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与活字印刷术
2019-01-25杨阿敏
杨阿敏
活字印刷术早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即有记载,宋代庆历中,毕昇用过泥活字,然泥字不精整又易破碎。明代陆深《金台纪闻》记载,毘陵人用过铅活字印刷,亦质柔易损。所以,宋以来的图书依旧是以雕版印刷为主,活字印刷的书籍不多,即使有规模也不大。
清代乾隆时期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是中国古代活字印刷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丛书。在此之前,雍正时期曾用铜活字印刷了《古今图书集成》。全书一万卷,目录四十卷,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此书是康熙命儒臣搜罗经史诸子百家之书,荟萃古今载籍,分门别类编排而成。全书博而有要,纲举目张。自天象地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以至于昆虫草木之微,无不具备。分六编三十二典六千一百零九部,约一亿字,历时二十八年始编成书。武英殿用铜活字印刷六十四部,每部五千零二十册。卷帙之富,史无前例。
《古今图书集成》修成以后,当时唯大臣才得以颁赐。如雍正时,张廷玉蒙恩颁赐两部。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月,赐大学士舒赫德、于敏中,尚书刘墉《古今图书集成》各一部,俾其收藏,传付子孙,守而勿失。开四库全书馆修书后,江、浙两省藏书家呈献书籍种数尤多。其中献书最多的是浙江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江苏马裕这四家,种数达到六七百种。乾隆皇帝念“皆其累世弆藏,子孙克守其业,甚可嘉尚”。“因思内府所有《古今图书集成》为书城巨观,人间罕觏。此等世守陈编之家,宜俾专藏守勿失,以裨留贻”。所以赏鲍、范、汪、马四家《古今图书集成》各一部,以为好古之劝。
可惜的是,武英殿的铜活字存放多年,或被窃减少,主事者害怕担责,恰好遇上乾隆初年,京师铜钱价贵,于是请求毁铜字供铸钱之用。乾隆皇帝事后回想,深感此举所得有限而所费甚多,实非良策。如果铜活字尚存,则现在印书不是就可以事半功倍吗?
乾隆三十八年(1773)纂修《四庫全书》时,命人校辑《永乐大典》之内的散简零编,重新辑佚成书,又搜集天下图书万余种。乾隆皇帝下诏,选择人所罕见,有裨世道人心,足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书籍刊刻流传,嘉惠学林。需要刊刻的书籍种类颇多,雕刻不易,董武英殿事金简请求以活字印刷这批书籍,既不浪费木料,又不拖延时间,用力少而成功速,至为简捷。
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二十八日,金简上奏阐明了刊刻木活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金简认为,做枣木活字一套,印刷各种书籍,比较起雕版印刷来,所费工料省减悬殊。这套活字应刻的字,按照《御定佩文诗韵》仔细挑选,除生僻字,不常见于经典的不收集外,大约需要刻六千多字。其中虚字和常用字,每字刻十个或百个不等,大约共需刻十万余字。另外还需要准备小注中用的小字,也按照大字做法,每字刻十字或百字,约需五万余字。大小加起来十五万余字。需要印刷任何书籍,只要将槽板照原书摆好,即可印刷成书。如果有不够用的字,预备好两千个木子,随时可以补刻。每次印刷时,先印刷一张,交给校刊翰林处详校无误,然后印刷全书。
木活字在节省经费方面,只要同雕版稍加对比就不难发现。即以《史记》为例,需要雕版二千六百七十五块,木版加上写刻字的工钱,这一部书就需要花费银子一千四百五十余两。现在刻一套枣木活字,总共花费也一千四百余两,而各种书籍都可以印刷。即使将来用久了有磨损,需要另刻一套,所用工钱也不过此数。况且其中也许还有尚能使用的字,也能稍微节省。刊刻木活字属于事不繁而工力省,可收一劳久便之效。
金简初期规划为大小活字共刻十五万个,后来乾隆皇帝又下令增加十万个字,共刻二十五万余字。乾隆皇帝认为活字版之名不雅驯,赐名为“聚珍版”。这套书每部用等级较好的纸张印刷二十部,以备皇家陈设,其余的则用竹纸印刷颁发,定价通行,卖给民间。如武英殿聚珍版排印的《鹖冠子》一书,用连四纸印刷五部,用竹纸印十五部,作为皇家陈设之用。另外又用竹纸印刷了三百部,以供流通。为了保证书籍的刊刻质量,在每页后幅版心下方印上校对者的姓名,使校对者不敢草率从事。
聚珍版办事处原有备案的供事人员十二名,设立之初,只是就当时应用酌量定额,没有通盘考虑到之后的需要。工作展开之后,刊刻的数十万字需要有人检查、排版、换篇、归类,头绪繁多,现有人员不够使用,只好额外选募供事十二名,协同帮办。这些人员都是自备资斧饭食来效力,与额设人员做的事情没什么区别。现在既不能缺少他们,却没有实缺可补,将来效力多年,又不能一同论功行赏,未免向隅,太不公平了。因此金简等人上奏乾隆皇帝,请求将这些额外的办事人员在吏部注册,不用供给公费饭食,待做满五年之后,如果勤慎得力,给予和役满额缺供事同样的待遇,这也可以鼓励他们勤奋办事。能考虑到这些编外临时工的待遇,真是可钦可敬。
做好枣木字、摆字楠木槽板、检字归类用松木盘、贮木子大柜等各项刻书所用器具后,金简向乾隆皇帝建议,此事属于初创,没有成例可循,所有费用都是实用实报,请将此次工料价格作为定例,写定成册,送武英殿存档。以后如有刷多模糊及槽板等项应该增添更换的,就遵照这次的经验办理。排印过三十多种书之后,一切章程逐渐熟悉,金简仿照《墨法集要》体例,将印书的办法分按条款,著为图说,取名《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并将此书用聚珍版印刷通行,让天下刻书者都知道有这种简易之法。《四库全书》和《四库荟要》各抄了一部收入其中,可见对此书价值的认可。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首载诸臣奏议,次载取材雕字之次第,以及庋置排类之法。一共配图十六幅,论说十九条。因为是来自实践经验的总结归纳,所以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作用。例如,刻木活字时单个木子太小,不便于工匠雕刻。书中提出将木子放置在木床之中,用活闩塞紧,这就和雕刻整版无异,刻起来更加方便。每版的木子摆好之后,先印草样一张,如果校阅后有需要改动的,即时抽换,再印刷清样复校,没问题了才可正式开始印刷。虽然麻烦,但也可以有效减少印刷错误。如遇到溽暑天气,印书时木子渗透了墨汁后会微胀,这时应该稍微停手,将版盘风干,晾一会儿再印,防止墨汁渗透开来污染纸张,模糊字体。
以上所言,都是经验之谈。细微之处,正见其工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因此印刷出来的书籍都非常精美,被人珍藏。清代著名校勘学家卢文弨曾获得鲍廷博赠送的武英殿聚珍版《鹖冠子》一部,在书后题跋中称“馆阁新出书,余力不能购,今仅有此,当宝而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