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旧居住建筑功能复合性研究
——天通中苑西区为例

2019-01-25

智能城市 2019年24期
关键词:空间社区建筑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 100000)

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 实践背景

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经历了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型,发展日新月异,快速增长的经济下带动着人口大变迁,城市化进程加剧,演进中的城市布局问题也逐见突出,在激烈的变迁与整合中居住系统的体制转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问题。住宅已由政府主导开发建设到开发商的市场主导。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渐渐成为国家城市建设开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与私人经济个体已成为城市土地开发的重要主体,商品化住区的建设成为城市扩展的主要动力。大型居住区的开发处于城市扩张的前沿,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城市扩张的先锋角色。体量巨大的大型居住区不仅要承担居民安居乐业的社会责任,而且要承担对于区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责任。大型居住区建设成败对于任何一个市来说都至关重要。在迅猛的发展速度下,城市的形态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

1.2 理论背景

纵观国内外大型居住区规划建设的相关研究,都有相应的理论成果和研究基础。其研究主要是针对大型居住区的形成原因、存在问题、区位选择、开发模式、规划设计理论及方法等方面,并且这些研究视角单一,缺乏多角度的分析、论述。理论上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了实践上的发展。实践上的急切需求和理论上的缺失,使得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当代城市的大规模扩张及城市功能区规划单一集中,形成了超大闭居住区。由于功能的单一导致了通勤时间较长、交通拥堵、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城市问题。

本课题从城市旧建筑复合性功能进行研究,结合已有的开放式街区和建筑复合性功能理论和案例,并以北京天通苑为例探讨对城市大型居住社区进行功能复合性街区改造策略及方法研究。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市的有序生活,高效运行,空间合理的和谐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2 研究内容、目标

2.1 研究内容

大型旧居住区建筑功能复合性研究,建筑改造方式及内部商业空间模式,区域内街区开放性的探索,聚集人口的环境形态。

2.2 研究目标

建立城市居住区改造发展的空间规划及开发策略,突破我国城市规划中对于土地属性的类别限制。政府引导下,资本运作、居民自主开发、运作经营、社会文化植入等多个方面结合起来的建筑体系,自主演变模式。从理论角度上探索我国城市居住区发展的可能性,为我国当代复合型功能城市的发展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3 当代旧居住建筑功能问题

3.1 当代旧居住建筑的安全问题

中国当代大型居住区一般容纳3 000户左右,这与欧美大型居住区平均290多户相差甚远。居住区居民较多,这些人口隐患在围墙较为封闭的环境内,是许多突发情况的导火索。人口构成复杂,建筑材质承载压力大,损耗严重,其中不乏一些人肆意破坏;管理上缺少专业的人员和训练有素的警务人员,常有缺失和漏洞,可能一次未及时检测维修的电梯,就会给这个大型居住区带来不小的麻烦。

3.2 当代旧居住建筑功能问题

当代旧建筑规划较早,又有许多人为不合理的改动,从筹划到建设完成环节繁琐,层层环扣,一些利益冲突交错,使得最终建成与规划相差较大,一些旧建筑基本功能区缺失。一般以居住空间不合理为主,未预留相应的公共空间,停车位,健身区,绿化区以及电梯等功能区域,这为之后的改造提出一定的困难。

3.3 当代旧居住建筑社区生活问题

建筑内部不能很好地进行有效交流,楼层界限明显,功能单一,多是居住为主;建筑单体相互单独存在,联系性弱。建筑开放性强的底层等区域,有待开发。原本建筑群中的复合型性功能未能建立起来。楼顶部分未能合理运用,空置大量可使用空间。居住区域以小区为单位进行内部封闭,社区间文化交流很难推进,交通路线被阻断,交通行线压力倍增。

4 当代旧居住建筑功能复合性探索分析

4.1 当代旧居住建筑功能复合性现状与缺失

以所调研的天通中苑西区为例,其建筑区,因初期规划定向问题,手续缺失导致闲置多年,未能正常使用。在追求经济利益之下,规划原本的功能和场地也未实现。这是许多当代旧居住建筑共同的问题,功能单一不能满足居民所需,尤以城市边缘大型居住区为最,导致其在城市中扮演着“睡城”的角色。这是以开发商意志为主导的“自上而下”大规模开发以集中用于居住的建筑类型,娱乐、文化以及工厂和工作岗位在这片土地上极度缺乏,这类大型住宅区居民主要依靠城市中心区域提供的就业岗位,日常生活行为中的购物、基本消费等在大型居住区外围的商场完成,而休闲娱乐则与城市中心紧紧相依。城市中居住、娱乐、工作、购物空间的日趋分化,导致居住功能未能与城市其他功能进行有机地整合,使得城市当代旧居住建筑居住功能单一,自身失去了社区文化的多元性和活力,较城市发展相对滞后。

4.2 当代旧居住建筑功能复合性改造可行性探究

建筑内部,通过人员流动性,复杂性,噪音强弱,营业时间,使用人群等因素,对建筑进行分层规划使用。功能也多以区域需求,重点缺乏进行开发。天通苑居住区建筑的主要问题是,仅在特定时间内进行单一使用,人口聚集,而工作、娱乐、购物、上学这种行为时又都集中到城市中心进行,同时这些行为在时间上都比较重合,交通压力相对较大。如果这个区域可以通过改变建筑功能,引流需要到城市中心的这部分人,内部消化这些问题,如提供工作岗位,完善教育机构,建立一些商业街,有机更新,这些问题即可迎刃而解。旧居住建筑功能复合性改造,是这一区域大的建设发展方向。

5 当代旧居住建筑改造思路或策略

5.1 旧居住建筑功能功能性改造增强活力

5.1.1 建筑布局建筑设计方向

打开封闭的街道,小区阻断。一些建筑区内绿地空间变为公共开放性质的,增加使用人群。靠主路较近或是开放性好的建筑可以将其改为商业价值更大的使用空间,建筑与建筑之间可以使用钢架结构进行连接,或是平台搭建。打破独立居住楼的使用,融入社区之中。

5.1.2 居住区建筑商业改造规划

居住区内的商业建筑空间改造设计一般包括建筑的内部原有居住空间设计和外部建设空间这两个方面。内部空间的改造设计指人们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采用一些特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法在内部围起来,这种空间在包括建筑室内空间的同时,还保留了建筑原有建造的空间形态,内部交通等。与内部空间相比较,外部空间指的是由建筑实体分割开来的属于的空间,这一部分通常形成了城市的公共空间,这部分室外空间极易受到天气影响。内部空间更利于实用性用途,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功能;外部在设计上主要以搭建、连接、开放为主,构建和谐社区。

5.1.3 街区改造方向

街区改造包含街道、区域、结点景观、绿化,以及保留延续的城市文脉,使用者的规范和经营者的管理都是关键部分。开放街区,打破小区壁垒,规划小区内部道路等级,适当安排人行与车行道路。街区一些使用率低的空间可变为公共空间使用,增加街区功能,同时适当改造保留可在新型街区存在的旧的部分,体现新旧街区文化肌理对比,形成带有自己的独特性气息的街区,不可盲目全盘改造,新旧肌理交织才能更好发展。

5.2 通过建筑改造,增强建筑复合性功能

对建筑的分层设计使其具有更大商业价值和使用空间,大大增加了公共空间的存在,为社区和谐生活提供媒介,如增加的社区活动中心,社区展览空间,屋顶花园的利用等。同时分层使得适用人群更为清晰直观地感受空间变化,这更利于人的生活,在一定的空间内完成所需的事情,同时保证一定的空间的交流而不干扰。建筑中包含着商业的部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建筑体加建的钢架结构和平台使得小区内部建筑相连,加强楼与楼的交通连接。楼体内部以楼梯贯通,使得人们在使用楼梯时,便与不同楼层空间有所接触交流。

5.3 通过建筑改造,增强人口承载力

建筑在改造后,通过不同功能的空间,不同时间段各类型人群使用,有序安排生活行为。旧建筑原本单一的居住功能有所改善,减少了向城市中心的流动,区域内自身加强了承载力,可容纳一定人口。

5.4 营造便利舒适人居环境,提升生活质量

有效利用空间,在适合人楼活动的范围内解决一些生活必要活动。以社区为单位,加强文化交流,利于和谐社会发展。开放式的社区将原先较为封闭的活动空间转化为公共空间,更利于生活品质的提高,增强人与人的交流。

6 结语

本设计规划针对天通中苑西区旧建筑改造,以满足社区人群需求,形成内部的有机更新,缓解交通压力和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整个设计是一个不断探寻的过程,希望能为以后城市大型居住区改造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猜你喜欢

空间社区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社区大作战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