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纪念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
——容闳诞辰190周年学术座谈会纪要
2019-01-25刘志光傅启毅
刘志光 李 洁 傅启毅
(1.北京大学马列学院; 2.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8年11月16日,由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和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纪念容闳诞辰190周年、幼童留美140周年暨改革开放40年学术座谈会”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召开。
参加会议的有主办方代表、晚清留美幼童后代代表,20世纪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代表、科学史和留学史研究专家学者代表等共计40人。其中,参会代表中80岁以上的老人共有5人:吴大昌(97岁)、何毓津(94岁)、范岱年(92岁)、唐绍明(88岁)、宋以敏(87岁)。
图1 出席容闳诞辰90周年纪念会代表合影
会议由中侨博研究部主任程希主持,美籍华人科学史学家姚蜀平做了《先知先觉者——留学鼻祖容闳》的主题发言,充分肯定了容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价值。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则阐述了容闳留学的重要意义、四代留美高潮的共性和对当今中美关系的启发。此外,留学亲历者或后裔、专家学者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1 留美幼童后代和归国科学家共话往事
在这次座谈会中,几代留美幼童的后裔以及20世纪50年代归国科学家聚在一起,讲述共同或相似的时代故事。第二批留美幼童唐国安的曾侄孙唐绍明回忆和缅怀了唐国安历史功绩。作为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校的首任校长,唐国安是庚款退款兴学(或称“庚款留美教育”)的主要创始人,是容闳留学事业的继承者,推动了我国20世纪初留美教育的新局面。
鲍衍霏是晚清第一批官派留美幼童黄仲良的第五代孙媳。她指出容闳对于培养第一批留美幼童的价值理念和其治学爱人、报效祖国的情怀难能可贵。目前中国史学界对给予幼童的评价和肯定还远远不够。她建议把容闳的事迹和遗迹去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代留美幼童史锦镛的曾孙女史敏珠、曾孙史建恩讲述了曾祖父的故事。史锦镛回国后从事翻译官职业,并在留美同学唐绍仪处任过职。他的后代中有很多人毕业于一流的大学,学法律、化学、医学和土木工程学等等,成为各个领域的精英、栋梁之材。
浙江大学教师陈丹博士代替留美学人后代王泽养讲述了外曾祖父吴应科先生的事迹。吴应科是留美幼童归国后较为罕见的在军事领域从业的人,先后在福州传船政学堂、北洋海军、北洋电讯局、江南制造局、巡洋舰队等任职,并于1912年在民国时期出任了海军右司令,1915年任北京政府交通部综合司司长,1916年任海军部参议。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吴大昌是20世纪50年代回国的留美科学家。他对容闳最深刻的认识就是爱国为本。他指出现在讲“一带一路”,强调中国是现代化的受益者也是贡献者;随着“一带一路”的推动,华侨和留学生会越来越多,世界的交流都会也会越来越强。现年94岁的国际关系研究院专家何毓津是20世纪50年代回国的留美科学家。他认为容闳在那个时候就已经考虑到我们现在大力推进并落实的改革开放的国家策略了,可见他的眼光和胸怀非常远大和宏伟。外交部国际关系研究院专家宋以敏谈了她父亲宋作楠的情况。宋作楠是20世纪30年代留美,跟钱学森在1935年乘同一艘船去美国的。后来在成本会计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台湾把他列为影响台湾最大的200人之一。
周文业讲述了其父亲周先庚先生与清华大学的事迹。周先庚是1924年清华学校毕业后留美学心理学的,1929年回国之后一直在清华、西南联大、北大心理系教心理学,当过系主任,是中国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著名教育家、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黄炎培的孙女、水利专家黄万里的女儿黄肖路,回忆了家族中的留学生故事:第一个在美国得到音乐学位的作曲家黄自、第一个把《道德经》翻译成英文的哲学家黄方刚、爱国民主人士黄竞武等。她还讲述了黄万里在“文革”期间的遭遇。生物学博士韩苏本身是“留二代”,她讲述了家族中的父亲、伯父、公公等的留学故事和归国后对祖国建设的贡献。
周捷的父亲是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创始人周寿宪,周寿宪1947年到美国留学,1955年回国。他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回国的科学家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坎坷的经历。此外,宋铭恩介绍了他舅爷爷、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化学家张为申的事迹。
2 专家学者追思容闳、探讨留美现象
会议期间,姚蜀平、王大明、范岱年、宋以敏、周文业、张藜、潘涛、杨舰、程宏、林爱民、袁志彬等专家学者,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美国华人科学史学家姚蜀平首先赞扬了容闳的爱国情怀。她认为容闳具有超前思维。容闳建议派遣12—15岁的幼童到“花旗国”留学15年,在两种文化接触和对垒时,会发生濡化作用,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个认同过程会很艰难。容闳敢于提出幼童留学计划,就是为了培养一批自然濡化、深刻了解两种文化,并能够自觉调整自己行为与观念,从而转变为传统社会中的现代人。姚蜀平认为,容闳在中国现代化的第一阶段,也就是经济变迁阶段就跳到了最后一个阶段——文化变迁的阶段。容闳开创的留学运动持续推进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使中国真正走向繁荣与昌盛,文明与法治。
国科大科技史系教授张藜说,从容闳开始的留美幼童,一代接一代趟出一条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之路;今天回忆留美历史,一起纪念容闳先生,代表了研究者的一种情怀,也是一种研究的取向。我们要思考每一次留学潮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的贡献,思考未来中国的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希望能从幼童前辈们手里获得历史资料,给后辈一些指引。张藜还简要介绍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史料采集工程的进展情况,并提到大概在2020年,在鸟巢附近、新科技馆北边将建成一栋用于收藏、研究、展示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展示百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一个博物馆——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国科大历史系教授王大明提到,中国什么时候开始主动改革开放?他认为洋务运动应该算改革开放。如今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但是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搞了。清华大学近代史教授杨舰指出,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来看待容闳先生和他们那一辈人的业绩。在不同文明开始接触、碰撞的最初的时期,他们是走在前面的一代人。长城所研究员程宏探讨了因为剪辫子和信基督教违犯大清禁令被召回的9位留美幼童的命运。科学哲学家林爱民提出自己的看法:一个人如果有坚定的人生观和方法论,他就会非常坚定。容闳就是这样一位推进国家文明进步的坚定践行者。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袁志彬提出,在新时代召开容闳座谈会很有意义,站位要高一些,要考虑“一带一路”,考虑人类共同的命运。程希认为,关于留学意义和留学价值要结合当今时代的思考和认识。100多年前,更多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不能再强调“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观念了;更多的应该是考虑提高人的技能和素养,开阔个人见识、眼界。
北京大学教授、长城所副所长刘志光提出了两个要点:第一是慎终追远、不忘初心;容闳的研究,既要把历史理清楚,也是慎终追远;如果从知识流动的角度来看,容闳功不可没。第二个是旧邦新命、把握未来。现在我们又面临同样的问题:留学究竟意义何在呢?
3 从留学潮到中美关系
本次会议的发起者、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从容闳留学的伟大意义、四代留美高潮及其中呈现出的模型、容闳研究对中美关系的启发四方面做出了综合阐述。
他指出容闳、康有为、严复是近代将中国引向世界的三个伟人。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纪念容闳特别有意义。他是推动中国开放发展最早奠基者和引路人。改革开放不是从40年前开始,而是从150多年前的洋务运动开始,起码是从140年多前的幼童留美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个很艰苦的过程。
四代留美学生对中国的贡献举足轻重、不可磨灭。第一代是留美幼童,他们在洋务运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代是庚款留美,他们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和抗战科学中做出贡献。第三代是抗日留美,他们是楚才晋用,蒋介石推动他们留美,他们20世纪50年代回国后,参加了制定“十二年科技规划”,打下了中国科技发展雄厚的基础;参加了“两弹一星”工程,建立了中国现在的工业体系和科技体系。第四代是改革开放留美,他们帮助中国推进和平崛起;这代留美高潮出现了回国创业的热潮;有很多人回来后就是企业家。
王德禄认为,四代留美高潮呈现出一个相似的“模型”,这个模型有四个因素:1.每一代留美高潮都有一些先知先觉者在其中起作用;2.在各个时代都有留美的组织;3.每一代留美科学家回国后都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4.在各个留美高潮期间,在美国和中国都出现了反对的声音。
沿袭这前面的总结和探讨,王德禄所长把话题引到了当前的中美关系:中美关系要想不恶化,就需要用这个模型中有洞见的人发挥作用,就要用容闳的思想来解决。两个国家要从人类未来角度去看,都要有引领人的新的思想,中国和美国都要退一步。四代留学生都应该为中美关系的走向缓和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