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失独家庭的意义与机制

2019-01-25毛一航

知与行 2019年6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群体家庭

李 涵,毛一航

(黑龙江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86)

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年龄在50岁左右,疾病或意外让他们失去了独生子女,在经历了老来丧子的巨大悲痛之后,已失去再生育能力的他们只能独自承担养老压力和心理上的空虚与寂寞。这些失独家庭,因再无子女而面临严峻的养老、医疗、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采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对失独家庭进行介入,必要且刻不容缓。

一、我国失独家庭的现状

(一)对“失独家庭”的界定

在现有的研究中,并没有对失独家庭进行明确定义。普遍的观点认为,一对夫妻在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时期只生育了一个孩子,但在他们年龄均超过生育年龄之后,独生子女因意外或者疾病离世,这样的夫妻形成的群体就是失独群体,他们的家庭被称作失独家庭。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由于主客观原因导致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没有再生育或者领养子女的家庭数量庞大,每年新增7.6万失独家庭,至少有200万失独老年人因再无子女而面临养老和医疗等方面的压力,并且由于当今社会个体遭遇风险的可能性上升,会有更多的失独家庭出现。因此,失去独生子女后,失独家庭要承受心理上的悲痛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生存压力,并且可能面临经济困境、生理与心理困境以及家庭和融入社会困境等诸多问题。

(二)我国失独家庭面临的困境

失独家庭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困境,并主要集中体现在养老和医疗两大层面上。在对失独家庭进行评估时,我们了解到多数失独老人身体情况不佳且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中国人心底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思想。现实生活中,子女也确实承担起了为父母养老送终的责任。然而失去了子女在经济上的养老保障后,失独群体的晚年生活也失去了依靠,一些家庭因得病子女的治疗费用花光了多年的积蓄甚至欠下大笔的债务,未来的养老和医疗风险也就成为失独老人要面对的最为实际的问题。

1.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

由于失去了子女的帮助和照料,失独老人独自居住面临着重重的困难。人们在步入老年期后,自理能力和分辨能力都会下降,老年人被骗、走失的事件常有发生,因此子女的照顾和看护必不可少。而失独老人独自生活,衣食住行都缺乏照料,缺少人际交往,一旦在家中突发意外很难得到及时的救助,危险系数大大增加。因此对于失独老人来说,入住敬老院、养老院成为了一个较好的选择,但是敬老院以接收“三无老人”为主,且床位紧张,名额有限。私立养老院环境较好、设备齐全且有医务人员看护,但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失去了子女在经济上的支持,失独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为退休金,仅能满足老人基本的日常生活开销,很难实现其进入私立养老院安度晚年的愿望。在我国仍不完善的养老体系下,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仍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

2.失独老人的医疗保健问题

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失独家庭来说,“病不起”成为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老年人多数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身体机能下降,即使是不起眼的摔倒、磕碰也会对老年人的身体造成极大的损伤。因此,医疗、药物、保健费在老年人的生活支出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对于缺少子女经济支撑的失独老人来说,即使有医疗保险能报销部分费用,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数额也难以承受。老年人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慢,理解能力与记忆力也逐渐退化,办理住院与医疗保险相关手续等琐碎的事项会给老人带来极大不便。失独老人的保健品或药物的购买也是一大难题,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推销、诈骗事件十分严重,失独老人缺少子女看护且由于心理缺失无法抵挡推销者的亲情攻势,往往会花费大笔的金钱用于购买保健品。同时,患病住院的失独老人无人照料、又无法承担护工的费用,“往往需要面对独自住院、拿药、缴费等问题”[1],病人的日常照顾也成为一大难题。

3.失独家庭面临着心理、生理方面的困境

因为独生子女的离世,父母的心理和生理上都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首先是心理方面,我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孩子们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只有一个子女的家庭,孩子几乎就是家庭的中心。“白发人送黑发人”对父母的心理上造成了无法修复的伤害,与孩子相处的时光成为他们不能碰触的记忆。对许多家庭而言,子女就是他们生命的延续,而子女去世后,对未来失去希望,浑浑噩噩地度过每一天。中国人的情感表达内敛,大多数的失独老人会选择自己默默承受痛苦,不会主动倾诉与宣泄,逐渐变得沉默,自我封闭,少与外界交流。长时间地被消极情绪笼罩,会让他们的性格变得敏感、偏激,精神恍惚,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事件的发生。再者是生理方面,失独老人的身体机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患病的概率大大增加;同时,心理上的压抑、痛苦也会对老人的身体产生负面影响,有些老人甚至“一夜白头”。失独老人在失去子女后,产生许多悲观心理,闭门不出,长期不规律的饮食和夜间无法入睡的生活状态使他们的身体变得虚弱、多病。

4.失独家庭融入社会的问题

一个核心家庭在失去独生子女后变为夫妻家庭,打破了原有的三角形家庭结构,稳定性大大降低,教养等家庭功能逐渐弱化或者消失,这一变化甚至会导致家庭的分崩离析。独生子女去世后,夫妻双方沉浸在痛苦和自责之中,会面临互相指责,夫妻感情逐渐淡化等问题。家庭关系面临巨大挑战,因独生子女死亡而产生的家庭解体的风险大大增加。失独家庭常常需要承受更多来自社会上的舆论压力,因此产生了失独家庭融入社会的问题。来自周围的议论和异样的目光会使失独者敏感脆弱的内心更加压抑,失独者为了逃避这些流言蜚语选择长时间的独处,社会交往能力弱化,很难再次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另一方面,失独家庭成为热点话题,社会舆论使得失独群体被打上弱势群体的标签。媒体的争相采访和社会的过度关注扰乱了失独群体原本平静的日常生活,失独群体面对的精神压力随之增加。

二、我国失独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机制

作为一项专业的助人活动,社会工作能够在专业价值原则的指导之下,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方法对失独家庭进行积极的干预。其作用在于,一方面能够引导失独家庭进行精神修复、为老人赋权增能,使失独老人回归到健康的社会生活中;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失独群体发出自己的声音,为针对失独群体在养老、医疗领域政策的制定贡献出力量。

(一)失独家庭的个案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失独家庭的个案社会工作介入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家庭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为家庭提供物质和情感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家庭及失独老人缓解压力,克服心理障碍,达到失独老人、失独家庭与社会适应的状态。失独家庭个案服务的主要目标是运用个案社会工作的方法帮助失独老人或者失独家庭进行恢复,增强其社会交往能力。减缓失独家庭心理创伤是失独家庭个案服务的重点。如果失独者不采取及时的心理疏导,放任自己沉浸在痛苦之中,很可能会导致抑郁等神经症状,长时间的失眠、抑郁也会使失独家庭的生活质量迅速下降。个案社会工作工作方法坚持个别化、绝对接纳、积极关注等原则,每个家庭的经历与困难都是独特的,个案社会工作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失独家庭及老人予以心理慰藉或解决他们的问题。叙事治疗理论是失独家庭个案社会工作介入常用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服务对象所遭遇的各种心理或行为问题都是由人们(服务对象、与服务对象有关的人、社会工作者)以特定叙事(通常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占据主流地位的叙事)建构起来的,而不是一种内在于服务对象的人格或生活中的“固化实在”。因此,个案社会工作者的可依据叙事理论,帮助失独老人突破现有主流叙事即失独后的生活状态的束缚,通过一种新生活叙事的建构来重新理解或建构自己的生活,从而减少“失独”对其造成的影响,通过“故事叙说”“外化”“结构”使老人变得更为自主,更有动力。

(二)失独家庭的小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失独家庭的小组社会工作介入指通过社会工作者带领失独群体进行小组活动或引导失独群体在互助小组中互动和分享,从而帮助他们缓解因失去孩子而导致的神经症状并改善失独家庭的社会功能。社会支持理论是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它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它认为个体遇到的困境是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不良的结果,注重个体环境中的资源是否被充分利用和个人困境是否可以得到解决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过程中要着重考虑到服务对象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的链接者,既要帮助失独家庭链接各种支持网络,也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会自己建构和扩大社会支持网络,培养他们独立利用社会支持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础,社会工作者选取背景相似的,并且具有有回归正常社会交往意向的失独人员组成团体,通过分享亲身经历和内心感受等方法,拉近失独人员的距离,引导他们形成互助、自助小组。社会工作者亦可以建构性地引导失独群体分享他们走出阴霾的过程,帮助小组成员树立信心。社会工作者采用小组社会工作的方法,能够给失独群体提供一个扩大自己社会支持网络的机会,帮助失独家庭再一次融入社会。

(三)失独家庭的社区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失独家庭所处的社区环境以及占有社会资源的多少都会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有许多失独家庭为避免睹物思人和流言蜚语搬离了原本熟悉的生活环境。社区社会工作方法主要是通过动员社区内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发掘、整合社区内现有的资源,促进社区和谐稳定的发展。因此失独家庭社区社会工作介入的目的就是帮助失独家庭解决社会融入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社区凝聚力,为失独家庭提供一个友好的社区生活环境。失独家庭社区社会工作介入的重要理论基础是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人及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二者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当二者处于均衡发展的状态时,整个系统也稳定地运行;当二者不协调时,系统遭到破坏,个人的社会功能失调,社会发展机制也会出现问题。社区是人们长时间生活、居住和进行人际交往的地方,可以给失独家庭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积极友好的社区环境可以让失独家庭的损伤得到修复。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之下,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对失独老人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专业性的服务;可以在社区中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失独群体更好地融入新的社会生活中;可以挖掘社区优势,整合社工、志愿者、居委会、企业、政府等多方资源,采用社区照护等社区养老模式,搭建失独老人社区养老平台,满足失独老人对日常照料与医疗护理的需求。此外,社会工作者也可以在社区内进行教育与宣传,提高社区对失独家庭的包容程度,构建对失独群体充满人文关怀的社区。失独家庭的社区工作介入,既能促进失独家庭的社会再融入,构建出针对失独群体的温暖、友好的社区生活环境,也能使失独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更加体系化、规范化。目前在我国,已有多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将失独家庭的社区社会工作纳入自己的服务范围。具体的活动内容如:为处于创伤期的老人提供心理辅导,帮助链接政府帮扶资源,改善老人生活环境,引导失独家庭学会排解痛苦的方法并恢复正常的社交活动,为失独老人提供特殊的照顾,并举办一系列康乐性活动,等等。

(四)失独家庭的社会工作行政介入方法

社会工作行政是指政府的社会福利行政主管机关依照国家的立国思想、社会政策和社会立法,在其辖区内实施的有关社会福利的措施。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行政方法将社会政策变为具体的社会福利服务,通过“非商品化”的社会服务为失独群体提供经济支持。我国现行的政策可以使失独家庭窘困的经济条件与生活状况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实质上是不能将失独家庭完全带出他们面临的困境的。这也为社会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为失独家庭提供专业的社会服务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积累经验,从而影响并丰富我国在失独领域的政策法规。社会工作者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获取失独群体的基本信息,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为能满足失独家庭多种类需求的相关社会政策的出台提出专业化的建议,为满足失独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提供制度化的保障。政府主动承担起失独家庭生活保障的责任,是解决失独家庭困境的强大动力。社会工作将社会政策化为具体的行动,能够为失独家庭的生活提供保障,增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公平及社会秩序。

三、我国失独家庭社会工作介入的重要性

(一)我国失独家庭社会工作介入的预期成效

综合看来,我国失独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可以达成以下四方面成效:第一,失独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可以使失独家庭的医疗、养老保障水平得到提高。失独群体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失独家庭在养老、医疗方面需要更为完善和明晰的法律法规的保障。社会工作者作为服务的提供者,能够帮助构建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导、社区和社会组织为辅的养老、医疗服务体系,整合、链接可利用资源,全方位地为失独家庭提供服务。在失独家庭养老、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中要重视和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正向功能。社会组织具有灵活性、专门性的特点,可以很好地协助政府部门的工作,更重要的是社会组织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能够为失独群体带来情感关怀,弥补其情感方面的缺失。第二,社会工作者可以对失独人员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因子女的离去而滋生的悲观心理极大影响了失独群体的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专业社会工作知识,通过陪伴倾听、活动减压等方式为他们排解痛苦、舒缓情绪。同时,可以链接相关资源,聘请心理咨询师与社会工作者共同组成治疗团队,为失独群体进行危机干预。实际上,相比于专业治疗,失独父母更加倾向于各个失独家庭之间的支持与鼓励,因此协助失独群体形成互助小组也成为社会工作的手段与方法。第三,失独家庭支持系统也可以在社会工作的帮助下得以建立。来自社会的压力是失独群体社会交往受到影响的重要原因,因此,失独家庭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是社会工作者进行介入的一个关键性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宣传的方式,营造理解、温暖的社会氛围,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开展情感咨询与婚姻调解服务缓解失独家庭紧张的夫妻关系,获得来自家庭内部的支持;可以提供亲友链接服务,通过血缘纽带为失独群体寻找情感归宿,帮助失独群体获得来自亲人的慰藉;举办大型的社区活动,增进失独家庭的社会交往,也是促使失独群体重新融入社会的方式之一。第四,社会工作介入可以丰富失独家庭的日常生活,改进失独人员社会功能失调的状态。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充实失独家庭的精神生活。目前来看,社会工作者在这一领域的工作已经包括了如下的内容:推进社区领导与相关工作人员的家访工作,给予失独老人一些特殊优惠待遇,让其感受到国家、社会对失独家庭的重视,增加其主动接触社会的意愿;在社区内部举办节日晚会、文体活动,填补失独老人日常生活中的空白时间,丰富失独老人精神世界;提供志愿者情感陪护服务,为失独老人孤寂的生活增添活力,给予老人情感上的支持,减轻其孤独感与被遗弃感等等。

(二)我国失独家庭社会工作介入的迫切性

社会工作拥有专业价值原则、理论的方法,以及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是介入失独家庭工作的天然的优势。社会工作者可以继承“友善访问员”的传统,得到失独群体真实准确的信息,并进行科学、全面地分析;可以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帮助失独群体解决当前面临的困境,要着重发掘失独群体潜能,增加其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失独群体与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合理运用社会工作行政方法,影响失独家庭的相关社会政策的制定。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解决问题,也是社会工作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方面发挥作用的体现。

在介入失独家庭的过程中,通过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提供失独群体多样化、具体化的服务。社会工作者针对失独家庭的精神需求,为其提供陪伴、亲友链接、支持小组等服务,为失独群体进行心理慰藉;社会福利政策普及讲座服务可以帮助失独家庭了解到当前国家的社会政策为失独者提供的扶助以及申请补助具体方法,改善失独家庭的经济现状;社会工作者也可以长期跟进失独老人的生活,保证社会工作介入的连贯性,完善和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方法,建立完整的失独家庭服务体系。在应对失独家庭面临的各项困境、增能赋权的过程中,社会工作可以在各个方面积极地发挥作用,也是社会工作助人功能的具体表现。

然而,任何活动的开展、研究的进行都有局限,资料收集的不完整、实际情况把握的不准确、机构能力有限以及资源匮乏等情形都会影响到社会工作服务的成效。物质资源缺乏可谓是社会工作服务开展的首要难题。社会工作在国内的社会认同程度较低,在社会中获取基金会、民间组织在资源上支持的难度较高。物质资源的缺乏就会使服务开展始终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无法形成完备的体系。再者,专业人员急缺的现状也会对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性和社会工作的规模造成影响。我国当前在失独家庭介入领域缺少有实务经验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完整的社会工作者团队,且由于失独家庭的特殊性与脆弱性,为其提供的服务例如哀伤辅导、婚姻调解等难度较大,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水平与实务经验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现有的社工队伍很难满足失独家庭多样化的需求。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较晚,服务方向不够具体化,失独家庭社会工作者人数较少,形成专门的失独家庭社会工作者团队难度较大,团队成员的专业培训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我国社会工作发展仍然属于初级阶段,“社会工作实务面临着难接纳的问题”。[2]在服务开始阶段,社会工作者在与失独家庭建立专业关系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阻碍,信任关系的建立成为了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闯过的难关。在社区工作中,因社区负责人、工作人员对社会工作知之甚少,社会工作者初期进入社区存在一定难度,与相关工作人员之间的协作配合也需要磨合。因此,社会工作的低认知度是现阶段国内社会工作服务开展最根本的障碍之一。最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程度不足。当前国内社会工作主要使用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方法仍处于酝酿与发展时期。而失独家庭作为我国计划生育这一政策下的“特殊”产物,在介入过程中大量运用国外的方法与技巧必然会导致“水土不服”,以至于这些方法在实务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失独家庭,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由此看来,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刻不容缓,并且,我们应在实践中不断地促进失独家庭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发展。

失独家庭是特殊的弱势群体,失独群体的日益扩大将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产生。社会工作是具有专业性的助人活动,通过综合运用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行政等基本方法,社会工作者帮助失独家庭进行价值重塑或构建失独群体自助和互助网络并支持他们重新融入社会,也能够协助相关部门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失独家庭的社会政策。失独家庭的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和社会进行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政府可提高对失独家庭的关注程度,从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角度提高政府对失独家庭的扶助水平;也可以购买服务的形式,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失独家庭支持网络的构建。同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也要不断地积累经验,深化针对失独家庭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本土化研究,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优势,协助失独家庭早日走出痛苦,回归正向、积极的社会生活。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群体家庭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角色理论下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困境研究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家庭“煮”夫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恋练有词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