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古中的一人,苦难中的洒脱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2019-01-25北京市第十七中学秦悦菡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8年19期
关键词:念奴娇老山旷达

北京市第十七中学 秦悦菡

教学目标∶ (1)揣摩关键字词,感受苏轼笔下赤壁豪迈壮阔的意境及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2)

体会苏轼在失意中旷达、苦难中洒脱的文人情怀;(3)养成独立阅读赏析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1)揣摩字词,感受苏轼笔下赤壁的豪迈壮阔的意境;(2)通过联想和想象,挖掘词语的深层含义,感受人物形象及作者情怀;

教学难点:(1)体会苏轼在失意中旷达、苦难中洒脱的文人情怀;(2)养成独立阅读赏析诗词的能力。

教学方式与策略

1.朗读法:通过朗读,形成学生的原初体验,并初步了解文本内容,感受文本情感;

2.赏析法:通过赏析,挖掘词语的深层含义,感受词境的宏大与词人旷达的情怀;

3.诵读法:通过诵读,体会词人情感,交流阅读感受,形成心灵共鸣。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一、导入相传在宋仁宗景祐三年的一天,四川眉山县原本郁郁葱葱、百草丰茂的彭老山突然百花凋零,草木枯萎;而六十多年后的一天,荒芜的彭老山竟突然又重放光彩,恢复生机活力。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据当地人说,草木凋零,是因为当年苏轼在眉州降生,彭老山的钟灵毓秀全都集中在了他一人身上;等到六十年后,苏轼去世,这些钟灵毓秀又都回到了彭老山。苏轼身上的才气是天地共鉴的,苏轼的游历也让许多地方因他而不再平凡,黄州尤其如此。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一下他在黄州赤壁之下写的一首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2'描述性的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兴趣,并与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关联。二、初读感受:直观质感的赤壁1.这首词的题目是《念奴娇·赤壁怀古》,那么词人直接描写赤壁古战场的句子是哪几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学生朗读全词10'3.能用你的话描述一下苏轼笔下的赤壁古战场吗?(词人眼前是凌乱奇怪的山石,陡峭耸立,向上直插云霄,此时一个大浪打来,令人惊悸,激起了无数的浪花像簇簇白雪般洒向天空。)学生初读把握文章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题目入手,感受赤壁的第一印象。交流学生原初体验1.那么,苏轼是怎样描述赤壁古战场的?都写了古战场中的哪些事物?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这些事物又有哪些特点呢?请大家完成表格。赤壁之景 内容 特点 角度乱石穿空 形惊涛拍岸 涛卷起千堆雪 大从学生原初体验出发,揣摩字句,还原词人眼中的赤壁之景。三、品味语言:磅礴的赤壁之境2.你能再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赤壁之景以及它的气势?(大江两岸,怪石嶙峋,犬牙交错;陡峭的山峰昂然挺立,直插高空;江水滔滔,汹涌澎湃,拍打着两岸;被岸石击碎的巨浪,晶莹透明,飞花玉碎般的四处飞溅。江中的层层浪花,像堆堆无瑕的白雪,咆哮的涛声,如雷霆轰鸣,似万马奔腾。是高与低、动与静、形声色的结合,是生命的合奏,呈现出奔马惊雷、惊心动魄的奇险、磅礴境界。)总结《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意境。3.所以,你觉得苏轼此时是怎样的情感?(激情澎湃,豪情万丈的,用“乱”“惊”“卷”等带有强烈情感的词语来体现苏轼此时的感情。)由景入情,引出苏轼此时此刻的情感。

1.此时此刻,豪情万丈的苏轼浮想联翩,他都怀想了哪些古人古事?这其中又具体描写了谁?(千古风流人物、赤壁之战、多少豪杰、周瑜 周瑜)继续析题,由景入人。2.此时的苏轼在千古风流人物与无数豪杰之中,只钟情于周瑜一人?周瑜身上有怎样的优点?(周瑜:赤壁古战场,周瑜对赤壁之战的胜利功不可没。武胆柔肠、雄姿英发、儒雅风流、谈笑自若、战功赫赫。)20'四、借酒杯浇块垒:赤壁之下的周瑜与苏轼通过揣摩关键语句,还原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典型代表——周瑜的形象。3.那么苏轼怀想周瑜,得到了什么?(“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年老老去的怅然与失落 )由人入情,体会苏轼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怅然与失落。4.那苏轼此时此刻又是一种怎样的处境呢?年龄:周瑜指挥赤壁大战时34岁;苏轼被贬黄州是四十七岁,可谓知天命年,这是年龄对比。外貌:周瑜外貌是雄姿英发,而词人是早生华发,婚姻生活;周瑜有倾国倾城的江南美女小乔相伴,苏轼被告贬黄州之前,便已失去了相濡以沫的爱妻王弗,她年轻貌美,知书达礼,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他曾经为她写了一首读后令人柔肠寸断的《江城子》事业上的对比:周瑜34岁就是赤壁大战的指挥者,苏轼被贬时是四十七岁,可谓报国无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这样自嘲:“心似已灰之木,心若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知人论世,借助苏轼人生经历,感受苦难中的苏轼。5.此时的苏轼与周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此时此刻,面对人生中的遗憾,苏轼必然有的情感呢?(无奈、怅然、失落等)结合背景感受苏轼的情感。6..苏轼在这种失落怅然的感情中沉沦了吗?(没有,他意识到了“人生如梦”人生易逝,无法把握。正如《赤壁赋》在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正是因为想要有一番作为,才会有感慨时光易逝的诗句。想起曹孟德“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时的豪迈与得志,也只能空有“而今安在哉?”的感叹;甚至是当年赤壁之战的战胜者——周公瑾“小乔初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也逃脱不了“浪淘尽”的结果。更何况是自己呢?与江水、江月相比,和永恒的大自然相比,尤其会有这种喟叹。“一尊还酹江月。”向江月洒酒祭奠,引江月为知己,向江月寻求安慰。苏轼被自然山水所感染,逐渐摆脱了郁郁寡欢的小我,接近了明达智慧的大我。可以说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随遇而安的慰藉,但又何尝不是一种苦难后深悟的旷达、洒脱。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也是他的诗意人生。)结合上阙,赏析诗词。深入理解苏轼失意中的释然与旷达6'

猜你喜欢

念奴娇老山旷达
念奴娇·脱贫振兴庆盛会
念奴娇·脱贫振兴迎二十大
老山兰——战士的魂
旷达者
旷达者
旷达者
念奴娇 国庆(外三首)
念奴娇 ·白衣兴颂
耿老山的大海碗
乐观旷达 进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