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
2019-01-25
锤杀父母,还是颠覆了我对一个13岁少年所能犯下罪行之恶的认知程度。而且他的恶爆发得那么“非典型”:贫穷往往逼迫穷途末路之人转向歪门邪道,而他背后明明有一位极尽所能满足儿子物质需求的父亲。一年1.5万元的学费在农村孩子中实属奢侈。他缺爱吗?罗积春老来得子,痴女之后的独苗,呵护和关爱肯定不至于缺席。然而铁锤举起得那么轻而易举,砸中所有为人父母者之心,至此,我们才明白,足够的物质满足和足够的爱,并不能等同于给一个未成熟的心灵塑造一个完整的正确的认知框架。教育不能只有温情,冷冰冰的戒律也要有,虽然它破坏亲情的美感,但科学。
—我就纳闷了你们怎么都这么好看(读2019年第2期《13岁少年和他父亲的命运之锤》)
我没有留过学,但身处一线城市,太容易见到或听到留学的案例了。这已经成为中产家庭子女的普遍选择,也是正努力挤进中产的家庭普遍的奮斗目标。对留学的认知,也愈发多元化,有增加阅历、开拓眼界的情怀派,也有镀金、回国后找份更好工作的务实派。这或许是全球化历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作为一种个人发展的选择,本身无对错,但理智告诉我们,是否留学仍应基于自身综合条件和需要,以及对未来科学预判的基础上。否则,当现实承载不起预期,失望和负重的还是自己。
—之心(读2019年第2期《中国人的留学观》)
的确,进入社会,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废柴”“无用”这种标签绝不能轻易地给人贴上。那些小时候因为某个同学成绩不好,外形不够出色就另眼相待的时光应该永远一去不复返。出身、家教、亲友爱三情、成长经历、环境的变迁,没有人全程地亲身参与过他的人生,你不知道他消极也许是因为遭受过许多重大的打击,自甘平凡是一种在生活的磋磨中不由自主的选择,但那是他个人选择如何过完这一生的权利,我们无权指点。我又想起电影里的那句话:当你想要批评别人时,要记住这世上不是所有人,都曾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桃子有蕊(读2019年第2期《没人有资格说你是废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