的选项是“翻身”和“跟着音乐拍手”。
排满后,一个回合就过去了,高考前将面临四十八个这样的回合。
不同的行程会对应不同属性的增加,比如“翻身”技能能增加面子、体魄和魅力属性,它们在游戏里以数字的方式呈现,在生活中以赤裸裸的形式存在。
宋紫亿认同网上的一些说法,玩这款游戏的目的是想弥补上一代的教育带来的遗憾,他也想通过这个角色修补自己被控制的童年。
游戏里,随着年龄的增长,新的功能和选项不断出现。最明显的是在学习栏目里,在通过一个类似消消乐的游戏后,可以获得更多的“悟性”和“智商”。要求也在不断见涨,慢慢地那个原本单调的任务界面会出现“做操”“拼音”“古诗”“认识几何”的技能,那对应着各种可以帮助实现游戏中父母期望的目标。
宋紫亿不希望他的“儿子”整天埋头在学习的苦海里,他任性地剔除了各种学习任务,只往娱乐选项里面挑。到了发展后期,娱乐活动也会相应增加,他自己喜欢美术,尽管现实中自高一后就没再捡起过画笔,不过这个希望寄托到了下一代身上,他内心高兴,“想学啥就学啥”。
前两代的培养经历里,他都遵循着这样的模式前进,不断地点击曾经自己无法选择的人生选项,这的确带来了满足感,唯独他发现最终的结果都不太让他满意。
在游戏的设定里,通过从小培养的各项属性混合计算出考入的大学和职业走向。宋紫亿发现放养的模式好像出了问题,他的两个孩子只能“考上”“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和“东北农业大学”。
不少玩家都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职业图鉴,其中普遍认为最不愿意看到的工作是成为包括富士康流水线员工、按摩院技师等,尽管这只是一个虚拟的设定,离现实十万八千里远,仍然让人心里硌得慌。
不少玩家都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职业图鉴,其中普遍认为最不愿意看到的工作是成为包括富士康流水线员工、按摩院技师等,尽管这只是一个虚拟的设定,离现实十万八千里远,仍然让人心里硌得慌。
两代人过去了,宋紫亿的心理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成为家长
这位郑州大学的大四学生,习惯地在网上逛论坛和留言,当他看到别人评论的攻略和其他玩家的成绩时,有点傻眼了。他们晒出来的都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证书”,这和现实生活一样,成为了显示成就的顶级配置。
而在第一代的时候他虽然如愿成为了和艺术相关的职业—插画家,但是职业提示告诉他,这份职业“挺累的”,他需要寻找更多的可能性,讓“儿子”过得更好。
场景的转换提醒着学业阶段的变化,看起来,画面上的那个人物也显得愈加不高兴,他的头要不就埋在书桌上,或者是在被窝里。当然,游戏会进行旁敲侧击的提醒。
在回合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你会发现系统在提醒你萌生出新的心理状态。
当学业压力过大,年轻的人生里就会有“自卑”“懦弱”等情绪的逐渐涌现,界面右上角的压力值提醒着警戒值在哪里,进度条变成红色意味着崩溃的前兆。
纠结和平衡矛盾是游戏里最主要的设置:首先压力度和父母的满意度是一场零和游戏,当孩子可以玩耍的时候,通常无法让父母满意;不断地学习新课程能提高满意值,却会使压力骤增,同时加大角色属性里的“心理阴影面积”设置。你需要小心翼翼作出平衡,当阴影面积达到100,角色会自动崩溃,离家出走,成为这个几乎没有技术难度的游戏里唯一通向“失败”的途径。
宋紫亿说他知道这种感受,小的时候母亲为他排满补习班的时候,他就会感觉心有不甘。“那时候我还产生了恨的情绪,事实上我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现在想来是很可怕的。”
很多事情都不记得了,但是有些情绪却无比迫切,在二年级的时候他不想每天花两个小时练习枯燥的小提琴了,一气之下将琴摔烂,他终于不再需要练琴了。
但是在游戏里,他突然有点理解了这样的行为。
角色模仿的众多日常里,被玩家们称为“过于真实”的环节之一,是堂而皇之地将“攀比”作为一次比赛,称为“面子对决”。以孩子家长的身份和邻居亲戚进行数值上的PK,一旦拥有的名头越多,排场越大,在对决中就越有优势把对方打倒。
玩到第三代,宋紫亿就不得不认真地对待手中的角色了,不再像之前一样吊儿郎当。取名的时候就有体现,他还特意上网进行一番比对,最后取了单字,同样姓宋,名凛。
他希望宋凛能争气,不要在“面子对决”上败下阵来。在游戏里无时无刻不排满着这样的设置,构成了细碎却又互相勾连的系统机制,这也许是游戏开发者的商业考虑,玩者在其中读出了不是滋味的无奈。
宋紫亿开始安排各式的课程放在日程里,他不再想让孩子拥有更多的技能和更自由的生活了,“有意识地多学习文化知识,和兴趣有关的都尽量不沾边,也不搞社交”,他笑着说道。
“社交”是在中学时代才会出现的功能,是角色里同校的异性同学,两者的互动会增加好感度,但同时消耗本应用于学习课程的行动力。
这样的努力在第四代显现出成果,宋凛“考上”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他所认为的名校。
遗憾的是,他发现因为这一代中,没有培养任何兴趣爱好,最后只能成为一名人力专员,“一名普通白领,找了个普通人结婚,拿着普通的工资。”
至此,他发现“孩子”和“家长”的角色在脑海中的认定出现了切换,从刚开始的体验养孩子的乐趣,让虚拟角色活成“想象中的模样”,转变为运行和生活经历相似度极高的教育轨迹。但在这款无法与其他在线玩家互动的单机游戏里,没有人在真正地“逼迫”他。
玩家的反思
“代际延续”的功能是给人带来代入感的玩法,让人无法不重视每一代的培养。若前一代是“首富”,便能有每月150元的零花钱,职业为“天王巨星”的次之,也能从小就有130元的零用。
一位上海的玩家表示,代际间还会有天赋、技能和性格的累积,成为影响小孩成长的“起跑线”。
其实每一代的模式设置几乎相近,但让人“上瘾”,并饶有趣味地接着玩的机制在于对游戏情景的不满足。在《中国式家长》的下载页面,开发者这样阐释道:“世代传承的设计—天资将会代代积累,要经历几代才能实现阶层跨越?”
每位玩家都在游戏里给出了答案。
他发现“孩子”和“家长”的角色在脑海中的认定出现了切换,从刚开始的体验养孩子的乐趣,让虚拟角色活成“想象中的模样”,转变为运行和生活经历相似度极高的教育轨迹。
在国内外都开发出不少同类型的养成游戏,较出名的有《模拟人生》等,上述玩家说,偶尔也会搜集这样的游戏下载。不同的是,当她抱着体验别样人生的初衷试玩时,却重新经历了一遍过去的日子。
大家抱着好奇而来,不知不觉间落入了游戏名称早已限定好的命运里。
有玩家表示,以往在Steam平台上有英文游戏推出时,他们都眼巴巴着渴望汉化版的同步出现,反之会觉得骄傲。但对于这款游戏,他们觉得即使是翻译成了外文,也是外国人难以理解的设置,是“中国人才懂的游戏”。
想起来,宋紫亿觉得懊恼,如果当初没有“摔琴”,而是顽强地坚持了下来,“现在应该会增加不少‘魅力值了吧”,他笑着说道。
他想清楚了,“原来想着能给以后的小孩‘爱的教育,但是等到真的有小孩了,那可能就另说了。”
这是一种理解、认同,还是服从于现实的选择?
在南京的玩家孟一鸣也忍不住反思:“潜移默化中总觉得孩子不如别人的好。我本想让游戏里的自己拒绝接受不喜欢的教育,但是你会发现培养的‘他最后还是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现实就这样。”
游戲始终是游戏,可以作弊。这也是让宋紫亿在后来放心地给“孩子”不断加压的原因所在,在学校的“小卖部”里,可以买到糖果和辣条模样的“降压药”,他们称这些频繁的购买行为为“嗑”,用以抵消没有娱乐行为带来的压力值上涨。
也有一些不知是否有意为之的“bug”:有人笑称,那些“骑马”和“东南亚游”的设定适合普通小孩吗?看起来更应该是“中产家庭小孩”的生活。
宋紫亿拥有比交流起来更流畅的书写能力和敏感的内心,他回顾了自己所“培养”的十个世代,“高考失利偏偏能当首富,名校毕业最后玩砸了也只是个普通人民教师;兴趣爱好若不是学习到顶级也仅仅是兴趣爱好,无法成为职业,但是没点爱好特长也不行,泯然众人后进了富士康……”
在第一次打开游戏就无法自拔地玩了八个小时后,宋紫亿给他的每一代都精心地安排了名字:宋凛、宋甄、宋煜……他把这些名字都记在了手机备忘录上,作为以后为孩子取名的参考。
游戏和生活有多远呢?从暖色调的界面中抽离出来后,宋紫亿想起来,他今年才2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