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超与高分辨MR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

2019-01-24谭国甫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3期
关键词:B超颈动脉颈部

谭国甫

(合浦县人民医院 广西 北海 536100)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疾病,发病部位主要为颈动脉、外周动脉、冠状动脉等,病变基础为脂质代谢障碍,病变由内膜开始,动脉内膜损伤、脂质长时间大量在内膜下层沉积,使血管壁纤维增生形成斑块,且随着斑块增加血管逐渐硬化、狭窄,血栓形成,引发脑血管疾病[1]。临床认为AS是引发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AS患者脑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者,因此准确诊断患者AS情况,不仅有利于临床患者治疗及预后评估,还能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发生[2]。目前对AS诊断主要采用医学影像学,其中B超、MRI为常见诊断方式,本文通过观察2016年4月—2018年1月期间35例拟诊AS斑块应用B超、高分辨MRI诊断的情况,旨在为今后诊断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6年4月—2018年1月期间医院拟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35例患者为本次观察对象,患者年龄范围42~79岁(53.4±2.7)岁,男20例,女15例,所有患者经检查均存在不同程度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其中20例合并2型糖尿病,18例合并高血压,病程3~16年(8.4±2.1)年,所有患者行B超检查后,再行高分辨MRI检查,最终确诊30例,斑块数37个。

1.2 方法

B超:采用彩色B超诊断仪,探头频率7~11MHz,患者取平卧位头后仰,充分暴露颈部,放松颈部肌肉,按由近到远的顺序,对颈部进行扫描,自颈外动脉开始,依次扫描颈内动脉、总动脉、分叉处,观察内膜变化情况,对出现斑块者,明确斑块内部回声、形质、大小及内膜厚度等情况。

高分辨MRI:以1.5特斯拉核磁共振成像仪(美国 GE公司)进行检查,扫描前嘱咐患者摘除随身金属物品,取仰卧位,线圈置于患者颈部,注意头侧先进,双侧要对称放置线圈,确保线圈中点与野中点一致。对患者颈部进行扫描,范围为总动脉分叉处上下各24mm,扫描序列:3D-TOF MRA(层厚1mm、TR 20ms、TE 2.3ms、层间距 0,FA 20°,FOV200mm×200mm,NEX1);DIR-T1WI( 矩阵 256×256,层厚 4mm、TR 1875ms、TE 42.2ms,层间距2mm,FOV 180mm×180mm,重建矩阵 512×512,NEX4);FSE-T2WI( 扫描矩阵 256×256,层厚4mm、TR 3400ms、TE 107.8ms,层间距2mm、FOV180mm×180mm,重建矩阵512×512,NEX4);Gd-DTPA增强SET1WI,肘静脉注射0.1 mmol/kg Gd -DTPA 。

1.3 图像质量评价

斑块图像质量评价采用4分法评价,4分:影像显示斑块存在严重伪影、质量差;3分:图像中伪影较多,质量中等;2分:图像中存在伪影,但极少且不影响诊断,质量良好;1分:图像中未出现伪影,质量优良。

1.4 观察指标

观察B超、高分辨MRI检查斑块成像情况,以最终确诊结果为标准,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病变及斑块检出率情况。本次所有图像均由2位经验丰富的专业影像学医生独立分析,MRI检查分型标准[3]:Ⅰ~Ⅱ型:图像显示患者颈部动脉壁无钙化情况,且壁厚与正常值接近;Ⅲ型:图像表现为动脉壁存在内膜弥漫增厚或较小偏心性无钙化斑块;Ⅳ~Ⅴ型:患者图像显示为动脉壁上存在斑块纤维组织,且组织周围伴或不伴坏死核心、钙化脂质;Ⅵ型:图像显示患者颈部动脉壁表面存在血栓、缺损、出血等复杂斑块;Ⅶ型:动脉壁上显示钙化斑块;Ⅷ型:图像存在纤维化斑块且无脂质核心,伴或不伴小钙化。B超检斑块查分型,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1.5mm以上判定为斑块,根据内部回声不同分为硬斑、软斑、溃疡斑、扁平斑,其中扁平斑、硬斑为稳定性斑,软斑、溃疡斑为不稳定性斑。

1.5 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0系统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计数、计量资料分别以n(%)、(±s)表示,采用χ2或t检验,结果以P<0.05为显著性标准。

2 结果

2.1 B超斑块检查结果

B超检查共发现28个斑块,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检查结果(例)

2.2 MRI检查结果

MRI检查共发现34个斑块,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MRI检查结果(例)

2.3 两种检查方式检测比较

MRI组病变检出率以及斑块检出率高于B超组,P<0.05,见表3。

表3 两种检查方式检测比较(例)

3 讨论

动脉斑块可分为不稳定型、稳定型,其中前者在受到血流应力作用,易脱落或发生出血情况,造成血流受阻、血栓形成,同时这类斑块表面较为粗糙易激活人体内凝血因子、血小板,致血栓形成、血管闭塞,从而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4]。临床认为斑块形态结构、内部成分是影响斑块稳定性的主要原因,若临床能在早期有效诊断斑块发生、发展情况,不仅有利于医生给予预防措施,减缓斑块发生、防治脑血管疾病。目前疾病诊断主要以影像学检查手段为主,其中B超、MRI均是常见检查方式,操作简便、对人体无创,患者临床接受度高,故本文观察两种检查方式用于AS诊断的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B超组AS检出率为80.0%,斑块检出率为75.7%,结果表明B超用于疾病诊断具有一定积极性意义,分析原因人体颈动脉位于皮肤位置浅表,不易受周围组织干扰,以B超可获得高质量图像,从而能准确判断患者斑块情况。本次MRI组病变检出率以及斑块检出率高于B超组,P<0.05,提示MRI在诊断AS上具有优势。分析原因B超在检查颈内动脉较高部位时,受血管走行位置、操作方法影响,检查范围较小,对于内动脉起始2cm以外斑块检出较低。同时B超空间分辨率较低,导致部分斑块可能存在形态、轮廓显示不佳情况,尤其对于表面钙化斑块,B超无法辨认斑块成分,而MRI能显示血管壁细微结构。表面线圈适合表浅颈动脉,其置于颈部两侧能有效采集信息,能良好区分斑块内组织成分(血栓、钙化、出血等),其用于AS检查能准确显示管腔狭窄情况。本次MRI扫描序列3D-TOF MRA对发现斑块敏感度高,DIR-T1WI扫描图像伪影最少,能有效测量斑块大小,显示管腔、血管壁情况,而Gd-DTPA增强有利于评估斑块内新生小血管、炎症反应。

综上所述,高分辨MRI用于AS检查,临床病变、斑块检出率高。

猜你喜欢

B超颈动脉颈部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中级篇)
改良颈部重要外敷方法
怀孕做阴道B超,会引起流产吗
写字的尴尬
巧用一元二次方程的“B超单”
腹部B超与阴道B超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比较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