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薄层扫描在颅底伪影消除中的应用效果
2019-01-24阎春森
阎春森
(山东省济南市济钢医院 山东 济南 250132)
颅底的解剖结构相对更加复杂,加上骨骼的形态极其不规则,以枕骨内粗隆以及前颅窝鸡冠对CT扫描的影响最大,体内的X线由于硬化密度的不均匀,即便进行计算和重建程序进行伪影纠正,但仍旧会造成较大的影响[1]。这种伪影以放射状或是条状的高密度或是低密度为主要呈现,CT扫描因此受到局限[2]。我院选择CT薄层扫描并施以听眉线扫描,分析颅底伪影情况,具体内容如下。
附表 两组临床指标占比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行CT薄层扫描的患者70例资料为观察组,于2018年1月—2018年8月收治,与此同时对其展开常规CT扫描,资料为对照组。对比两次资料的颅底伪影情况。其中,患者的年龄均值为(30.73±9.14)岁,患者的性别比例(男:女)为48∶22。患者中脑外伤32例,脑梗塞18例,脑肿瘤有12例,高血压脑内出血6例和脑萎缩2例。
1.2 方法
以GE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对患者展开检查,扫描参数:时间3s、电压120kv、电流130mA,矩阵512×512。所有患者均取仰卧位,从听眉线上开始扫描,扫描至颅顶后,进行常规的扫描,选择层厚10mm、层距10mm,随后进行观察组的扫描,层厚层距5mm,听眉线上和上方均以5mm分别扫一次后,选择层厚为2mm进行第三次扫描。患者颅脑的CT窗宽为80Hu,窗位是40Hu。
1.3 观察指标[2]
对枕内隆突伪影占比、中颅窝伪影已经消除或部分消除占比、小脑半球灰白质占比、四脑室占比、消除或是部分亨氏暗区占比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方法为:SPSS17.00;用百分数表示(%)进行数据的记录,组间检验用χ2表示,如果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枕内隆突伪影占比、中颅窝伪影已经消除或部分消除占比、小脑半球灰白质占比、四脑室占比、消除或是部分亨氏暗区占比分别进行统计,观察组的所有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附表。
3 讨论
CT扫描中的颅底伪影抑制困扰着影像科室的医生们,这个地域清楚显示后颅窝的影响有非常明显的影响。CT图像中,一般在脑桥或小脑之间有重叠的条状、放射状影响,这对CT诊断后颅窝有非常大的限制。对颅底出现伪影的原因进行研究,发现主要是因为高密度结构使得体内的X线硬化程度和密度不均匀,即便对其进行计算的纠正或是重建程序的纠正,仍旧不能对这个问题有较好的解决,依旧表现出放射状或是条状的高密度或是低密度的伪影。CT薄层扫描与常规CT扫描最大的不同就是薄层CT能够将组织间的微小X线吸收差呈现与图像之上,这就使得密度的分辨率有明显的提高,最小体积病灶或是结构也能更加清晰的显示出来,所以CT薄层扫描主要以提高空间分辨率,CT图像颗粒加粗来消除颅底伪影。对出现的伪影进行分析,中颅窝表现出低密度伪影,可能和周围骨结构有关,这些具有高吸收值的骨结构能够使之呈现出伪影;而亨氏暗区则很可能是以岩骨影响为主的多种因素造成[3-4]。
人体的横断面扫描基线分别为听眶线、听眦线以及听眉线。听眶线位于外耳孔的上缘以及眶下缘连接部分,以这条线进行扫描,断面可通过受检者的眼窝、中颅凹和后颅凹上部,扫描空白处就是前颅凹,所以不能讲第四脑室和枕大孔附近的情况展示出来。听眦线位于外耳孔和眼外眦的连接部分,幕下行扫描时选择此部位较好。听眉线是从眉上缘的中点连接外耳孔的部分,选择这个部位作为基线进行扫描,能够:第一,标志非常醒目,定位更准;第二,能够从三个颅凹的最低处,扫描后可获得较为理想的范围;第三,组织结构显示得更加清楚,幕下对第四脑室的显示非常好,暮上则是对基底节的显示非常好。
综上,选择CT薄层扫描,能够提高空间分辨率,将CT图像颗粒加粗,这主要是薄层CT相对常规CT能够将其微小的X线吸收差呈现出来,这对获得清晰、伪影少的图像有较好的帮助,颅底伪影消除效果显著,临床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