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应用水平测试中大学生受测群体的语言测试社会学调查

2019-01-25雷红波王淑华

泰山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受测者语言文字汉字

雷红波,王淑华

(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 200444)

为增强我国国民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提高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与水平,教育部自2007年以来逐步试点推进汉字应用水平测试(以下简称为“汉字测试”),考察中等教育水平以上人群,特别是语言文字应用工作关联密切的人群使用汉字的水平。汉字测试在上海试点推广已经11年,2008-2015年间,超过2万7千名大学生参加了测试,占总体的49.1%,是最大的受测群体。不过由于测试的对象主要是基本完成汉字学习任务的中高级水平母语者,教学应用的直接需求较小,相关研究较少,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当前的研究多是测试开发者本身的解释或反思,主要涉及考试规则的制定和解释(孙曼均2004、2008;张一清,2005)、考试结果的汇报(王淑华、雷红波,2017)、试题信度和效度的测量(曹昭,2015)等,尚未见到从受测者角度对汉字测试进行评估的研究。

现代语言测试的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测试的社会影响、后果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测试的社会性逐渐得到重视(杨惠中,2007)。一些测试专家呼吁应对语言测试在教育体制、政策制定和社会需求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持续研究(何莲珍、吕洲洋,2013;陆经生、陈旦娜,2016)。批判语言测试理论的倡导者、测试专家Shohamy(2016)提出,应该以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为考生能力提供更高的解释。除了测试的主导权力机构,还应该更关注其他测试利益的相关者,如教师、考生本人的想法。除了测试还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考生行为相关的多元信息,用观察、访谈、个人陈述、参与课堂活动、建立考生档案等方式。首先,在测试发挥真正的作用之前,测试设计和管理者对它的前提和后果都充分考虑。其次,测试的实施应当与被测试者合作。此外,在测试过程中,应把不同群体的知识背景包括进来,并且应当始终注意保护被测试者的权力。

因此,未来如果要进一步推广汉字测试,就必须充分了解受测者测试的情况、意见、评价和需求,为推广和继续实施相关语言文字政策提供更有效的解释。有鉴于此,本文选择受测者中人数最多的大学生群体,对他们进行了调查。

一、研究设计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参加过汉字测试的484名大学生,了解他们对测试的评价和需求。有效答卷481份,其中3人的问卷回答不能通过交叉验证,为无效问卷。调查对象的性别、专业和学历分布如表1所示。被调查者年龄最小为18岁,最大为27岁,22岁以下大学生占87.1%,与学历分布一致。从被调查者的成绩分布来看,一级为7.5%,二级为44.1%,三级为42.8%,未取得等级的5.6%,这种以二、三级为主体的分布趋势与以往测试成绩的结果也比较一致。

表1 受测者主要个体差异分布%(N=481)

问卷部分首先对受测者的背景因素进行调查,包括考生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测试成绩。调查的主体内容包括:

1.参加测试的原因;

2.受测者对测试管理的反馈,包括对考前培训、报名、成绩公布与解释、证书发放、考场管理等环节的评价和期望;

3.受测者的态度和评价,包括他们对考试的有用性、有效性的评价以及他们对汉字的应用等相关社会问题的态度;

4.测试对受测者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研究所取得的数据使用spss23.0进行了统计,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描写分析,并对受测者的社会因素和他们对汉字使用、汉字测试等问题的评价与态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影响测试参与的主要原因

被调查者参加测试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元语言动机(对语言水平的本身的兴趣)、组织影响(学校)、工具动机(就业要求、专业需求)和同伴影响(见图1)。参加测试最主要的原因是对个人汉字水平的好奇(63%),希望通过测试检测自己的汉字应用水平,学校的鼓励是大学生参加测试的另一重要因素(62%),也有42.6%的受测者认为参加这种考试可能有助于未来的工作,这部分同学通常希望在毕业后成为教师、公务员或相关文字工作者。由于未来职业与专业背景之间有密切关联,38%的受测者认为这是自己专业的要求。但在与教务部门沟通后,我们发现通常这并不是相关专业的刚性要求。在一些涉及语言、教育等方面的专业,院系会更积极地鼓励学生参加这类测试。在受测者不确定是否会影响毕业和就业的情况下,部分受测者会认为这是专业要求,而且他们也更愿意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有25.6%的受测者是因为同学、朋友参加了此类测试,从而受到影响。

图1 影响测试参与的主要因素

(二)对测试管理的反馈和评估

考生对测试报名、考前培训、成绩公布、证书发放、考务管理等环节的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认为考务工作是平稳有序的,并且没有对自己的测试结果产生影响。但在考前培训和成绩解释两方面,考生有更多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

48.4 %的受测者认为,考前培训对通过测试有帮助,38.3%的受测者认为考前培训有一点用处,只有13.1%的受测者认为培训无用。但实际上被调查的人群中约有86%的受测者没有参加过测试单位组织的培训。不参加的原因有怕麻烦、学业与培训冲突,但更主要的是认为自己能够胜任,没有必要。这体现了汉字测试对象的一个典型特征,作为成年的母语使用者,在小学后,几乎所有人的汉字学习都是附着于其他内容的学习而实现的。他们对自己的汉字能力有充分的自信,认为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提高汉字水平。

在考试结束后,受测者除了希望了解测试的总分和入级情况以外,还有69.9%的受测者希望了解个人成绩在总体成绩中的相对位置,希望能了解到,与身边同学相比,自己语言文字水平的相对高低。45.9%的受测者希望知道自己在考试中具体出现了哪些错误,这点与考生参与汉字测试的第一大影响因素——对个人汉字水平的好奇,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三)受测者的评价和态度

大学生群体对汉字测试的总体有用性持肯定态度。13.4%的受测者认为有很大用处,48.3%的受测者认为比较有用,36.8%的受测者认为测试有点用处,只有1.4%的受测者认为测试没有用处。有84.6%的受测者认为当前的测试形式能够比较有效地检测个人的汉字水平,13.1%对测试形式的有效性非常满意,只有2.3%的受测者认为这种考试形式不能有效地检测出自己的汉字应用水平。见表2。

表2 对测试的评价%(N=481)

大学生对当前汉字应用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也非常关注,98.6%的受测者认同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着汉字错用、滥用的现象。绝大多数人(85.3%)将这一问题的影响因素归为网络汉字使用随意,其次分别是个人文化修养不够(74%),媒体用字随意(56.6%)和当前社会工作对汉字能力要求不高(43.3%),只有37.3%的受测者认为教育应对此负责。

关于汉字测试的社会功能方面,被调查者总体上认为汉字测试目前还不宜赋予更高的社会责任,发挥更大的社会效应。59.5%的被调查者认为测试不应该成为宣传、文化和教育行业的职业准入标准,34.1%认为可以作为部分参照,只有6.4%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当作为入职标准。汉字测试推广十多年来,一直处于试点状态。对这项旨在促进国民提高汉字应用水平的测试来说,研发者不仅要考虑它应该在多大范围内、何种程度上合理地承担社会责任,发挥社会效应,同时在保证其有效性的前提下,也要注意不能盲目扩大其社会功能,使其承担过高的社会责任,以减轻测试带来的社会压力。

(四)受测者对测试形式的评价

问卷中被调查者也从受测者的角度对测试的形式进行了评价。受测者在“是否应将写作纳入汉字水平测试”这个问题上存在较大争议。46.6%的人认为应该考察写作水平,而53.4%的考生认为不应该。即使是赞同写作测试的人也认为,这样会加长测试时间,增加评判难度,很难真实检测个人的写作水平。但同时也有人提出,可以将句子写作、连词成句这样的形式加入考试范围,认为这些测试形式能够更真实地检验人们的汉字使用水平,同时也能够保证评分的公平。被调查者在提交的意见和建议中,也提出了他们的期望和需求,集中表现为以下三点:

1.去语境化试题过多

当前的测试大量以词和短语为背景,去语境化的选择题比例过高,有些生字使用频率过低,同时缺乏充分的语境作为提示线索,导致答题困难。标准化测试除了简单的以句子为语境的选择题,还可以包括段落完形填空、词语配伍等更多形式。

2.测试形式不够友好

不少学生提出,当前测试“太正式”“给人较大压力”,更像是为了“筛选、去除”不合格的考生,而不是为了促进和提高汉字应用水平。由于不少人是为了检测自己的汉字水平,出于求知和好奇参加测试,他们希望有更灵活多变、反馈及时的形式,满足自己的期待。

3.测试题目的来源应更真实

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作为汉字测试题目也是应当考虑的问题。测试的语料是来自真实语用场景的、地道的汉语,还是不自然的、专家设计的场景,对此考生都有明确的感知。一位答卷人提到,所参加的测试中有一道题是平时上网时经常看到的“网站免责声明”,真实有趣,看到这样的题目感到非常欣喜。这说明试题设计者有意识地在运用一些真实语料,希望今后的测试能加大这样的试题比例,让受测者感到测试的真实效用。

(五)测试对考生的影响

调查用五度量表从心理和行为两方面考察了测试结果对考生的影响。40.7%的受测者表示不受测试结果的任何影响,38.3%的受测者表示测试的成绩让自己感到有一点难过,13.1%表示比较高兴,6.9%表示非常高兴,没有受测者报告产生极度难过的情绪。这说明汉字测试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后果还并不明显,当前尚不足以产生重大的社会后果。值得关注的还有一点,因测试结果而最感难过的不是成绩最差的不通过组,而是取得二级证书的同学。这可能是因为这部分同学对自己的汉字应用水平本来具有较高的期待,也比水平较低的受测者对汉字文化更感兴趣,因此对测试结果更为敏感。

测试对大学生的行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70.1%的受测者认为自己测试后在某种程度上对汉字的学习和使用比以前多了一些关注,16.8%的受测者报告说测试对自己产生的影响较为明显,13.1%的受测者认为测试没有任何影响。

三、调查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育水平影响

研究对受测者的受教育程度、专业背景和汉字测试成绩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由于大学教育与年龄有比较直接的关系,因此,除了学历以外,年龄也可以作为接受大学教育年限的显性标志。结果表明,大学教育对学生所取得的汉字测试成绩有一定的正面影响(r值为.129,显著性极强为.005),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群体的测试成绩总体更好。不过这与学生们对自己汉字水平发展的过程理解并不相同,75.5%的受测者认为,自己汉字水平最高的阶段是中学,大学教育对自己汉字应用水平的提高完全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有些同学甚至认为在这个阶段,自己的汉字水平有明显衰退。这可能是因为进入大学阶段以后,学生用笔书写汉字的机会显著减少,很多作业可以通过电脑完成。

(二)专业影响

从专业背景看,中文系受测者的成绩与其他专业受测者的差别较大,但文科其他专业与理工农医等专业之间的差别并不明显。

图2 各类专业测试入级成绩比例(%)

中文系一级和二级的入级为13.3%和68%,比例远高于其他专业,三级入级人数较少,但不入级的人数却超过了其他专业的人数。

这一数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与中文系的现实情况相对应。和其他专业相比,中文系在大学期间接受了更多语言和文学方面的训练,因此,汉字应用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专业的受测者,总体测试成绩更好,这与中文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也是应有的结果。不过,虽然选择中文专业的大部分同学是有志于从事汉语言文字工作、对汉语言文学感兴趣的人,但在当前较多高校开始实行大类招生的背景下,也有一些能力较差、水平较低的学生在不能入选预期热门专业的情况下,通过调剂进入中文系学习,他们的语言文字水平低于其他专业的人并不奇怪。

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相比,中文系学生参与汉字测试的总体比例更高,高中低水平的学生都普遍参加了测试。而其他专业中的大部分受测者,是对汉字感兴趣、对自身汉字水平有要求的学生,汉字能力较差的人通常不会积极主动地参加测试。

(三)性别影响

性别对汉字测试成绩的影响在统计学上是极其微弱的,而且没有得到显著性分析的支持。总体上来说,性别对语言文字的掌握情况没有明显影响。但女性和男性在语言文字测试上的参与度有明显差别,这与两类受测者的个性特征、就业倾向都有关联。女生对语言文字类知识更感兴趣,在就业时也更愿意选择教师、公务员等语言文字相关工作,这与汉字测试的目标群体不谋而合。

(四)民族影响

受测学生是以汉族考生为绝对主体,大部分年份对考生的统计信息中,也没有考虑民族问题。但随着汉字测试的进一步发展,必将面对更多社会类别的考生,如少数民族、外国人等等。本次调研中,虽然参与问卷的少数民族学生非常少,但是他们在开放性的问卷部分却提出了很多问题,如“母语与汉语差别大”“考试难度大”“对少数民族同学不公平”等等。特别是对于那些母语书写体系完全不同于汉语的学生来说,学习汉字本来就面临很大的困难,汉字测试中大量的高难字词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挑战。一些少数民族考生在参加过测试之后,会产生明显的无助感。而语言文字没有差异,或者民族风俗、文化差异不明显的少数民族受测者,由于从小接受的教育与汉族学生差不多,在这方面的反应就没有那么激烈。

四、发现与启示

(一)本次调查的发现

本次调查主要有以下发现:

1.现阶段影响测试参与度的最重要原因是元语言动机和组织机构的影响力;

2.测试服务的进一步深化需要更贴近受测者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3.当前语言文字使用中,普遍存在着汉字的错用和滥用现象,网络、媒体环境下语言文字的使用对国民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有重要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净化;

4.汉字测试当前仍处于试点阶段,对它应发挥多大的社会功能、如何发挥社会功能等问题还有较大争议。

(二)本次调查的启示

作为一项推进多年并将不断推进的大规模测试,汉字测试的研发者和管理者应当更深入地了解和关注受测者群体的社会测试需求。当前对大学生受测群体的研究给我们如下启示:

1.了解受测者动机并加以引导有助于扩大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的社会影响力

对个人语言文字水平本身的兴趣是当前参加汉字测试的最主要动机,受测者的元语言学习动机远远大于工具性动机。尽管汉字测试设计的一个目标是希望成为语言文字工作者的行业准入标准,但目前这一目标仍未实现,且离实现尚有较远距离。不少中国人对自己的语言水平都有一定兴趣,希望了解自己的语言水平,包括识字量、用字、读音和书写水平等。语言文字管理机构可以设计更丰富更友善的语言文字测试平台,引导大众对汉字文化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汉字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对中国汉字文化的关注度。

2.测试的研发和管理者应当了解受测者的多元化需求,充分考虑测试的对象和社会公平性

受测者的需求多种多样,测试的开发和管理者在了解受测者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多种渠道的培训和检测。除了权威的有严格管理程序的常规考试外,社会各界对各种各样的小型的、个人化、非正式的测试也有一定的需求。有相当一部分被调查者表示,他们并不在意是否取得证书,也不一定从事相关工作,但认为如果有机会对自己做一个语言档案一样的检测,也非常有趣。另外也有一部分学生提出结合手机游戏,在网络社区内进行识字竞赛,这样可以提高测试的便利性、趣味性和测试者之间的社区关联性,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全社会正确使用汉字。

汉字应用水平考试如果要继续发展,未来面对的群体可能不仅仅是针对汉语母语者,其他少数民族学习者和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也可能会逐步产生参加测试的需求。如何将这些群体纳入考试范围,在测试中确保公平性,是测试工作的管理者需要关注的另一个问题。

3.净化汉字使用环境和自我教育是提高国民汉字水平的重要途径

网络和媒体的传播对文字的正确使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大量误用和滥用汉字的情况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汉字生态环境。年轻的大学生群体对这一问题也有普遍共识,说明即使是在语言文字使用极大自由的今天,人们也认为社会语言文字使用应该有一定的规范。

此外,当前多媒体教育和网络教育迅猛发展,为丰富学习资源提供了多种可能,极大地拓展了知识传播和检测的途径。大学生不再像以往的受测者一样,只是被动地接受自上而下的测试安排、培训、评价和筛选,他们希望获得更好的测试体验和测试服务,通过按需选择学习资源的方式实现自我教育,提高汉字应用水平。

4.教育、宣传、文化从业者的队伍建立应该有筛选机制

这不但是汉字测试的一项阶段目标,也是社会的普遍共识。当前我国对这些行业的准入要求发生了变化,不再拘泥于专业培养背景的要求,导致其中有部分人语言文字水平较低。教师、传媒等职业与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息息相关,必须严格把关。当然,如何使用汉字测试结果,在何种程度上、多大范围内将其作为参考,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需审慎对待。

5.推进测试工作应充分发挥学校的组织作用

大学生参加汉字测试,主要有两大影响因素。除了个人的兴趣爱好外,学校的组织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情况下,学校等组织机构的大力推广,对拓宽受测对象群体、扩大汉字测试规模、提高汉字测试影响力有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新时期、新媒体、越来越年轻多样的受测群体,对汉字测试的研发者、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研发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定位、测试的社会作用等问题均需更深刻的认识。汉字测试作为母语母文字能力的一种评估手段,如果要进一步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应该努力成为一种服务社会文化建设的资源。事实上,现有的技术水平已经能够保障这种资源的可实现性和普及性,需要改善的是管理者的观念,要将管理和规范人们用字,变成服务大众,引导大众自觉地学习汉字,一齐为建设更健康、更美好的母语文字使用环境而努力。

随着汉字应用水平考试工作的不断推进,它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也必将日益显著。如何发挥考试的正面社会效应,需要语言测试者、教育主管部门、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用户等各方协同努力,以测试推动整个社会的汉字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自信、自觉意识,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真正实现测试设计的初衷。

猜你喜欢

受测者语言文字汉字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怒气冲冲 或因睡不好
投射技术在人才选拔中的应用解析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英语阅读测试题的设计
有关“屋、树、人”的心理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