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和CT在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后癌肿残留中的应用效果对比观察及价值研究
2019-01-24王立业
王立业
(诸城市百尺河卫生院 山东 诸城 262212)
发现肝癌是临床中十分常见的一类恶性肿瘤,疾病好发于40~50岁的中年人群体。现阶段临床中对于原发性肝癌的病因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通常采取肝动脉化学药物灌注联合栓塞治疗(TACE),这也是此类患者非手术治疗方案当中的优选方式,现阶段在临床中得以广泛应用并且取得满意效果。而手术后多采取CT检查方式进行治疗后肿瘤随访检查,然而CT检查方式对于患者治疗后癌肿残留和病灶稳定性的检查仍存在一定局限性[1]。近年来,随着临床中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和优化,使得MRI检查方式在临床中得以广泛应用。本次研究将分析CT或MRI在原发性肝癌患者经TACE治疗后癌肿残留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5年8月—2018年8月行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疾病患者70例作为此次的研究样本,患者均属于首次进行TACE治疗。男性52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39~76岁,平均(48.2±0.4)岁。患者均于接受TACE方案治疗之后3~6个月内接受CT和MRI检查。
1.2 方法
CT检查: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仪,患者在检查过程中需保持浅慢呼吸,并保持平卧位,实施全肝扫描检查,之后采取动态增强扫描。参数设置:层厚为10mm、层间距为10mm、扫描周期为1s,以优维显作为造影剂,剂量80~120ml。获取扫查数据后上传至工作站,自动计算出肝动脉分数、血流量和血容量等相关参数,并对患者癌肿残留及病灶稳定情况的实施评估。MRI检查:应用MRI检查仪,患者保持平卧位,采取横断面的T1WI和T2WT扫查。参数设置:层厚为8mm,层间距为3mm,而矩阵为256×128。以马根维显作为造影剂,计量为16~20ml。
1.3 评价指标
CT检查阳性标准:患者动脉期的病灶具有显著强化特征,并且其门脉期具有低密度影;MRI检查阳性标准:通过增强扫描时早期具有病灶强化特征。患者均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CT、MRI的诊断准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CT和MRI的癌肿残留检出情况比照
本组70患者首先经由CT检查提示共计存在77个病灶。DSA共计检出癌肿残留病灶48个,CT共计检出癌肿残留病灶38个,而MRI共计检出癌肿残留病灶34个,具体结果见附表。
附表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n(%)]
2.2 CT和MRI 特异性、敏感度以及准确性比照
CT检查方式的特异性、敏感度、准确性分别为27.59%(8/29)、79.17%(38/48)、59.74%(46/77);而MRI检查方式的特异性、敏感度、准确性分别为86.21%(25/29)、70.83%(34/48)、76.62%(59/77),CT检查方式的敏感度较MRI显著更高(P<0.05),而CT检查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则较MRI检查方式显著更低,组间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
3 讨论
针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采取TACE治疗方案可显著延长其生存期,同时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2]。通常情况下患者初次接受TACE方案治疗无法实现肿瘤细胞的全部杀灭,因此需要通过临床检查方式明确其癌肿残留情况,并为下次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现阶段临床中通常将DSA作为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后疗效评估的金标准[3],本次研究中分别将CT与MRI检查结果同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以评估两种诊断方式的临床价值。本次研究结果提示CT检查方式的特异性较MRI更高,然而在准确性和敏感度方面则低于MRI。总体来看MRI检查方式的应用价值高于CT检查,然而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有效性,如若条件允许情况下可联合应用CT和MRI两种检查方式,以进一步提升原发性肝癌患者癌肿残留的诊断价值,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指导。
综上所述,MRI在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后癌肿残存中的检测准确性和特异性均较CT显著更高,但敏感度低于CT检查,因此此类患者可结合两种检查方式实施综合检测,进一步提升患者癌肿残留的诊断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