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印度卡塔克舞与赛玛旋转舞的异同
2019-01-25王计鹏
王计鹏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一、印度的卡塔克舞
卡塔克舞是产生、流行于印度北部的古典艺术形式,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卡塔克舞以脚步踢踏和身体快速旋转为主要特色,它不同于芭蕾用脚尖旋转,也不同于中国古典舞用整个脚掌旋转。卡塔克舞蹈的旋转是用一只脚的后跟,另一只脚自然抬起,双手由平开手掌朝上到收拢至胸前固定的卡塔克舞蹈预备手势。优秀的卡塔克舞蹈演员能够一次旋转几十次以上;卡塔克舞的另一大特点是当演出进行中,舞者和鼓手会有一段即兴的表演,即兴表演的时间长短由观众来决定,它也是舞蹈的高潮,这一段表演很考验舞者之间的默契。卡塔克舞蹈的服装也深受伊斯兰的影响,女性舞者通常穿长裙或紧身长袍,身披纱丽,从头到脚配以华丽的首饰。男性舞者通常穿印式长衫,系着印度腰带,胸间佩戴圣环。卡塔克舞音乐特征方面使用的大部分音乐是印度北部地区的古典音乐,还大量使用了印度斯坦乐曲。
二、苏菲教的赛玛旋转舞
“赛玛”转舞的形式来源于鲁米的宗教哲学思想。其主要思想运动观是宇宙和世界都是在运动着的,整个世界应围绕着“上苍”运动;其仁爱观为爱戴真主,仁爱世界,相互尊重,相互敬爱,唯有如此才能与主同一,灵魂升华。本着这个思想,信徒在举行仪式的过程中伴随着音乐不停旋转,旋转的人也被称作“旋转的苦修者”,他们相信包括人和宇宙中的星球在内的所有万物都在不停地旋转,人类从出生到去世,从少年、中年到老去都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犹如旋转不停。于是,他们便用旋转这种方式达到与神的接触和沟通,是一种灵魂出窍的舞蹈仪式。
仪式开始之前,有一人先进行唱诵,然后鼓手开始敲鼓,紧接着一位托钵僧(苏菲教的“长老”)带着几位托钵僧上场,互相敬礼,然后长老带着其他人在礼堂中间开始绕圈行走,绕行几圈以后,托钵僧们脱下黑色的斗篷,开始不断地旋转,其间还不断变换着队形,最后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再穿上黑色的斗篷,紧接着最开始的那个人又开始了唱诵,整个仪式到此结束。其中舞者刚入场时的黑色服饰代表了尘世间的万事万物,脱去黑色服饰代表了摆脱凡尘,剩下的黑带象征着自己的肉体,土黄色的高帽子象征墓碑,最开始的旋转,他们把手臂弯到胸口的位置,象征着他们放弃这一世的生命,将重生的自己与真主神秘结合中。现在变成右手向上翻,表示接受神的赐福以及接收从神而来的能量;左手向下翻,做半垂状,手掌向下表示他们作为媒介将神所赐的能量传于大地和人民,广播于世间。他们不停地旋转,直到转的头晕脑胀,他们认为自己在半昏迷时,便是与神最接近的时间。旋转的时候,他们一直以左脚为圆心旋转,象征着世间万物生生不息、四季变换和周而复始。旋转结束后,他们又穿上了黑色斗篷,结束了与真主神秘结合的这一仪式。
三、印度卡塔克舞和苏菲教的赛玛旋转舞的异同
印度卡塔克舞蹈音乐由于它具有舞蹈性的特殊性质,其音乐要求悦耳、使人有舞蹈的冲动,可以激起身体肌肉的律动,使之与肢体语言能够达到契合,同时卡塔克舞蹈又不同于印度其他具有浓厚宗教气息的古典舞。而苏菲教的赛玛旋转舞音乐较单一,并没有像卡塔克舞音乐一样令人有舞蹈冲动的功能,因此印度的卡塔克舞的娱乐性及观赏性要强于苏菲教的赛玛旋转舞。
卡塔克的舞蹈其主要特征包括复杂的步法、富有感染力的手部动作及丰富的面部表情、强烈的节奏感、快速旋转和优雅的姿态。卡塔克舞蹈的身体重心较高,经常有向上跃起和用力旋转的动作,同时配以上百脚铃的铿锵作响,风格奔放而热情。在表演的过程中,舞者还与伴奏乐师之间进行有趣的交流,他们在保持个性的同时逐渐达到舞蹈、鼓声和音乐之间的高度融合。并且在表演中,叙事性段落和舞蹈性段落缺一不可。而赛玛旋转舞的舞蹈形式并无前者后者之分,也没有与乐师之间的交流,旋转贯穿始终,表演形式较为单一。
卡塔克舞表演从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虔诚的宗教活动。在印度,人们完全可以说,没有宗教便没有今天如此灿烂的古典舞蹈艺术,所以在印度的音乐舞蹈创作与伊斯兰文化是紧密联系的,卡塔克舞蹈文化自然也不例外;伊斯兰教虽然不是土耳其的国教,但是99%的国民都是伊斯兰教徒,因此宗教渗透着土耳其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赛玛旋转舞的创始人就是伊斯兰教的分支苏菲教的创始人鲁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种舞蹈都是同根的,都渗透着伊斯兰教文化特点,而造成它们之间的差异则是伊斯兰教文化传播到不同国家时被本土化的结果。第二点就是,两种舞蹈的舞蹈形式都有旋转的因素在里面,并且把旋转作为一大特色,舞蹈以旋转为主的初衷和目的都是与神灵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