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再出发”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召开

2019-01-25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科技史科学史通识

刘 晓 张 岩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2018年9月20—21日,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再出发”学术研讨会,在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湖光山色,秋高气爽,来自加拿大约克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数十所高校,中国气象局、国家天文台、故宫博物院等科研文博机构,以及科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的140余位嘉宾汇聚一堂,共商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本校80余名科技史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也全程参会。

中国科学院是我国专业科技史人才培养的主要发源地和重要机构,从1956年首次招收研究生至今已逾60年。1978年,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前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建立并恢复招收科学技术史专业的研究生,至今已连续招生40年。2015年以来,通过科教融合,科学技术史成为人文学院的重点建设学科,重组建立了科学技术史系、历史系、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成立了中国现代科学家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科学与文明中心和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中心等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秘书处的共建单位。

图1 “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再出发”学术研讨会,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2018年9月20—21日

2017年,清华大学成立了科学史系。据称,北京大学近期将成立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国内顶级大学的这些新动向以及其他相关机构的变化,被曾经担任过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长和国际科学技术史学会主席的著名科学史家刘钝教授称为中国科技史学界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在这样的形势下,召开这一次主题为“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再出发”的学术研讨会显得非常及时。

20日上午9时,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张增一教授主持了开幕式,中国科学院大学牛晓莉副校长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强调学校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科学史在提升校园文化氛围方面效果显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小淳教授随后致辞,热烈欢迎国内外科学技术史学界同仁齐聚盛会。美国科学史学会主席,加拿大约克大学伯纳德·莱特曼(Bernard Lightman)教授介绍了美国科学史学界的情况,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技术史系主任王扬宗教授介绍了发起会议的初衷和会议的组织工作。

此次会议共安排学术报告90余场(其中12场为大会报告),由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暨通史教学圆桌会议和4个分会场(中国古代科学与文明、中国科学院与近现代科学、西方科技史研究、科技考古学)组成,此外19—22日晚上还安排了7场面向全校研究生的“明德讲堂”。

为推进我国科技史的研究、教学与人才培养,加强新时代科学技术史的学科建设,会议主办者组织圆桌会议,邀请了本学科主要培养单位的代表,深入探讨本学科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圆桌会议包括“科技史研究与教学”和“学科建设”两个分组,共15场报告。

学科建设组,刘钝教授以“科学史教育:40年的回顾与展望”为题,回忆1978年入学往事以及当年研究生同学的情况;并再谈当前国内科学史队伍面临“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问题,指出认真落实“科教融合”有助于走出困境。王扬宗教授主要分析了最近40年来中科院科技史学位教育的情况,指出近二十年学位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议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有效解决,切实提升科技史教学的正规化程度。田松教授报告“科学史的坐标系”,探讨了科学史和自然辩证法两个学科的中美差异,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并提出科学史需要与世界史和环境史发生交叉、融合等观点。王昌燧教授发表了“科技考古学科发展的思考”的演讲,指出应加强学科体系的建设,注重方法创新和攻克重大科学问题,人才培养要重视成功率和成才率。青年学者陈正洪、张改珍的报告“气象科技史学科功能与学科建设探索”,介绍了近几年较为活跃的气象科技史方面的工作,作为大气科学二级学科的建设思路。高策教授的报告“我国科技史学科话语体系建设”,归纳了学科面临的若干问题,并给出解决的建议。潜伟教授的报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史学科体系”,分析了学科建设的总体状况,提出要打破常规,从相近学科融合知识,整合力量。最后本组主持人关增建教授最后谈到学科评估的亲身经历,讨论学科评估对科技史学科发展的影响及相应对策,从科技史研究现状出发,思考如何提升研究质量,形成学科价值判断共识,为科技史学科健康发展奠定学术基础。

科技史研究与教学组,关增建教授就“通识教育中的科技史课程”主题进行了报告,着重谈到通识教育是当今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要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必须对大学课程进行设计,以建立能够适应通识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同时,对科技史课程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探讨诸方面都要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吴国盛教授的“科史哲融合的意义”指出科技史学科发展必须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科技史界应借通识教育之机扩大影响、壮大自身。钮卫星教授介绍了“世界科学技术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从课程概述、先修课程、课程目标、适用对象、授课方式、课程内容、考核要求、课程资源等多个方面提出看法,并征求与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以此来推进“世界科学技术史”课程指南的编写,从而为科学技术史学科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夯实基础。接下来,沈志忠、刘兵、张大庆、郭世荣、汪前进等教授分别就“通识教材《世界农业文明史》编纂的缘起、内容与展望”“面向非专业科学史学生的非典型科学史通史教学”“当代科技史研究的问题与方法”“晚清科学实验史研究与教学”“《中国科技史古文选读》等课程教材设计刍议”做了细致而精彩的论述。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新形势下的科技史学科建设再出发,与会专家也就科技史教学特别是科技通史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会议日程安排紧密,经过两天高强度的学术交流,来自全国许多著名科技史专家和不少青年才俊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与会专家的种种新知新见,给予国科大重新整合新出发的科技史教学和研究以很好的教益和启发,同时也必定会促进我国当前的科技史学科建设。

猜你喜欢

科技史科学史通识
科学史上十大革命性理论
——博弈论
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
“细胞呼吸”科学史的分析及教学建议
例谈科学史策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例谈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一)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科技史引入小学科学教学的可行性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