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
2019-01-25
任正非罕见受访,透露了哪些信号?
本文为任正非1月17日接受国内媒体采访实录,节选自《环球时报》微信公众号
任正非谈华为
我们应该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是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而不是西方拿来卡我们的借口。因此,我们国家首先要不支持假货、不支持山寨,而是要支持原创、保护原创。有可能今天经济发展速度会慢一些,但质量会更好一些,就会出现越来越有竞争力的公司。
外面的变化对我们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因为我们有信心,我们的产品做得比别人都好,让别人不想买都不行。我举一个例子:全世界能做5G的厂家很少,华为做得最好;全世界能做微波的厂家也不多,华为做到最先进。能够把5G基站和最先进的微波技术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基站的,世界上只有一家公司能做到,就是华为。广大西方国家如果不买我们的产品,那就要付出非常昂贵的成本来建设另外的网络。我们在技术上的突破,也为我们的市场创造了更多机会,带来更多生存支点。所以,我们没有像外界想象中的那么担忧。
少数地方的拒绝不能代表我们在大多数地方被拒绝。而且5G实际上被夸大了它的作用,也被更多人夸大了华为公司的成就。实际上现在人类社会对5G还没有这么迫切的需要。不要把5G想象成海浪一样,浪潮来了,财富来了,赶快捞,捞不到就错过了。5G的发展一定是缓慢的。
任正非谈自主创新
我从来不支持“自主创新”这个词。我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财富,我们一定要踏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这样才能缩短我们进入世界领先的进程。别人已经创新,我們要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得到别人的许可,付钱就行。如果我们重做一遍,做完一遍,也要得到许可,还是要付钱,这是法律。
但在精神上,我是支持自主创新的。所有科学家的创新都是自主的,它是一种精神。我认为在尖端的未知上强调自主创新是可以的,比如嫦娥四号,人家不给你,那你得自主。但我们不能在低层面上强调自主创新,一个螺丝钉也要自主?踏踏实实做好一件事是可以的,但不要说人家已经做好了,我非重复做一下才证明自己是光荣伟大的。我认为只有开放才能快速实现目标。
任正非谈教育
这个时代对一个国家来说,重心是要发展教育,而且主要是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就难有有作为的基础研究。给农村教师多发一点钱,让优秀人才愿意去当教师,优秀的孩子愿意进入师范学校,我们就可以实现“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但现在不是这样,教师待遇低,孩子们看见知识多也挣不到多少钱,所以也不怎么想读书。这样就适应不了未来二三十年以后的社会,社会就可能分化。我们国家面临着这种分化,就应该要把基础教育提到国家的最高纲领,才能迎接未来的革命。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这应是党和国家的主要责任、每个公民的义务。
新技术进入时代的周期变短了,如果我们还是等着产业分工,不进入基础研究,就有可能落后于时代。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变成人才大国,我们与别人的竞争才更加有信心,因此小学教师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让教师成为最光荣的职业,国家未来才有希望,才能在世界竞技中获得成功。
我们国家要和西方竞技,唯有踏踏实实用五六十年或者百年时间振兴教育。振兴教育不在房子,在于老师。黄埔军校就是两条绑腿,抗大(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就是一条小板凳。黄埔和抗大怎么不是世界上两所伟大的名校呢?所以,物质不是最主要的,人才是最主要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得到尊重,这个国家才有希望。
现代化的“入场券”—现代欧洲囯家崛起的定性比较分析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和公共事务学院 黄振乾、唐世平 本文节选自《政治学研究》2018年第6期
虽然国家崛起和经济发展的道路不只一条,但也必须具备一些基础性的条件。积极参与全球贸易是任何一个现代化崛起国家的必由之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及时进行制度变革和创新是早期现代国家兴起的钥匙。
按照我们的分析框架和实证结果,同时期的明朝和清朝都不可能成为现代化国家。简单地说,没有大西洋贸易这样的外来冲击(而不仅仅是白银的流入)所带来的可能的阶级或集团的重组,1840年前的中华帝国缺乏进行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不仅如此,1840年前的中华帝国也是一个不开明的专制国家,皇权强大,且幅员辽阔,因而难以形成强大的改革同盟。因此,许多此前关于为何中国没有内生性地产生现代化的讨论其实意义不大,或者说是对社会变迁中的时空约束缺乏理解的结果:1840年前的中华帝国不能够内生性地产生现代化是一个几乎不需要讨论的问题。换句话说,此前关于1840年前的中国现代化研究,由于方法论上的缺陷,其实是在考察一个完全不可能的案例。
因此,1840年后中国真正的要害问题是:在西方叩开帝国的大门之后,为何中华帝国不能迅速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和技术从而快速地实现现代化,而是顽固地抵制西方的先进制度、技术和思想,或者是只想学点皮毛?同样的问题也是其他所有未能在“第一波现代化”和“第一波半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都将是“第二波现代化”和“第三波现代化”的研究中的核心问题,而且对这些问题,只有科学的比较政治研究才能够带来比较可靠的回答。
增长放缓合理经济学解释及其政策含义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 周天勇、尤苗 本文节选自《财政研究》2018年第9期
本文试图打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黑箱,从居民消费相对不足和生产相对过剩两条主线探讨增长放缓的深层原因。如果从2008年算起,中国经济增速下行的时间长达9年之久,这一现象非常值得深入研究。本文的主要观点为:
第一,人口增长速度的放缓,生育率的低水平,人口结构的少子化、经济主力人口收缩和老龄化,对国民经济重要的影响是需要抚养消费的人口在减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相对持续收缩,老年人口消费率较低,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消费需求增长可能持续放缓,甚至萎缩。
第二,对于人口流动和迁移的限制,使中国城市化水平比国际一般标准滞后,其后果是,应当为市民的人数比实有的市民少得多,其收入比市民偏低,造成了居民消费需求不足。
第三,居民收入是消费支出的基础。由于土地的强制低价征用和农村土地产权和市场被管制,数亿农民基本上没有得到土地财产性收益。而转移到城镇中的土地资产,却因地方政府行政寡头垄断饥饿卖地、央行发行货币、银行贷款、房地产商和炒房客推动,地方政府、房地产商和城镇居民都得到了丰厚的涨价利润。一方面形成了房地产商、城镇多套房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巨大的财富收入差距,另一方面政府高额的土地出让金,也分配了农民的土地利益和城镇居民的一部分收入。这样形成了大众居民收入总额在GDP中的比例降低,政府收入在GDP分配比例提高,资本在GDP分配中的比例上升。这种格局,造成了生产能力越来越强,有支付能力的群体消费需求日益不足。
与此同时,技术的进步、资本的集中和集聚,则使生产能力越来越强大。于是发生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造成了生产的相对过剩,从而使经济增长的速度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