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之乡40年
2019-01-24晁生林
晁生林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这里山川纵横,土地肥沃,林地相间,物产丰富,具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古老的宗教文化和多彩的民族风情。由于当地土族人民的传统服饰类似天上的彩虹,所以这里也被誉为“彩虹之乡”。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不安现状的互助人民揭开了土族之乡历史跨越的序幕。从活跃于省会西宁等地、被城里人亲切称为“倒蛋部队”的走街叫卖者,到形成比较完整的轻工业和加工业体系,土族之乡在过去40年里发生的变化可谓沧海桑田。
我从最初拍摄“倒蛋部队”的走街叫卖者直至寻找他们从农村收购鸡蛋、土鸡到城里倒卖的足迹开始,爱上了土族农民,爱上了土乡这片神圣的土地和这里的山山水水,并连续40年拍摄这个民族的衣食住行、酸甜苦辣咸、喜怒哀乐和生产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积攒多年还不够买一辆自行车的钱,到购买上了做梦都不敢想的小汽车;从一个村庄翻山越岭到另一个村庄看一场电影,到在家里看电影看电视只是动动手指转换频道的瞬间;从农村孩子上学每星期背着干粮的求学路到现在食宿不愁,享受着高素质师资力量和现代化网络教学的过程……这一切,无不体现着中国的伟大变革和飞跃。
40年来,我没有停歇对土乡的拍摄记录,所拍胶卷以数万计。作为长期关注土族之乡、土族人民的摄影记者,这些图片,承载着说不完的改革往事,道不尽的历史跃迁……
从“倒蛋部队”到商业网络
土族之乡改革开放的启蒙之举,还是出自不甘受穷、敢闯敢干的互助农民。他们从农户家里收购鸡蛋等土特产,用自行车贩运到省会西宁等地,越过种种关卡,走街串巷叫卖,换取了发家致富的“第一桶金”,乡亲们称之为“倒蛋部队”。他们的出现活跃了市场,也丰富了市民们的餐桌。
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商业网点只在人民公社和比较大的村庄才有,地处偏僻,人口较少的村子农民购物或者交售土产,必须得人背肩扛骑马拉驴或者拉人力车翻山越岭走数里路,才能去交货、购物。农村供销合作社承担销售日常生产生活用品和尿素、二铵等农药化肥,凭票或凭购货本供应烟、酒、白糖、茶叶、食用碱、布匹、肥皂、煤油等商品,兼收鸡蛋、废铜烂铁、骨头、猪毛、猪鬃毛等。针头线脑等小物件村民都在等待着挑着扁担走村串户的“小货郎”来进行交易。当时的农村妇女生了孩子以后,凭本村生产大队的介绍信到人民公社盖公章,再到县粮站购买或者用粮食换取5斤大米和1斤小米。(青海当地不产大米、小米。青海婦女生产后有喝红枣白米粥和红枣小米粥的习惯)。
经过40年的变迁,如今,互助县村村都有了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小超市,蔬菜、粮油大篷车来回穿梭,还有网店、手机网络购遍全球。北京华联等全国有名的大超市争先恐后入住了县城威远镇。
从自行车到家庭轿车
改革开放之初,我在去互助县采访中,免不了自己骑自行车到乡镇农村。这些年的经历中,眼见着农民们的交通工具从自行车、摩托车、手扶拖拉机逐步替代了牛车、马车、驴车等交通工具。当初,一辆自行车承载着全家人的幸福,拥有一部小汽车是不敢奢望的梦想,谁家的小伙子有一辆天津产的飞鸽牌、上海产的风凰牌大链盒自行车(农村人更喜欢加重自行车),姑娘们会另眼相看。姑娘出嫁时,娘家人要的财礼中自行车一定是第一条,当时的自行车绝不亚于今天一辆中高档的小轿车。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交通工具逐步升级,直至现在,家庭拥有小轿车是很平常的事,从事经商活动的家庭买一辆大卡车或大客车都不在话下。
改革开放也让互助县的交通事业逐渐发展。40年中,县城至省会西宁开通了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就走县境区域内经过,国道、省道穿过县域,乡村道路实现了村村通,原有的村中泥泞道路全部进行道路硬化。路通百业兴、民富客运忙。从土路到油路,这是普通公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从酸菜萝卜到新鲜蔬菜不断
受种植、养殖业的影响,青海土族的饮食习惯以青稞为主,小麦次之。蔬菜较少,主要有萝卜、白菜、葱、蒜、莴笋等10余种,平日多吃酸菜,辅以肉食,爱饮奶茶,吃酥油炒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互助县种植、养殖结构进行了合理调整,引进适宜种、养品种,塑料大棚、温室大棚蔬菜品种增多,使农民和城镇居民餐桌上的新鲜蔬菜花样繁多,结束了过去那种酸菜萝卜、粉条洋芋大白菜从初冬吃到春末的历史,取而代之的除了“妈妈的味道”外,还有天南地北的海鲜、时令蔬菜及名优土特产,一年四季不断。
从土坯屋到砖混房
我在乡村采访中经常住在土族人家,他们的卧室有暖炕,连着厨房的锅灶。屋内取暖是用牛羊粪和植物桔杆做燃料,烧火做饭的炭灰放置在有老人或长辈们居住的主炕火盆里,用来暖手,温茶。但如遭遇多雨多雪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境况下,那种土夯基础墙、木头柱子顶住梁的土木结构的土坯房屋就会成为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的状况。一场连夜雨后,房屋便会摇摇欲坠,危机四伏。
现如今,政府扶持的农村危房改造、整体搬迁等工程,实现了农民有房住、住好房的梦想。个性化砖木结构的传统四合院、砖混结构的玻璃阳光采暖房等形式多样的住房建设,既满足了土族乡亲对住房的个性需求,也提升了人们住房的舒适性。
从厨房里家家户户都烧植物秸秆和干柴木头,过度到添加煤渣做饭的燃料,老灶台和大蒸笼是厨房离不开的重要物件。而现在,普通人家都用上了清洁能源电灶和燃气灶做饭,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还环保。
居住条件的改善,也带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如火如荼。新村里医疗卫生室、文化图书娱乐室、健身器材、广场舞台、亭台楼阁一应俱全。还有一批如威远镇小庄村式的集旅游、餐饮娱乐、文艺展演于一体的新农村,使农民们得到经济收益。
从自娱自乐到传承与弘扬
土族人民能歌善舞,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文学全为口头传诵,如土族人大都会演唱的叙事诗《拉仁布与吉门索》。歌曲种类繁多,有“安昭”、“花儿”等。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土族文化被发扬光大,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化艺术人才,他们的创作之路和成长过程都一一被摄进了我的镜头。
互助县东山乡大庄村土族农家女虎文林、虎文兄姊妹的“双虎妹”组合用歌喉将“花儿”从大山深处唱响了青藏高原、黄河两岸和宝岛台湾,代表青海登上了许许多多省内外的高雅舞台。从互助北山加定镇桥头村里走出的大学生马占山,自改革开放以来专心致志挖掘整理研究土族音乐和歌曲創作,著名代表作大型土族歌剧《拉仁布与吉门索》已搬上舞台,创作的电影《土族风采》音乐在土族之乡家喻户晓。他还撰写了《土族音乐史》、《土族音乐文化实录》等多部作品,努力在传承和弘扬土族音乐文化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从“二牛抬杠”到现代农业
40年中我的镜头聚焦了农业生产一步步发生的变化。
过去每到春播秋收时节,在土乡,处处可见农牧民群众赶着耕牛在农田里忙碌的身影。如今,木犁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农机轰鸣。
从“二牛抬杠”、人拉肩扛,到开始手扶拖拉机耕种,再到运用大型联合收割机收割、脱粒乃至小型无人机在农业、林业中的作业等,土乡的农业生产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从人工劳作到机械化的变革,让农牧民群众从繁重的农耕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进而开始思考如何增收。传统中只有种植小麦、青稞、豌豆、马铃薯、油菜籽的互助县土族村落里,不断进行种植、养殖结构的调整。政府根据市场需求,大力推广和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以提高农民耕地面积的单产收入。还有不断增加的政府各项扶持政策和农业补贴,保障了农民耕田种地增加收入的积极性。在很多村庄里有不少的种植专业户和合作社,他们在品种繁育、机械化种植、管理等方面做足了功夫,使土地的利用率和收益率越来越好。
从荒凉到繁华
4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互助县经济社会得到稳步发展。随着县城建成区面积逐步扩大,一个个新地标式地产建筑随之成型,一幢幢高楼大厦的不断屹立见证了城市由小变大,由荒凉变繁华的演变。
如今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县域经济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09亿增长到2017年的106.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98元增长到了27800元,增长20.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89元增长到了9810元,增长31.9倍……
这40年,值得我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