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机制研究

2019-01-25崔剑峰

知与行 2019年6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社会科学哲学

崔剑峰

(哈尔滨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01; 黑龙江大学 社会科学处,哈尔滨 150006)

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日益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无论是在研究数量还是研究质量上都有显著提升。但是,如何科学有效地做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评价工作也日益突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中谈到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的问题时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激发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创造活力,需要建立健全适合国情、省情的能够科学引导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科研评价体系。

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现状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繁荣发展,随着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黑龙江省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部分科研单位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办法,如何针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现状,建立起一套鼓励与约束并存的科研管理机制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机制现状

国外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普遍采用的是同行评议的方式。美国较早把同行评议纳入科研经费申请的衡量指标,欧美国家效仿美国,采用同行评议作为国际通用学术评价指标。而科研计量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重要的衡量指标,主要根据计量学和引文分析而进行科研评价。美国率先形成了完整的引证检索系统,评价方法主要是依据在论文发表的刊物等级和论文数量来衡量的。使用科研评价计量方法来评价科研绩效成为欧美国家通用的科研评价计量方法。但是澳洲国立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认为,科研评价指标不应设立绝对标准,要有对照标准来评价科研绩效。英国Ormerod认为同行评议和引文效果所形成的学术影响力是学术效果的次级标准,不能否认同行评议和引文效果在学术评价上存在的不足,但是同行评议和引文效果在学术评价上使用的历史悠久,比较容易受到学术共同体认同。

(二)国内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机制现状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了专著《社会科学成果价值估价》,该著作详细研究了社会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提出基本评价、社会服务效果、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应用、成果奖励五大标准,构成了科研评价体系,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而我国各高校分别制定了自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确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方法,坚持初级评价与高级评价相结合。初级评价就是间接标准,考量大量的普通成果;高级评价就是直接标准,评价高水平成果。为避免主观因素对评价效果的干预,提高评价效果的客观性,初级评价和高级评价的权重设置为各百分之五十。

(三)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现状

1.各种评价考核体系不协调不统一。为调动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全省大部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单位都制定出台了自己的考核办法和体系。全省高校也先后出台了相关管理规章,实施系列相互配套的举措,对权威杂志文章、权威出版社出版的著作以及重要科研奖项给予认定奖励。但各种评价考核办法不够协调统一,导向不够明确,如何建立起科学、合理、公正的评价体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只有逐步建立起科学权威 、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和优秀成果推介制度 ,才能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真正评选出来、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正向引导。

2.论文质量以刊代评。目前,在学术论文评价中,基本以发表学术成果的刊物级别和层次代替对学术成果本身水平和价值的评定。国外发表的论文主要以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人文科学会议录索引(CPCI)三大人文社科领域国际引文索引为评价标准;国内发表论文主要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几大期刊目录为评价标准,这是目前国内各类科研机构和高校在需要对所发表的学术成果进行评定时所普遍采用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对研究成果的具体贡献和不足之处进行科学的评价。

3.认定以审批部门级别为标准。现行的各类评价标准对科研项目的级别认定主要是依据立项部门的级别来认定项目级别,主要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地厅级。国家级项目主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主要包括教育部各类项目、其他部委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地厅级项目主要包括省教育厅及其他地、市、厅、局等政府部门的项目。[2]

对科研成果奖的认定也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地厅级,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级奖励一直没有正式设立,部级奖主要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教育部认定的安子介奖、吴玉章奖、霍英东奖等;省级奖主要指省政府委托相关部门评审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地厅级奖主要有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

4.科研考核以科研评价为业绩指标。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确定了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各科研单位相应设立了认定奖励体系,与科研考核制度挂钩。各科研单位不断细化科研考核制度,将科研成果取得的行政审批级别、科研经费、科研论文被检索的影响因子,按照不同级别和层次计量分值,并予以相应科研奖励。科研工作量按照计量效果进行考核,实现了考核的量化和精确化。进行科研量化考核最大程度实现科研考核的客观性,避免科研评价中的人为主观因素影响评价效果,在科研考核工作中是切实可行的,比较容易实现科研管理并易于操作。不足之处是过于精确的量化考核,会导致科研人员为了完成科研考核任务而忽视科研成果本身的科学理性精神,易于导致科研工作者走上急于取得评价指标认可科研成果,而忽视了科研本身的求真务实精神。

二、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评价的内在特点

(一)不确定性

哲学社会科学分为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其他具体学科,不同学科之间在研究方法上都存在着差异。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研究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研究具体问题也是有所区别的.哲学社会科学的交叉性特点,又导致学术问题具有多学科都可以研究的交叉区域,这就为科研成果评定过程中,就学科归属问题加大了难度,也就是说不确定性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评审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二)时效性与实践性检验艰难

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与自然科学领域研究存在区别,自然科学理论的创新性需要有实验数据或者实践证据为支撑,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则不然,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强调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和独创性,并不过于强调解决实际问题,不过于注重实效性与实践性。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科研成果相比,不过分强调实际应用性,而强调解决问题视角的独特性,就算对于实践应用性较强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也是如此,由于具体应用环境的复杂性,导致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的实践检验问题存在困难。

(三)理论性与可计算性背离

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探究是追求真理的过程,而验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真理是需要漫长的过程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不同学科之间还存在差异性,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科研成果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具体体现为学术专著、学术论文、编译著、工具书、研究报告、咨政建议等多种形式。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成果在作为论文或者专著形式而存在时,在短时期内很难检验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科研成果的实证性,并且需要接受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许多成果更需要经历漫长的时期才能越来越显示其自身的璀璨光芒。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具有较强应用性的科研成果也是需要周期来验证其自身的现实应用性,这些都无疑增加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科研成果的可计算难度,更为科研成果评价增加了难度。

(四)科研成果存在地域性差异

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科研成果不同于自然科学领域科研成果的价值中立,而是要以解决国家或地区存在的具体问题为宗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不能像自然科学领域那样把科研成果直接拿过来应用,需要结合本国和本地区具体情况而合理吸收其有用性,为自己所用。然而不同地区或不同人群之间存在着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差异,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科研成果在解决具体问题和提供价值参考时面对不同的评价机制会得出差异化的评价结果。

三、构建科学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机制

(一)完善同行评议制度

同行评价制度是学术界比较普遍采用的科研成果评价形式,聘请不同学科有影响力的同行专家来评价科研成果,进而确保科研成果在本学科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力。我国科研成果学术评价制度跟国外相比还存在着缺乏经验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不同于自然科学科研成果,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可以用精确的科研考核标准来进行衡量,而哲学社会科学无法提供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的科研成果实证标准,难免为同行专家在评价科研成果时造成困难。同行评议需要克服非学术因素的影响,降低主观因素对成果评价的影响,必须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的建设,确定评价标准需要各学科内同行专家达成共同的学术共识。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的设定,主观评价及客观评价在评价指标所占的权重都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完善同行专家评议制度,能够对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质量和创新水平做出有效的提升,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科学性。

(二)建立学术共同体主导的评价机制

目前,我国科研评价机制中政府是主导方,学术研究机构是资金受资助者,与学术评价机构利益休戚相关。而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评定需要做到客观、公正,这就需要避开现有的学术研究机构,打造出独立于政府或学术机构的第三方学术共同体,从而建立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能够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评价机制走向成熟和完善,政府出资聘请独立的第三方学术共同体来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进行评定,减少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评审受到主观人为因素影响,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评审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建立学术共同体为主导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学术共同体的组建可以跨越地区和省份,以及不同的科研机构,组建学术领域内最先进的学术带头人,由全国各地公开招聘选拔出学科领域带头人,组建学术共同体机构。学术共同体的组建要遵循公平公正原则,才能真正为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评价开创新的道路。学术共同体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还需要合理设置组织模式,以及学术共同体的科研评价运行机制,明确学术共同体在科研成果评价中的独立性,确保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同时需要引入竞争机制,确保学术共同体有序和良性运行。学术共同体作为科研成果评价的第三方机构,可以不受利益驱动,独立运行,做出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审结果,接受政府和社会监督,形成独立的科研成果评价机构。组建以学术共同体为主导的第三方学术评价机构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的大势所趋。

(三)执行科学严谨的评价程序

针对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不同特点,坚持同行评议原则和第三方评价机制相结合原则,将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计量的客观性原则发挥到最大程度,尽量降低人为主观因素过多影响评价结果,增强科研成果评价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建立有效的科研成果匿名评审制度,实施评审监督制约机制。在抽取“评审专家数据库”的过程中,要执行回避原则,在全国范围内招募专家、学者组成学术共同体成员,避免裙带关系影响,确保评审结果科学合理。

科研成果评审制度的制定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关键还是要在执行过程中,按照严格的程序执行,遵循保密原则和尊重同行意见原则,建立科学公平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确保评审程序的可操作性,评审过程的科学性,评审结果的透明性,从而做到整个科研成果评价的可信性。

(四)采用符合哲学社会科学规律的评价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科研成果的评审标准还要依据历史原则和实践原则,也就是说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科研成果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要靠实践来验证科研成果的价值。历史的发展经验表明不少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在刚刚诞生之初是不被看好,甚至受到排挤的,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自身的价值却越来越熠熠生辉,就如尼采在19世纪喊出上帝死了,被人们所不容,随着历史车轮前进到20世纪,人们发现尼采实际勾勒了20世纪的景观,后人无不为尼采的远见卓识而折服。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性不同于自然科学,既要做大量的文字资料研究,同时需要深入社会实际调查;既要避免在书屋里评论天下事,又需要避免只进行调查研究不进行理论思考,这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遵循良性循环机制,尊重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的自主性,创设轻松的学术环境,让科研工作者能够发挥自身潜能自由创作,遵循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自身的良性模式和生成机制。

(五)考量学术成果产出的周期性

学术成果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科研创新的具体体现,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不同于自然科学成果具有精确性和确定性,要结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特点,重点考量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价值和创新。在《清华大学文科科研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中有关“学术声誉”考核,就是要教师凭借自己的代表性学术成果接受没有期限的考核,清华大学的这一做法就是针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用较长的周期来验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并给予科研工作者以物质奖励和成果创新性的认可,对科研工作者的贡献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清华大学的这一做法,能够让科研工作者放弃急功近利的思想,不用过多地去考虑科研考核任务,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去做科研,用淡泊名利的心态去追求真理。尊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科研成果的周期性生成机制,对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科研成果的培育来说,不失为一个比较成功和可借鉴的举措。

(六)促进科研评价与国际接轨

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需要与国际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机制接轨。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与国际社会接轨不仅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借鉴国外先进科研成果,提高自身发展能力,推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加强与世界的互联互通,就需要我们不断完善现有评价机制,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鼓励国内国际科研评价机构实现评价体系对接,畅通学术成果传播路径,加强学术成果互认互鉴、交流创新,提升优秀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着力推动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优秀学术成果走向世界,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做强中国学派。

综上,科学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机制是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在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如何构建符合国情、省情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还需要相关领域加快研究步伐,创新评价模式,尽快出台能够落地落实落靠的科学的合理的稳定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机制。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社会科学哲学
科研成果转化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菱的哲学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社会科学总论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