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甲状旁腺增生的诊断分析
2019-01-24覃俏俊
覃俏俊
(河池市中医医院 广西 河池 547000)
慢性肾衰竭由于肾脏排磷减少、磷酸盐潴留,高磷酸盐血症造成血钙降低;再加上肾1α-羟化酶缺乏导致长钙吸收不足造成低血钙;透析过程中补钙不足可能进一步造成低血钙,在高血磷和低血钙的刺激下导致甲状旁腺增生[1-2]。发病后患者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脊柱、髋关节等附中关节发作性或持续性疼痛,皮肤缺血性溃疡、部分患者甚至出现精神失常、心力衰竭等。对继发甲状旁腺增生进行更为科学的诊断并以此作为治疗的指导,对于提升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治疗效果,提升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已经成为当前临床工作关注的重点。本研究为探讨超声检查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甲状旁腺增生的临床价值及其意义,特筛选100例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筛选2015年1月—2017年1月间,我院肾内科收治的100例慢性肾衰竭并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包括男51例,女49例;年龄30~70岁,平均(50.1±20.4)岁;透析时间1~6年,平均(3.5±2.3)年。经测定后血清甲状旁腺素1.71~2.63g/L,平均(2.17±0.60)g/L,血钙检测值平均(2.11±0.19)g/L。
1.2 检测方法
应用超声多普勒诊断仪,高频线阵探头频率约为7~15MHz。患者取仰卧位,颈部垫枕微抬充分暴露颈部。从甲状腺上极自上而下扫查至锁骨上窝并仔细测量记录甲状旁腺的数目及部位,计算体积并记录病变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及内部血流情况[3]。同时对患者肾脏情况及肾功能进行检查。
1.3 疗效观察
观察所有患者经高频多普勒检测后甲状腺增生数量、位置、形态、边界及内部血流情况。
2 结果
2.1 甲状旁腺增生体积、位置及大小情况
10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中甲状旁腺增大患者72例(平均体积>500mm3);其中,包括1枚腺体增大患者61例,2枚腺体增大患者11例。其余27例患者甲状旁腺大小在正常范围内,体积均未超过500mm3。血清甲状旁腺素指标71~1379pg/ml,平均(725.4±653.2)pg/ml。
2.2 声像图表现
(1)腺体增大,可见清晰边界,图像显示多见圆形及梭形表现。本组患者中,腺体直径最大者为25mm;(2)内部回声变弱,可见低回声,钙化、液化以及出血等表现不明显;(3)血液信号稀疏,本组仅有8例患者腺体内有少量血流信号,多数患者的血流信号为腺体四周环绕血流信号;(4)8例可见腺体内部血流信号患者,其动脉血流频谱和静脉血流频谱均可测得。详情见下图。
增生甲状旁腺声像图
3 讨论
继发性甲状旁腺亢进的特征在于甲状旁腺增生及甲状旁腺素过度合成与分泌,进而造成骨骼病变、增加软组织及血管钙化的风险,也是心血管事件与死亡的重要预测因子[4-5]。在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检查中,常规对患者血清内钙、磷以及甲状旁腺素水平进行检测外,还应通过高频超声进行甲状旁腺检查,以实现对甲状旁腺的大小、形态和具体结构的准确了解。相比于实验室检查,将超声检查应用在甲状腺探查中,可及早对甲状旁腺功能变化进行诊断,有助于判断和预测疾病发展趋势和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部分患者的病程相对长,经肾移植或透析治疗后,会出现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状加重的情况,致使甲状旁腺进展至功能性自主增生及肿瘤[5]。经超声检查,可见甲状旁腺瘤或可见腺瘤与增共存于同一腺体中,尽管甲状旁腺增生为慢性肾衰竭的继发病症,但也会同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增生亢进一样,形成泌尿系统结石[6-7]。尽管血清钙及血清甲状旁腺素可作为诊断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有效手段,但相比之下,影像学检查能更为客观真实地反应甲状旁腺增生的大小、形态及结构等病理形态学方面的变化。现阶段,CT及MRI检测可能不会发现轻度甲状旁腺增生,且MRI在小腺瘤的检查中,敏感性较低,比较容易发生误诊为淋巴结肿大或其他甲状腺疾病[8];同时,MRI检测在较小病灶检查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且费用昂贵,限制了临床应用。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种诊断设备的推广应用,高频超声检查对甲状旁腺微小病变的分辨率显著提高,敏感性可超过91.0%。但因为没有甲状腺可作为声窗,且位置并不固定,异位甲状旁腺增生的超声检查难度更大[9-10]。本次研究中应用的高频多普勒超声兼具形态结构学与血流动力学的检测功能并能获得较为准确的影像学分析结果,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经过临床检查、生化检测及其他诊断方式对继发性甲状旁腺增生进行检测后发现,仍有约24%左右的超声检测未能发现增大腺体,这可能是由于甲状腺疾病本身及异位甲状腺对影像诊断造成一定影响,因此仍需结合甲状旁腺素水平及其他诊断结果对疾病进行综合考虑,必要时可进行穿刺做细胞学检查进行确诊。
综上所述,多普勒超声可对慢性肾衰竭继发性甲状旁腺增生的大小、形态、结构及血流供应等进行客观反映,为临床尽早发现病变并进一步推测病情发展趋势,制定临床治疗方案预防疾病进一步加重提供科学、准确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