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党执政价值观的历史形态、基本内涵与当代价值

2019-01-25

知与行 2019年6期
关键词:党执政中国共产党价值观

陈 凯

(重庆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50)

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观是党的执政实践活动的理论导向和价值规定,它体现着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决定着党的执政效率。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导和核心价值观,党的执政价值观在培育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定中国道路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党的执政价值观并非是静态的、封闭的,而是动态的和不断发展着的,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科学性、革命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高度统一的先进的价值观。正是基于此,中国共产党才得以长久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始终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力量,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从而彰显出自身的先进性。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观的历史形态

作为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实事求是、敢于创新、与时俱进的政党。在具体的执政实践活动中,中国共产党根据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从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大实际出发,不断更新执政思路、调整执政策略、转换执政方式。因此,党的执政价值观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换着形式、更新着主题。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主要经历了革命、建设与改革等重要阶段,党的执政价值观也呈现出与之相对应的理论样态。

(一)革命价值观是党执政价值观的第一种理论形态

这是由党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所决定的。20世纪初的中国灾难深重,如何消除内忧外辱,彻底摆脱亡国的险境?怎样改造社会,从而获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解放?如此等等现实问题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并亟待解决的时代难题。为了拯救处于危难中的国家与民族,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努力探寻,尝试着各种道路。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解决社会问题的良方,即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秉承这一价值取向,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用以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这也直接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党在成立之初即是以革命的姿态登上中国历史舞台,革命是其当时所面临的最大实际,其价值观必然带有最彻底的革命性。而正是因为有了最彻底的革命价值观,中国共产党才得以成为中国革命最可靠的舵手、最核心的领导力量,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

革命价值观是党局部执政时的主导价值观,是中国社会革命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彻底的革命性既是它的主题也是它最基本的特征。在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观念中,革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最基本的价值实践模式。在科学的、彻底的革命价值观的号召和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实现了民族解放和民主独立。

(二)建设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观的又一理论形态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国家性质的彻底改变,中国社会由此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集中精力搞建设成为党全面执政后所面临的新的时代主题。党的执政价值观也由过去的革命价值观转变为建设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也即是为了巩固和发展好社会主义,以便能更快更好实现最高目标即共产主义。因此,建设价值观在实质上也即是发展价值观。而社会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每一阶段所面临的任务和主题又会有所不同。依据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每个阶段的主题和任务的不同,党的建设价值观又可呈现为不同的形态。

其实,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党就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事业道路的探索和尝试。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举,翻身当家作主后的人民群众渴望摆脱和改变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信心空前高涨。但由于当时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举步维艰。为了解决缺经验、少支援的发展困境,党中央确立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策略,这一发展策略是党执政思路的一次调整,也是党和全国人民探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自力更生的发展模式为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实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这种“关起门来搞建设”的发展形式逐渐显露出它的疲态和弊端。而且,在现代社会,任何一个国家要改变现状谋求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1]因此,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适时调整了执政思路,确立并施行了改革开放的发展策略。发展思路的转变致使党的执政价值观由依靠自身搞建设的发展价值观转变为改革旧制、寻求合作、力求创新发展的价值观。这一价值观的实质即是秉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价值认识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三个有利于”作为价值评判标准,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置身于国际背景下,立足于本国国情,利用先进国家的经验、技术和资金,加强国家间的交往与合作,革故鼎新,提升实力。

改革开放为中国打开了快速发展的大门。但经过长期快速的发展后,中国的经济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如经济政治发展不同步、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与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这些问题和矛盾成了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持续快速发展道路上的桎梏和障碍,必须予以疏导和化解。

(三)均衡、全面发展的价值观是新时代党执政价值观的新形态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在深化改革、力求创新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整个社会的均衡和全面发展。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过去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深刻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11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2]9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形势下,均衡发展、全面发展就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必然的价值诉求。这一价值诉求强调“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维护和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力争达到社会和谐、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而自十八大以来,党在具体的执政实践过程中业已形成了“五个统筹”和“四个全面”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党执政价值观最集中的体现,为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有效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实践路径。

革命价值观、建设价值观以及新时代均衡、全面发展价值观是党的执政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理论形态。它们互相联系、相互促进。革命价值观是建设价值观和新时代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建设价值观和新时代价值观则是革命价值观的深化与发展。三者在时间上前后相继,在理论上相互交融。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观在形态上经历了从革命价值观到建设价值观再到均衡、全面发展价值观的转变,而每一种形态的价值观又因为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不同发展主题而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但是,无论形态怎样变化,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观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内涵却始终不变,这主要体现在党执政价值观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执政目标等方面。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党执政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党执政价值观先进性、科学性的体现和保障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立的,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党的理论自觉和优秀品质。而作为“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3]马克思主义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活动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而且还决定着党执政价值观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实践证明,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执政价值观的科学性就能得到保证,党的执政效果就有保障,我国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也就能以健康、高效、稳定的态势向前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会不断凸显出来。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执政价值观的宗旨,这一宗旨体现着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立场

价值立场最能体现一个政党的阶级本质。资产阶级政党的价值观代表着少数统治阶级意志和要求,其执政必然以实现和维护好少部分人的根本利益为原则和取向。这种价值观是以牺牲掉大多数人即人民群众的利益来保障少数剥削阶级的发展,是一种自私的、狭隘的、与社会发展相悖的价值观。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前进最直接的力量。因此,只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切实为人民谋福祉的价值观才是符合历史要求和社会发展的价值观,才是科学的、先进的价值观。而且,一个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是否具有合法性,关键就在于这个政党的价值观是否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具有天然的血肉联系,从党的成员构成来看,早期的共产党员中多数来自于农民,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党的执政价值观必然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执政价值观的应有之义,这也是党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最本质的特征。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党所面临的形势和所要完成的现实任务的不同,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初心始终未变。在任何时期,党都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实践准则和行动指南,“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4]而正是坚持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党才有了力量之源,才得以永葆青春与活力,党所领导各项建设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三) 实现共产主义是党执政价值观的最高目标

执政目标体现执政党的执政追求,并指导着执政党具体的执政实践。马克思早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就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分析,全面而又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生活世界全面异化的事实,从而揭穿了资产阶级把资本主义称作是人类史上最完美的、也是最后一种制度的欺世谎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还依据唯物史观对人类未来社会做出了科学的预判:“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马克思在这里所言的联合体实质即是共产主义社会,它是人类获得彻底解放后的社会形态,是人类最高的社会理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必然会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最高的社会理想和执政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6]。而正是有了这一最高价值目标的指引和激励,党及其所领导下的各族人民才有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

三、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观的当代价值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最大的实际也是最为迫切的任务。但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面临着一个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抓住机遇、规避风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快速健康的发展?这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来说,是一次重大的考验。所以,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就应与时俱进,明晰执政思路,适时更新执政方式,不断消解社会生活中不均衡、不和谐的因素,以其科学的、先进的价值观引领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育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是新时代赋予党的重大责任,同时也是党执政价值观的时代价值的具体体现。

(一)党执政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树立道路自信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全球化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可以充分借鉴和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借“他山之石”来解决自身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但是,在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时,中国必须明确立场,坚持原则,也即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中国道路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们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二是这一道路带有民族烙印,即具有中国特色。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近百年的艰苦奋斗,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步走出来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国家基本性质的体现,是党执政价值观应有之义。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其形成是合理的,成就是辉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更大胜利是必然的。”[7]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全球化的趋势下,党要充分发挥其执政价值观的主导优势,引导人民自觉抵制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并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从而为实现“中国梦”树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党执政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培育中国精神

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团结、稳定的国内环境。而这一团结、稳定的局面需要统一的思想或精神即中国精神来创造和实现。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符号与标志,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高度融合。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稳固的共同特质,是指导、维系、调节民族生存和生活实践的根本动力。在民族精神的诸多构成要素中,爱国主义居于核心地位。所谓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8],它深刻体现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一面旗帜,指引着勤劳勇敢而又充满智慧的中国人民团结奋进、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而正是在爱国主义的号召和凝聚下,中国才实现了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才有了今天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发展局面。爱国主义是个历史范畴,同时又具有时代性,其具体内涵随着不同历史阶段国家所面临的主体和任务的变化而变化。就现阶段,我国的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爱国即是要拥护党的领导和祖国统一,即是要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发展潮流的集中体现,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的共同意识。一个国家、民族要想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然要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也即是说要有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当代中国逐渐形成和确立了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这一时代精神的激励和感召下,中国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破解自身与世界性的发展难题,体现了一个大国应有的魅力和责任担当。

但是,作为一种观念上的上层建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只有在先进理论的指引下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它的正能量。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爱国主义就只能是口号化的、狭隘的爱国主义。同样,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无法感应到时代呼声,顺应时代潮流,当然也无法形成真正的时代精神。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社会的执政党,关键就在于党所具有的科学的、先进的价值观。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正是在党先进价值观的引领下,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被以正确的方式激发出来,并主动迎合时代主题,成为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巨大的精神力量。而就中国的社会实际而言,在实现民族解放和民主独立以后,中国社会就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主要以中国化形式即党的执政价值观呈现出来)为主导的多元价值观和谐统一的局面。而此时的多元价值观,是经过中国革命检验和筛选过的,符合人民生活实际的价值观。实质上,这些价值观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保持高度的一致。也即是说,当时中国社会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集中体现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上。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在传统和现代相互渗透和碰撞的背景下,党要因势利导,发挥执政价值观的核心作用与时代价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育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精神。

(三)党执政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聚集中国力量

“中国梦”实质上是人民梦的体现,终究要靠人民的力量来完成。凝聚人民的力量,除了要用道路自信、民族自信引领外,先进价值观的指导作用依然不能忽视。如前所述,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着各种思想的相互碰撞,这些思想既有中国优秀的传统思想和先进的马克思主义,这是社会的主流思想,但是也有中国历史遗留下来的至今仍有较强影响力的封建思想,以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涌进来的资本主义的一些较有诱惑力的消极的、腐朽的观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发挥党执政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弘扬主流思想,在全社会范围内培育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来鉴别各种思想观念的优劣,去伪存真。这样,就会使人们统一思想、行动一致、群策群力,形成牢不可摧的中国力量,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团结奋进、努力拼搏。

四、结语

任何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都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关联,都是当时社会历史状况的反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观作为一种整体价值观、一种政党价值观,同样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通过对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弘扬和继承,以及对其他民族优秀价值观的借鉴和吸收,并在具体的执政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真正把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扛在肩上,并以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为己任。唯此,党才得以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执政党和领导者,党的执政价值观也才能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培育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从而引导中国人民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党执政中国共产党价值观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我的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深刻认识民主集中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通过延安整风运动看党执政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