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田园综合体视角的天目山村落景区规划探讨

2019-01-25金杭绮徐斌蔡碧凡

浙江农业科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天目山临安综合体

金杭绮,徐斌,蔡碧凡

(浙江农林大学 a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b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c旅游与健康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田园综合体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以农业资源要素整合、农业产业链整合、城乡空间整合为目标,以创新培育现代农业产业综合经营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要任务,集农业产业新园区、农民生活新社区和农村休闲新景区为一体,将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综合的复合体,是区域农业农村经济、文化、科技服务集聚的新平台和发展新载体。田园综合体是一种机制创新、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新的着力点和发展空间,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三产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对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实现乡村振兴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1]。自2017年中央1号文件将“田园综合体”作为推动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进行介绍,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各地政府纷纷响应,积极推进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的开发落地与实践创新,然而业界对于田园综合体的实践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在浙江省,村落景区是建设田园综合体的重要空间载体,比如安吉鲁家村、临安天目村等。本研究在简要梳理田园综合体理念与特征的基础上,以临安天目山村落景区为例,探索规划思路和发展特征,以期为村落景区的落地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理念与基本特征

1.1 建设理念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一般包含产业、生活、景观、休闲、服务5个基本功能区,区域之间融合互动,紧密相连、相互配合,形成有机综合体[1-3]。山东省出台的田园综合体建设规范明确了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包含田园生产、田园生活和田园生态三大内容,分别强调拓展农业功能,改善乡村生活,保护生态环境。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理念是以旅游为先导,产业为核心,文化为灵魂,交通、物流和通讯等基础设施为支撑,以体验为价值,以乡村复兴再造为目标[2],通过乡村建设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等方式打造新型农村综合体,通过政府、专家学者、企业、农户等多方参与的模式,对乡村进行整体综合规划、开发及运营。

1.2 基本特征

1.2.1 基于特定空间环境

田园综合体需要有特定的空间环境为基础,主要包括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和规模条件。田园综合体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农田景观,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对当地的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进行有效的综合开发;需要具备一定区位优势,且交通便利,距离附近城镇5~20 km为宜;需要保证一定规模,确保田园综合体的各项建设和农业二三产业开发的用地需求,占地面积应过万亩,确保70%以上土地性质为农林用地,村庄占地面积不得超过10%[4]。

1.2.2 突出创意与体验

田园综合体将特色农业产业作为基础,乡村民俗文化作为灵魂,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将个性化、艺术化、特色化的创意融入田园综合体的产品与服务体系中。通过休闲体验配套设施的建设,组织休闲体验活动,将乡村休闲体验与农田景观充分融合,使乡村休闲不再只是简单的观光,而突出参与、体验的功能,丰富城乡居民的休闲方式[3-4]。

1.2.3 强调三产融合发展

田园综合体强调拓宽农业的产业链条,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有机结合,以此提升农业价值,不仅满足了农业生产的基本需求,还满足了农产品加工、贸易、物流等工业需求,及观光、休闲、旅游、度假、餐饮、住宿等服务业需求,在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都能产生极大价值。

1.2.4 集约配置乡村资源

田园综合体能够对乡村的资源禀赋和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和综合利用,引导乡村居民集中连片居住,集中建设配套设施,为乡村居民提供更便利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当地的资源共生、聚合增值,优化乡村土地、生产要素等资源配置,实现乡村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和生产要素最大化利用的组合分配[3]。

1.2.5 注重本地化与多方参与

田园综合体倡导多方共建的开发方式,包括政府、专家学者、公司、城乡居民等多方共同参与,创新城乡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加速变革,农业增收、农民增富、农田增美。田园综合体始终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不仅能参与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过程,还能享受田园综合体带来的产业增收、环境改善等好处。田园综合体同时强调城乡互动,坚持开放、创新、共建的建设理念,以满足城乡居民、游客等不同人群的需求[5]。

2 村落景区建设的背景、内涵与标准

2.1 村落景区建设提出的背景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市场的需求正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游客更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性和舒适度,热衷于丰富多元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在城镇化和老龄化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的潜在需求市场不断扩大。乡村不仅仅是旅游目的地,还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村落的旅游开发需要满足更具生活化的服务需求,需要在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上加以提升。

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的十九大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浙江省在乡村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造与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03年,浙江省启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10年,将美丽乡村建设上升为全省性的战略决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树立了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典范。2017年,浙江省在第十四次党代会强调继续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出把省域建成大景区的理念,谋划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纲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进万村景区化建设,提升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全面建成“诗画江南”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杭州市临安区形成了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乡村旅游的良性互动机制。临安旅游业发展经历了景区旅游带动周边乡村旅游、景区旅游与乡村旅游相互支撑;景区旅游与乡村旅游逐渐融合发展的过程。当前临安旅游业正在向休闲业转型,而传统景区大多是山谷或山体观光型景区,场地空间较为狭窄,休闲度假需要功能配套的旅游综合体,从场地利用条件上看,景区有向周边村落拓展的需求,为临安村落景区建设提供了发展空间和良好基础。

2.2 内涵阐述

2.2.1 促进乡村全域美丽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已进入从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向提升美丽乡村经营水平和美丽乡村共享水平转变的新阶段和构建城乡共建、共营、共享美丽乡村新机制的新时期。村落景区建设是促进浙江美丽乡村实现从局部美到全域美,从一时美到持久美,从外在美到内涵美,从环境美到人文美,从形象美到制度美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高水平的浙江样板。

2.2.2 发展乡村美丽经济

通过村落景区建设,不仅能有效改善乡村环境、提升乡村面貌,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休闲农业等农业新业态的成长。村落景区建设顺应了生态文明新时代和全民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以及全域旅游兴起的新趋势,是将以乡村旅游为主要特色的美丽经济培育成农民增收新产业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从建设美丽乡村、经营美丽乡村向共享美丽乡村转型的实践途径;是将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发展美丽经济、开辟农民增收新路径的有力探索。

2.2.3 提高旅游服务品质

乡村旅游目前在全国已经形成燎原之势,但普遍存在小、散、弱及旅游产品同质化、服务档次不高、设施不配套等问题,而村落景区是农家乐、民宿、观光农业园等乡村旅游形式的组合版、升级版,是对旅游业态休闲化、生态化、健康化转型的响应。表现为环境景观进一步优美化、设施进一步便利化、旅游功能进一步配套化、管理运营进一步组织化、空间进一步融合化等多方面的特征。村落景区是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具有自然生态或传统文化、农业产业等优势与特色的村落或村落区域,凭借村落农舍、庭院、物产等资料和农事活动等形式,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游览、休闲保健、文化体验、农事参与等旅游产品和项目,通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规范操作和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管理组织化程度而形成的人居环境,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的农旅融合型乡村旅游景区。

2.3 《临安村落景区标准》解读

2017年,临安率先探索村落景区建设标准,发布《村落景区的临安标准》(简称《标准》)。《标准》综合了旅游景区标准、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标准、先行地区村落景区创建标准和临安市前期美丽乡村建设特色标准,对应2A、3A、4A、5A四个等级的村落景区,实施不同的评分细则,涵盖环境、交通、设施、服务、人文、经济、安全七大板块和28小项实施细则,为乡村建设和村落景区打造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在村庄基础建设、农村新型业态、人文历史传承、旅游管理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使建设内容有标可对、有章可循。

3 临安天目山村落景区规划的案例

3.1 规划背景与目标

天目山村落景区位于杭州市临安区西部天目山镇境内,距杭州78 km、临安30 km。规划总面积约为2 240.87 hm2,包含天目村、月亮桥村、白鹤村、徐村村4个行政村。项目地具备良好的地理区位与朴素的生态自然环境,通过改善和提升,积累了一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具备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但缺乏旅游配套和休闲度假氛围。

近年来,临安把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产业,为天目山村落景区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临安是长三角独具魅力的山地度假休闲目的地,但特色旅游较为缺乏,旅游产品不够丰富。天目山村落景区的建设有利于促进临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旅游转型升级以及临安全域景区化的形成,有助于临安旅游格局的完善和合理的布局,进一步推进临安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打造国家全市域景区化示范城市和国际生态特色旅游目的地。

规划明确,到2017年将天目山村落景区建成临安3A级村落景区、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月夜主题乡村旅游体验系统的初步建立;2018—2019年,建成临安4A级村落景区、长三角著名的景区依附型乡村旅游目的地,月夜主题乡村旅游体验系统基本健全。

3.2 田园综合体视角的规划思路

天目山村落景区以天目山的自然人文资源为吸引源,以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和原有产业为基础,以“月文化”为情景故事线及乡村旅游发展主线,构筑以山水田园为特色的休闲度假项目体系,以月、夜、闲、养为品牌诉求,丰富乡村体验元素,完善休闲接待设施,实现村落景区化,打造集农业休闲、度假娱乐、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4A级村落景区、长三角区域知名的月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

构建“一条文化情景线、两条空间发展轴、四大功能组团”的空间结构(图1)。其中,“一条文化情景线”指以月亮为文化载体的旅游情景故事线;“两条空间发展轴”指以村落内部主要交通干线(藻天线、浪白线、大老线)形成的轴线和以村落内部三条溪流(正清溪、双清溪、东关溪)形成的轴线;“四大功能组团”指月上悠居—浪漫之月(野奢度假体验区)、月桥魅影—逸居之月(品尚生活体验区)、宫庄园—逍遥之月(果蔬采摘游乐区)、月乡CBD —聚乐之月(旅游小镇客厅区)。

图1 构建的空间结构

3.3 彰显田园综合体的基本特征

通过与田园综合体的基本特征比对,发现天目山村落景区彰显了田园综合体的基本特征,是田园综合体的一种表现形式。

3.3.1 具备田园综合体的基础条件

天目山村落景区具备良好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和规模条件。区位优势明显,至临安车程半小时,至杭州车程一个小时,一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与周边诸多景区形成良性互补。自然条件优越,地处天目山脉,四周山峰林立,中间为盆地、峡谷,区内有四条溪流,分别为正清溪、双清溪、东关溪、天目溪。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依托文化名山天目山,文化资源丰富,包括大树文化、红色文化、佛教文化及诸多传说典故、名人事迹等。产业基础较好,以农业、农家乐、旅游业为主,农业资源主要包括粮油、茶、核桃、竹笋、水果、苗木等。天目山村落景区总面积约为2 240.87 hm2,该规模足以进行资源的综合开发。

3.3.2 突出“月”主题的创意与体验

天目山村落景区以“月文化”为情景故事线及乡村旅游发展主线,以“天目迎客、绿厅山水、适宜月乡”为形象定位,围绕“天目月乡”,打造月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策划了月乡观光、月乡文化体验、月乡生活体验等创意项目(图2)。天目山村落景区规划了六大类新业态:乡村文化市集、乡村精品民宿、乡村精品状元、夜间休闲、会议会展、户外休闲,其中夜间休闲为创意亮点。天目山村落景区以4大引擎项目、14大重点项目、2大专项配套,谱写诗意“月”章。在旅游活动策划方面,围绕“观花木·享绿野”“读科普·长知识”“沐文化·品高雅”“觅生态·乐野趣”“宿山居·品生活”,针对普适市场、中端市场、高端市场、儿童市场、户外休闲市场、家庭市场等提供多种多样的旅游活动,适应春夏秋冬四季,充分体现了天目山村落景区的创意性与体验性。

图2 “月”主题夜景的效果

3.3.3 集聚三产融合的新型产业化项目

天目山村落景区规划了五大主题功能,分别为农业产品加工、自然山水观光、时尚生活体验、乡村度假休闲、旅游服务小镇,聚集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化项目模式。布局上,形成“月上悠居、月桥魅影、月宫庄园、月乡 CBD”四大主题分区,分别对应野奢度假体验区、品尚生活休闲区、果蔬采摘游乐区、旅游小镇客厅区。规划四大引擎项目,分别为月恋香洲(婚庆摄影基地)、月亮工坊民宿群落、徐村果语小镇(原清泉居)、滨江天目小镇。其中,徐村果语小镇以发展休闲农业为主,包含月亮酒庄、月宫农场、月庭农夫果园等重点项目,充分体现了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3.3.4 充分利用与整合乡村资源

规划对村庄的资源进行了系统梳理,基于“有环境、缺品味,有资源、缺主题,有市场、缺形象,有产品、缺氛围”的资源现状,提出以资源定主题,“以主题定功能,以功能定项目,以项目定实施”的发展思路,利用交通区位优势,以天目山的自然人文资源为吸引源,依据场地、地形、地貌特征及自然人文景观特色进行景区布局,最大限度地整合同类相关旅游资源,形成主题形象鲜明的特色景区,并与周边旅游项目形成差异化发展,同时通过区域旅游产品的联合营销,组织精品旅游线路,面向长三角大中城市市场,构建区域性旅游目的地。

3.3.5 强调本地化与多方参与

规划的旅游运营建议与旅游保障体系中均提及本地化与多方参与的重要性。在品牌管理机制中,建议政府、专业运营团队、公司、农户等多方参与协作;在机制中特地强调了农户的参与,因此建议组织相关学习与培训,提升农户村民的经营、销售、服务水平;在人力资源保障中,强调将村民参与作为人力资源重要保障。

4 小结

村落景区建设将乡村建设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对本地自然、农业、人文资源进行综合开发,能够有效地改善乡村生活环境,美化乡村田园景观,推动农村新型业态发展,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彰显了田园综合体的基本特征与理念。村落景区本质上是农旅融合、三产融合的乡村综合体,可作为田园综合体的实践模式之一,为田园综合体建设提供了一种发展思路。但是在以村落景区为思路的田园综合体建设中,需要平衡旅游资源开发与农业资源开发的程度,应以农旅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为核心,避免过度景区化,从而对农业产业造成威胁。

猜你喜欢

天目山临安综合体
Bořislavka社区综合体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陆俨少《东天目山图》
B CAMPUS教育综合体
生态宝库天目山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天目山古树柳杉生长现状及景观用途分析
浙江临安郎碧村宋墓 一座平凡墓葬的启示
交通建筑综合体在我国的发展趋势研究
临安37吨电镀污泥倾倒者被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