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建设总体构想

2019-01-25刘文开马雅丽陈绍山

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战区保障体系陆军

刘文开, 王 晖, 马雅丽, 何 鹏, 陈绍山

(1. 陆军装甲兵学院演训中心, 北京 100072; 2. 陆军军事交通学院军用物资配送系, 天津 300161;3. 陆军第七综合训练基地教研办,辽宁 大连 116033)

随着军队转型建设的快速推进,“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战略格局逐步形成,战区陆军在“战区战略”和“陆军机动作战,立体攻防,加快实现区域防卫型向全域作战型转变的发展战略”的双重约束下[1],站在了一个新的战略交叉点上,与大陆军理念下的“战区陆军”相比有着明显区别。作为战区陆军作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在任务使命、能力需求、建用模式等多方面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何打破旧体制下“以规模数量求能力效益”的思维方式,破除传统保障体系“建用一体的专业条块分割、上下一线的刚性保障链条”所造成的弊端,构建适应新时代战区陆军装备保障需求,以“建用适度分离、专业综合集成、全域立体组网、柔性组织运行”为目标的新型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已成为时代性课题。笔者以此为研究背景,界定了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的概念内涵及特性,从要素能力需求和结构能力需求2方面分析了装备保障能力需求,在保障任务界面划分的基础上,从指挥体系、力量体系、协调机制3方面构建了“内聚外联”的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架构,规划设计了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建设流程及具体任务分工,为有效提升战区陆军装备保障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1 概念内涵及特性

1.1 概念内涵

笔者参考现有文献对“装备保障体系”概念内涵的界定[2-4],考虑区域和军种的限制,认为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是指立足军委赋予战区的任务使命,为保障战区陆军武器装备系统的良好状态而建立的相应体制机制,是一个服务性的支撑系统。其内涵外延包括以下5个方面:1)是一个具有人工体系特征的复杂巨系统[5];2)是战区作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战区战略”,提升战区陆军主战能力提供重要支撑;3)在整体作战体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建设过程中应坚持“系统集成”的原则与武器装备系统建设通盘考虑,同步开展;4)不属于战区陆军子系统,且与其他装备保障体系力量和资源存在共享共用情况,尤其在战时保障关系更为复杂;5)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要在战区陆军层面注意把握后勤保障与装备保障合二为一的实际情况,避免重复建设。

1.2 特性分析

转型期的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性,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 满足现代战争的体系性。信息化战争的作战行动具有高度的联合性、协调性和整体性,其对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成体系筹划和推动军事力量建设提出了刚性需求[1]。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作为战区作战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自身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体系建设的思想和原则,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和联通性优势,科学统筹多种保障力量,合理规划布局各类保障资源,突出体系保障优势[6]。

2) 面向战区使命的主导性。战区的主职主责是在本级战略方向上谋划如何打胜仗,战区装备保障就是发挥战区“主战牵引、计划主导”的职能作用,引导各军种装备保障体系尽快由“日常保障为主”向“一切为打仗”转型。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必然也被赋予了面向战区使命任务的主导性。

3) 适应转型发展的创新性。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建设既要面临大陆军理念下的大军区体制遗留下来的一些不符合现代军队发展的弊端,又要应对战区陆军转型建设中规模和结构编成调整从“瘦身”到“强体”的转变,完成从“基于威胁”的“应对式”保障体系向“基于能力”的“设计式”保障体系的转变。因此,必须遵循转型发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的指导思想,将改革创新作为推动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转型建设发展的重要途径。

4) 具备承上启下的枢纽性。战区陆军装备保障聚焦联合作战装备保障任务,以战区对军事斗争准备的“主导权”和平战转换的“主动权”为导向,适应未来我军装备保障运行的指挥链、管理链和保障链,创新构建战区陆军装备保障力量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装备保障能力。

2 保障能力需求分析

根据保障时段的不同可将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任务分为平时和战时装备保障。其中:平时装备保障任务主要按照计划和标准有序开展,条理性和规律性明显;相对而言,战时装备保障任务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保障规模、强度、范围、持续时间等均随作战开展情况而动态变化,在保障过程中需要统筹协调的任务比较重,也是对平时装备保障体系建设成效的检验。按照“以战领建、抓建为战”和“一切为打赢”的战略指导思想,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保障能力生成应具备有效组织区域内日常装备保障和战时装备保障的能力,且重点突出战时装备保障能力的生成。因此,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保障能力需求包括要素能力需求和结构能力需求2大类[5],如图1所示。

2.1 要素能力需求

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的要素能力需求包括指挥能力、筹措能力、储备能力、供应能力、管理能力、维修能力和评估能力[5-8],各能力需求如下:

1) 指挥能力是指战区联合指挥中心(简称“战区联指”)借助战区一体化指挥信息平台,利用数据库、云计算、计算机网络、卫星定位系统、无线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按照“实时掌握动态、智能分析需求、快速生成(调整)方案、准确发布命令”的要求,有效地指挥协调各级装备保障力量资源,完成战区陆军装备保障指挥的能力[5]。

2) 筹措、储备、供应、管理能力是装备调配保障4个环节的专业保障能力,除整装保障外,其保障过程还涉及弹药、油料、维修器材工具、设施设备等。需特别说明是,按惯例一般是将油料保障纳入后勤保障范围,但笔者认为无论从后装合一不断推进的趋势考虑,还是从油料对装备保障的重要程度来讲,将油料保障能力纳入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统筹规划更为合理。

3) 维修能力可分为日常维护保养能力、故障维修和预防性维修能力,在战时是整体作战能力快速恢复的重要支撑。装备维修能力的发挥,除受筹措、储备、供应、管理等环节的制约外,还受人员结构、技术运用、技能训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 保障效能评估能力是完成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动态管理的一个关键要素能力,是指通过建立战区陆军装备保障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形成与之配套的“评估-反馈-作用”循环机制,为战区联指摸清本区域内各军种部队所具备的主战能力、确定下一步的重点建设内容提供依据。

2.2 结构能力需求

采用指挥命令传递、信息接口互联、法规标准约束、运行机制推动等手段,通过“以点连线,以线构面,以面架体”将选定的具有实质性的要素单元聚合为立体分布的网状保障体系结构,进而衍生出“快速响应、整体联动、平战一体、军民融合、自主协同、防卫生存”的结构性功能[5-8]。

1) 快速响应能力。响应时间是反映快速响应能力的主要指标,是指从保障需求发生到保障开展准备完毕的时间。快速响应能力强调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运行的时效性,一方面考察体系设计的指挥能力,力求指挥信息传递快速精准,指挥链路无缝衔接;另一方面考察保障专业力量的快速机动能力,有效缩短装备保障开展的准备时间。

2) 整体联动能力。该能力是指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借助快速精准的指挥信息系统发挥体系优势,联合协同地完成保障任务的能力。其中“联动”既包含层级之间的有序联动,也包括作战和装备保障之间的一体联动,同时还涵盖战区内各军种、兵种专业保障力量之间的一致联动,联合能力直接影响保障体系新质保障能力的涌现。

3) 平战转换能力。平战转换的实质是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从持续建设的不断储能到瞬间高强度运用快速释能的转换过程,其突变性强。为了实现从整体上考察装备保障体系设计的应变、应急能力,通常采用转入战时保障阶段时体系的时效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来反映,是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效能评估的核心指标。

4) 军民融合能力。该能力是指通过利用地方保障力量或保障资源来完成装备保障任务的能力,旨在通过军民融合解决建制保障力量和保障资源不足的问题,进而迅速提升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的整体保障能力。因此,在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规划设计阶段,就要按照“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发展格局预置好便于军地沟通联系的信道接口,同时也要高度重视供应商保障的风险性,强化军民融合法规标准的建设,有效规避供应商保障风险。

5) 自主协同能力。该能力是指在不依靠外力强制干预的情况下,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的网络化动态结构发挥其自动重构和协调重构能力,在一定的地域、时域内使筹措、储备、供应、管理、维修等多个要素单元有效协同地运行,实现体系运行的有序性和灵活性。自主协同能力的发挥取决于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的结构设计和机制调控,是实现从模块化编组到综合化运用的动力支撑。

6) 防卫生存能力。该能力包括保障体系自身的侦察、防卫、反击和隐蔽能力,通过法规约定的寻求外援保护能力和体系单元遭到毁伤后迅速恢复能力3个方面。防卫生存能力通过专业保障力量的生存时间和快速恢复能力来衡量,它既是专业保障有效开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整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保障任务分工

随着战区作战部队编制结构的调整以及联勤保障部队的成立,部分战役级装备保障力量转隶军种领导管理,战术级保障力量也基本完成了融入本级作战体系的转型发展,战区陆军装备保障力量体系也随之不断优化,“统分结合,通专两线”的战区陆军装备保障基本架构已基本形成。但在改革过渡期,仍然存在保障需求类别划分不统一、需求提报渠道不清晰、通用装备保障力量过于分散、地区联保中心涉及装备保障的职能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在规划设计体系架构时,首要的工作是结合新的部队编制体制、指挥管理流程、力量资源部署、协调控制机制等新要求,科学划分不同保障主体的保障任务界面[9]。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任务分工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与现行的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制相比,不同保障主体所担负的保障任务界面更加明晰,统筹力度更大,按照“后装融合”的发展趋势,尝试性地将部分装备保障任务赋予联勤保障部队,以期提升保障效率和效益。

表1 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任务分工

4 保障体系架构

以军队转型建设发展为契机,坚持“信息主导、贴近需求、创新驱动、平战一体、科学高效”的基本原则[5,7],按照“依托信息化指挥手段使各保障要素达到‘内聚外联’,依托智能化辅助管理系统使各保障环节实现实时可控,依托网络化保障结构使保障效果达到快速精确,依托法制化运行机制使保障行动规范高效,进而破除传统陆军装备保障刚性强、保障结构柔性不足、专业条块分割制约成体系综合保障实施等弊端,促进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要素能力和结构能力生成”的基本构想,从总体上构建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

4.1 保障指挥体系架构

从陆军装备保障的角度来看,战区陆军装备保障指挥体系是以精确高效的指挥控制能力为纽带,指挥控制和协调沟通各级保障力量,有效组织筹措、储备、供应、管理、维修等专业保障环节,形成型号全覆盖、保障全地域、实施全时段的保障链闭环,具体架构如图3所示。其中:在战区联指中心中专设陆军装备保障指挥组,并分设通用装备保障和专用装备保障2个席位,根据保障需求对保障行动进行辅助决策、指挥控制和协调指导,基本形成“需求主导信息流,信息支撑指挥流,指挥调控业务流”的指挥控制链。

4.2 保障力量体系架构

以保障能力生成为目标,解决现有保障力量体系存在的功能要素不全、前后发展不平衡、机动保障能力不强、储备布局不合理、维修理念技术落后等现实问题,按照“广谱、全域、快速”的思路,不断优化战区陆军装备保障力量的结构形态和编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4.2.1 支撑型综合保障基地

在新型陆军装备保障力量体系中,对综合性装备保障基地有2种理解:一是指大型综合性装备保障基地,其包含所有的基地级陆军装备保障要素,集储备、供应、维修、抢救等专业保障于一体;二是按照专业属性和专业保障要求,分别建立通用装备综合保障基地和专用装备综合性保障基地。结合专业保障的特点,笔者区分通用装备和专用装备,规划设计了支撑型综合保障基地。其中:通用装备保障基地建设的主责单位为地区联勤保障中心,它是在原有储备、供应基地规划的基础上,打破后装分离界限,一方面增加通用装备、通用装备维修器材、通用装备关键配件、通用弹药、通用油料等的储备、供应能力;另一方面新增大型通用装备的中修甚至大修能力。专用装备保障基地通过整合现有陆军专用装备综合仓库、部分民兵武器仓库和陆军专用装备战役修理机构而成,并针对陆军专用装备建设形成综合性保障能力。

4.2.2 全域型机动保障力量

在战区范围内以应急保障旅为核心,以军勤务支援旅、野战兵站、陆航旅勤务保障大队等为补充,围绕弹药供应、器材供应、装备维修、战场抢救、油料保障等多种保障业务,构建战区陆军机动装备保障力量体系,在优化力量结构方面谋布局,在垂直保障、无人智能化保障、集装化保障、多式联运投送保障、远程维修技术保障等新的保障方式上谋创新,通过强化联合作战装备保障机动训练谋聚能,尽快形成实质性的机动保障能力。

4.2.3 全能型队属保障力量

战区作战部队的编制结构调整以旅为基本作战单位,营为基本作战单元,后装保障力量内嵌入作战编成,更加突显出体系集成性。其中,队属保障力量主要担负本级部队作战的伴随装备保障任务,同时还肩负其他同类型部队的支援保障任务,在编成上一般沿承旅编保障营、营编保障连,模块化、综合化、战斗化编组。其具体的能力要求应根据不同类型的部队装备保障的需求特点而有所侧重,并与战役级装备保障体系衔接顺畅、整体融合。

4.2.4 融合型社会化保障力量

社会化保障力量属于即用即取型资源,在平时,战区战勤部门应在核心保障能力界定、保障能力鉴定审查、保障力量选择调用、保障业务规范约束、军事技能训练组织等方面提前谋划;在战时,则将入围的社会保障力量直接编入业务保障实体之中,通过奖励激励和合同约束形成稳定的社会化保障力量主体。但在引入社会化保障力量时,应注意“效益与风险并存”的现实,始终秉承“提倡广域深度融合,提前做好风险防范”的原则[9-10]开展装备保障社会化工作。

4.2.5 其他保障力量

其他保障力量主要根据战区陆军装备保障需求,依托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完成对陆军部队的支援保障任务,在具体的保障能力建设方面需根据所承担的保障主责来具体确定。

4.3 保障体系运行机制建设

运行机制建立需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1) “以战领建”的需求统筹机制。发挥战区主战的主导作用,规范需求论证、审核汇总、逐级提报等环节,探索高效顺畅的需求引导能力建设的新模式,在战区层统筹陆军部队装备保障需求。

2) 战保一体的协调管理机制。强化体系集成意识,以科学合理的协调管理机制将各保障要素纳入联合作战体系中,为信息互联、力量调用、资源共享等提供支撑。

3) 广域融合的联合保障机制。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是一个具有高度融合特征的综合性保障体系,层级融合、军种融合、专业融合、军民融合等多种方式并存,通过建立广域互融的联合保障运行机制,界定各级各部门的职能职责、规范协同运行流程,可逐步消减层级壁垒、军种隔阂、专业分割的限制,进而提高保障体系的保障效能。

4) 规范可行的综合考评机制。这是战区战勤部门摸清区域内部队保障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深入研究战区伴随保障能力和支援保障能力生成机理,围绕指挥调控、信息互通、全域机动、安全防卫等关键保障要素,细化考评标准,灵活运用各种考评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体系。

在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运行机制建设过程中需注意以下2方面的问题:1)既要符合军委绘制的军队全局建设发展规划蓝图的大局要求,也要符合战区陆军装备保障的特点和规律,并统筹兼顾各种保障力量资源的共享共用;2)注重信息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它是沟通各层级、各要素之间的纽带,是要素能力转换为结构能力的有效保证,在规划设计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过程中一方面要预置好用户端接口,保持多方互联;另一方面要设置好各级访问权限,保证信息安全。

5 保障体系建设流程

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建设不仅要综合考虑“主战主建”职责分工,战区机关新的职能定位,以及建用适度分离、军种健全的要求,更要适应“军委-战区-部队”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有效发挥战区枢纽作用,同时还应遵循战区陆军装备保障特点以及体系建设规律。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建设流程及任务分工如表2所示。

在规划设计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建设流程及任务分工时应注意以下3方面的问题:1)在建用适度分离中“度”的把握问题,既不能破坏“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战略格局,也不能“大撒把”式毫无沟通协商地各自为战,在建设预案中应提前明确各方的职责分工,建设过程中应严抓监督落实;2)应注意纠正在现行的装备保障链条中,战区掌握指挥权、主导权,但知情权的职能相对弱化,与军委所赋予的任务使命不匹配,“主战主导”“以战领建、抓建为战”的建设思想体现不明显的问题;3)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的部分建设内容的主责单位不明确,需要由战区联合参谋部牵头,在军委联合参谋部、后勤保障部、装备发展部等职能部门的指导下,组织相关建设单位共同协商,具体研究确定对应建设内容的细化方案,补充完善整体建设方案。

表2 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建设流程及任务分工

6 结论

加快推进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建设,是战区陆军在未来联合作战中不断提高体系贡献率的重要途径,是陆军部队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平面作战型向立体突击型、由区域防卫型向全域作战型”转变的重要支撑,建设任务迫切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只有坚持立足军委赋予战区的使命任务,深入剖析战区陆军部队装备保障的现实需求,科学认识和把握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的建设规律,统筹规划好环境、功能、组元、结构、实施5个系统要素,才能有效地将战区陆军装备保障体系的各要素单元按照网状结构科学聚合、整体联动,提升战区陆军装备保障能力,满足新时代战区陆军日常维持性装备保障和战时装备保障需求[6]。

猜你喜欢

战区保障体系陆军
区域推进国家安全教育的现实路径与保障体系
新中国兵种巡礼(十四) 陆军之翼
陆军海战第一连
基于任务的航空装备保障体系概念建模研究
波兰陆军NH-90通军直升机
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能力生成探究
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信息流评价模型
以色列陆军开始组建无人机机队
苏州市体育生态化发展保障体系研究
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构筑完善老年人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