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中的诊断作用
2019-01-24何旭兵
何旭兵
(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人民医院 四川 凉山 615000)
肝外胆管结石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分别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其中多数肝外胆管结石都为原发性,其是指原发于胆管系统内的结石;而继发性肝外胆管结石是指胆囊内结石排至胆管内,大部分都为胆固醇结石;此病的典型临床症状为寒战高热、腹痛以及黄疸,临床多借助影像学技术对其进行检查诊断,为了提高疾病检出阳性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1]。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旨在分析对比在肝外胆管结石中采用腹部CT和核磁胰胆管成像的临床诊断价值,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肝外胆管结石治疗的病患3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次给予病患腹部CT和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其中病患男17例,女13例,年龄25~66岁,平均年龄(45.5±20.5)岁;排除单纯性肝内胆管结石病患;排除妊娠期病患;排除患有严重肝脏、心脏以及肾脏疾病的病患。所有病患均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确诊为肝外胆管结石。
1.2 方法
(1)腹部CT检查:在检查前指导病患禁食6小时,在上机前给予病患600~800ml的温水口服,采用16排螺旋CT扫描仪,设定层厚5mm,螺距5mm,重建1mm,对病患进行常规增强扫描;
(2)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检查前指导病患禁食3~4小时,采用1.5T超导核磁共振扫描仪对病患进行扫描检查,设置序列为:横断面呼吸触发T2W—SPAIR—RT、MRCP—HR—3D、冠状位B—TFE以及屏气水脂同反向T1W;
1.3 观察指标
将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方法的检出阳性率。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中的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在30例病患中,18例病患采用了腹部CT检查,诊断为结石的病患10例,检出阳性率为55.6%;30例病患均采用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诊断为结石的病患26例,检出阳性率为86.7%,核磁胰胆管成像的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腹部CT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分析见表。
表 腹部CT和核磁胰胆管成像的肝外胆管结石检出阳性率对比
3 讨论
导致胆结石形成的首要因素即为感染,而出现的感染的常见原因是复发性胆管炎以及胆道寄生虫感染,绝大部分胆管结石病患在体位改变、进食油腻食物之后都会出现胆绞痛,这是由于结石在胆管内向下移动,从而对胆管造成刺激产生痉挛,并对胆汁流造成阻塞而导致的,若是没有及早进行确诊,使得病患延误治疗时机,会加重病患的病情,导致胰腺炎、化脓性胆管炎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出现,从而威胁病患的生命安全,因此及早准确的诊断是尤为重要的。
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目前是临床上公认的胰胆管疾病的诊断“金标准”,但是此检查手段属于侵入性操作,对病患的身体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临床上也逐渐开始采用有效且不具备侵入性的检查手段。肝外胆管结石在腹部CT的影像学特征表现为,胆总管内有高密度影,而部分表现为四周高密度而中间低密度,在本次研究中,腹部CT的疾病检查出阳性率较低,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扫描层厚有着一定的关联,若是扫描层较厚,则对于较小的结石容易出现辨识不清的现象,从而出现漏诊的情况[2];
核磁胰胆管成像属于一种无创性的成像检查手段,不需要射线和造影剂就能对胆道系统进行清晰的显示,并且还能够通过冠状面进行多角度的图像重建,继而构建起较为清晰的胰胆管树图像,从而将病灶的全貌进行多方位的显示,提高疾病的检查率,并保证诊断的可靠性[3],在本次研究中,核磁胰胆管成像的肝外胆管结石检出阳性率为86.7%,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核磁胰胆管成像可以借助多断面和序列进行全面综合的检测,从而减少漏诊和误诊;其次核磁胰胆管成像可将组织形态进行重建,受病患肠气或者者是肥胖的影响较低,因此其比腹部CT的检查阳性率高。
综上所述,在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中采用核磁胰胆管成像的检查率显著高于腹部CT,其有着更高的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大力的推广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