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的CT与MRI价值比较
2019-01-24裴响,陈伟
裴 响,陈 伟
(北京市顺义区医院放射科 北京 101300)
股骨头坏死是临床较常见的髋关节疾病,又称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ANFH[1]。ANFH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预后尤为重要,而晚期患者行股骨头置换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其创伤大、预后效果差。随着MRI检查的不断普及,ANFH的早期检出率不断提高,而X线检查在早期诊断中价值有限,应用减少。目前在ANFH的早期诊断中CT和MRI成像效果好,最常应用于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2]。本文收集我院2013年10月—2018年4月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80例,对其CT、MRI表现进行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10月—2018年4月临床诊断的80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其中男性55例,女性25例,年龄17~79岁。临床症状及体征:髋部胀痛、反射痛,关节活动受限,轻度肌萎缩;体检出现托马斯征阳性,“4”字试验阳性,有28例患者出现跛行,累及双侧髋关节者30例。所有患者均行CT、MRI检查。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都进行两侧髋关节的CT和MRI检查
(1)CT检查方法:采用西门子Flash双源CT,患者仰卧位,扫描范围:髋臼上端至股骨头下端。扫描参数设置为120kv,220~300mAs,扫描间隔及层厚为5mm,并重建冠状位及矢状位。(2)MRI检查方法:采用西门子Skyra 3.0核磁共振,扫描范围同上,扫描序列包括T1WI冠状位、T2WI轴位、T2WI压脂轴位及PD冠状位压脂。
1.3 股骨头坏死分期标准
股骨头坏死的分期,目前尚未完全统一,本文选取Fiat and Arlet根据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病理演变分期修订标准。0期患者CT检查均为阴性,MRI典型表现为T2WI负重区出现外围低信号环绕内圈高信号(充血水肿)。此期被称为股骨头缺血坏死临床前期。I期患者CT无明显阳性发现,MRI可见双线征形成,典型的MRI表现为股骨头前上部负重区T1WI显示线状低信号。Ⅱ期患者CT表现股骨头负重区内高密度的硬化区,内可见小囊样改变。MRI显示T1WI,股骨头负重区硬化缘周围可见较低、不均匀信号的新月形坏死区,T2WI呈新月形高信号。Ⅲ期患者股骨头开始变形,软骨下皮质出现骨折,进一步发展为轻微塌陷。IV期患者关节软骨彻底破坏,髋关节间隙狭窄,合并关节退行性改变。股骨头因骨坏死、囊变、骨折而显著塌陷、变形。
1.4 观察指标
对CT、MRI的检查效果进行分析,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在不同时期股骨头坏死中的检出率,并分析早期股骨头坏死典型征象的检出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收集的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CT、MRI对不同时期病例的检出率分析,如表。
表 CT、MRI对不同时期病例的检出率比较
3 讨论
3.1 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股骨头坏死早期因软骨下骨局部供血不足,引发骨细胞和骨髓细胞的坏死,一般检查方法检出困难,病情进一步发展,骨小梁力学性能下降而引发疲劳骨折,最终导致股骨头塌陷、结构改变、关节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早期诊断及采取措施治疗,可以减缓股骨头坏死的发展进程,有利于患者的远期预后。
3.2 CT及MRI诊断对照分析
CT检查对诊断ANFH的主要优势在于可进行多层面的连续扫描,后期可行多角度重建处理,从而进行多角度、多层次观察;中晚期患者股骨头内骨小梁星芒状增粗是比较有特征性的表现,能准确的显示股骨头增生或破坏情况;CT检查密度分辨率高,对于判断股骨头内有无死骨形成有优势,并可观察关节脱位及关节周围情况。MRI扫描对早期发现、诊断股骨头坏死灵敏度、特异性高,本组MRI检查检出率达到92.6%。源于MRI的成像原理不同,其主要优势有[3-4]:MRI检查无辐射,对人体危害小;对组织中微小的水分差敏感;能对股骨头塌陷的危险性进行预测;对关节积液的显示非常敏感。
本文对于早期ANFH的 CT/MRI表现做了对比分析,旨在提高临床与放射科医师对ANFH病变的认识,选择适宜的检查方法,减少漏诊。
在ANFH早期阶段,临床表现不典型,股骨头骨质改变不明显,DR和CT检查对于轻微病变不易发现,因此建议早期即行MRI检查,使患者得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