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弥渡县金宝山铂钯矿床控矿因素分析

2019-01-24杨盛才马沁春张加旺

世界有色金属 2018年21期
关键词:基性岩铁质宝山

杨盛才,马沁春,张加旺

(云南黄金矿业集团,云南 昆明 650224)

云南弥渡县金宝山铂钯矿床位于扬子准地台,川滇台背斜之楚雄凹陷内,属哀牢断块东部,区内构造组合样式复杂,基性—超基性岩浆岩分布广泛,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1]。区内除金宝山大型铂钯矿和大型石膏矿外,尚有铜、铅、锌、铁、煤等矿(化)点,展布于香果林—大马街一线的铁矿、铜矿、铅锌矿、镍钴矿等金属矿产,显示出巨大的找矿潜力。

1 矿区地质特征

1.1 矿区地层

金宝山铂钯矿床区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泥盆系金宝山组(Dj),为一套由碎屑岩—碳酸盐岩组成的浅海相沉积,岩性单一,层位稳定;二叠系下统(P1)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沉积,由深灰、灰、黄灰、紫红色薄层状粉晶灰岩,泥质灰岩夹少量泥灰岩及钙质板岩组成,与下伏金宝山组(Dj)呈不整合、假整合或微角度不整合接触;三叠系上统云南驿组(T3y),为一套碎屑岩—蒸发岩、碳酸盐岩—钙质泥岩组成的海相沉积,具粗—细—粗的韵律性,该层是区内主要的含石膏层,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关系;三叠系上统罗家大山组(T31),由石英砂岩、粉砂质板岩、绢云母板岩、粉砂质绢云母板岩组成,顶部夹一层煤线;新近系上新统三营组(N2s),由泥灰岩夹砾岩、砂砾岩、长石砂岩、石英砂岩组成,为一套内陆山前断陷盆地湖相沉积,与下伏罗家大山组为不整合接触;第四系(Q),以冲积层和洪积层为主。

1.2 矿区构造

金宝山矿区构造组合较复杂,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次之。其中褶皱主要为金宝山背斜,长5km,宽2.5km,呈318°方向分布,核部为Dj,西翼由Dj和P1组成,东翼多为Dj。背斜轴部开阔,产状平缓,两翼相对较陡,东翼向北东倾斜,倾角31°~44°,西翼向南西倾斜,倾角15°~20°。轴部断裂发育,东侧遭F2、F3正断层破坏,西侧遭F4、F5,F7正断层破坏,致使背斜形态很不完整。金宝山背斜是控制金宝山含铂钯超基性岩体的主要构造[2]。

矿区断裂以北西向为主,次为北东向,且多为正断层,逆断层很不发育,可分为三期,即早期断裂、中期断裂和晚期断裂。其中,早期断裂是切割T3y地层之前的古断裂,以北西向较发育,集中出现于背斜轴部,如F2、F3、F4、F5、F7、F23、F36等,次为北东向,较大的有F20,其中以F2、F3、F7、F20、F36五条断层对铂钯矿体破坏性较大;中期断裂,是切割新近纪以前中生代和古生代地层的断裂,形成时期以燕山期为主,包括印支晚期和喜山早期的产物,以北西向最发育,次为北东向,除少数外,一般规模均很小,从断裂性质看,为正断层,逆断层很不发育;晚期断裂,形成于新近纪的喜山期断裂均为一些小断层,多出现在新近系三营组与上三叠统罗家大山组的接触处,以北西向发育,次为北东向和南北向,且北西向多为正断层,南北向为逆断层。

1.3 矿区岩浆岩

矿区岩浆岩以基性岩为主,次为超基性岩,酸性岩脉含量极少。其中,基性岩在矿区内分布极为广泛,大者有21个岩体(相对长度大于100m者),主要侵位于金宝山组及下二叠统中,岩体形态比较简单,绝大多数为顺层侵入的似层状、岩床状产出,少数为透镜状,岩体产状严格受金宝山背斜控制,岩性主要有辉长岩、辉绿辉长岩、角闪辉长岩、含云石英辉长岩、辉绿岩、辉长辉绿岩、辉石闪长岩等组成;超基性岩以橄榄岩、单辉橄榄岩、角闪橄辉岩为主;酸性岩脉有花斑岩、石英钠长斑岩、石英斑岩、云煌岩及石英脉等。超基性、基性岩浆岩是矿区内铂钯矿的主要赋矿岩石,其含矿性特征见表1。

表1 各类岩石含矿性统计表

2 矿体地质特征

金宝山铂钯矿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贫铜镍大型铂钯矿床,矿体产于含云闪长铁质超基性岩中,呈似层状产出。矿化不严格受岩相控制,与铜、镍等金属硫化物关系密切。铂族元素呈矿物相产出,品位较贫,粒度细小,伴生有益元素为锇、铱、钌、铑、金、银、铬、铁、硫等。

2.1 矿化特征与矿体产出部位

金宝山铂钯矿体产于超基性岩体内,主要赋存于橄榄岩,其它超基性岩类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矿化,个别地段近岩体的围岩也见有矿化,说明矿化作用与岩相无明显的选择性。总体上,矿化富集丰度仍与岩相的基性程度有关,当岩相组成岩性变化时,矿体有跨越不同岩石组合或岩相的现象。金宝山超基性岩以铂、钯丰度值高为其特点,全矿区岩体总平均Pt+Pd=0.5g/t,基性程度愈高及蚀变愈强烈者则铂、钯丰度值愈高。辉橄岩Pt+Pd=0.72g/t,辉石岩仅为0.26g/t,可见铂族元素在岩浆分异的过程中曾有集中的趋势。矿体顶、底板围岩多数为超基性岩,矿体在近岩体顶、底边界处时也可见其它岩类的围岩。矿体中的夹石,多数为与含矿母岩岩性相同的超基性岩类,少数为角岩、蚀变基性岩、灰岩、板岩等,但延伸不远,一般尖灭较快。在角岩化夹石的附近矿化有变富的趋势。

2.2 矿层划分及对比

根据含矿岩石特征、矿体形态、产状、组分分布特征等特点分为三个矿群。其中主要为K1矿群和K3矿群,K2矿群仅K210矿体规模稍大,没有主要矿体。

第一层矿群(K1)位于岩体下部及底部,规模较大,与围岩界线渐变过渡,顶板多为橄榄岩类,其他岩类很少,底板主要为超基性岩、蚀变基性岩、砂、板岩及灰岩、构造角砾岩,由34个矿体组成,以K12规模最大为主矿体,K11为次要矿体,小矿体K116;含矿岩石具自形—半自形结构,填隙状构造,含矿岩石节理发育,蚀变较强,厚度较稳定,一般为20m~40m,最厚可达60m,向北西有变薄的趋势,总体中部矿化较强,底部为金宝山组三段地层,矿群中间夹有金宝山组三段地层,是矿区主要矿群之一,矿体特征规模大、厚度较稳定,但品位较低,组分分布均匀。

第二层矿群(K2)位于含矿岩体中心部位,岩石具聚斑结构,矿物粒度较细,蚀变较弱,厚度不稳定,一般为10m~20m,最厚可达40m,局部地段一矿群和三矿群近于直接接触。本矿群含矿性差,仅K210一个次要矿体,没有主矿体,不具工业意义的小矿体有十多个,矿体品位较低,变化较大,厚度不稳定,矿体规模小。

第三层矿群(K3)分布于岩体顶部,具致密块状构造,顶板为金宝山组三段灰岩、白云岩等,与K2矿群间有5m~10m超基性岩,部分地段仅1m~2m。本矿群有主矿体K31、次要矿体K32、K33、K37、K38、K310,小矿体K326,是矿区主矿赋矿层位之一。

2.3 矿体富集规律分析

岩体内残余岩浆的结晶分异、熔离,以及挥发分对铂族元素的携带等,在铂、钯元素的富集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其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底部矿体,成矿以残余岩浆的结晶分异及熔离作用为主,矿体常富集于岩体较低部位的槽状地带;②顶部矿体及上部矿体常见于挥发分易于集中的岩体两侧上翘部位,尤其是期后热液活动强烈,具有多次叠加蚀变地段矿化较好;③金属硫化物种类复杂,含量较多,尤其是铜镍硫化物发育地段,铂、钯富集;④岩体宽大又较厚的地段,产状比较平缓,利于铂族元素集中,矿化丰度较高;⑤岩石中原生节理、裂隙发育地段,见有大量金属硫化物细脉充填时,矿化一般较好。

3 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3.1 控矿因素分析

金宝山铂钯矿床的成岩、成矿控制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

3.1.1 构造控制条件

矿区位于扬子准地台滇中台坳的西部边缘,距红河大断裂3km,金宝山背斜轴部的虚脱空间,为含铂钯的铁质超基性岩的侵入提供了母岩的构造部位[3]。所以位置也是铜—镍硫化物型铂钯矿床的重要构造条件,既有地幔物质(超基性岩浆)活动的通道,又有成岩成矿的稳定环境。

3.1.2 层控条件

含铂钯的超基性岩体顺层侵入泥盆系金宝山组第三段。岩体呈岩鞍产出,矿体呈似层状产于岩体中,产状随岩体而变化。这是明显的层控特征。

3.1.3 岩性控制条件

铂钯矿床产于含云含长含闪的橄榄岩中为主,为铁质超基性岩。岩石以铂钯丰度值高,含有一定量的金属硫化物为特点。这是形成铂钯矿床的岩性条件。

3.2 找矿标志

本文在总结金宝山铂钯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矿区资料,归纳了矿区铂钯矿的找矿标志,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在地台边缘的背斜构造中寻找铁质高,镁低,钾、钠含量适宜的铁质超基性岩。这类超基性岩在矿物组分上常含有一定量黑云母、长石、角闪石。

(2)磁力异常是探索深部隐伏岩、矿体的重要标志。

(3)具铂钯矿化的铁质超基性岩,常含有一定的金属硫化物,金属硫化物的富集部位也就是铂钯矿化部位,金属硫化物是在铁质超基性岩中寻找铂钯矿体的间接标志。

(4)化探异常,在以超基性岩为背景的铜镍化探组合异常,是找铂钯矿的重要指示性标志。

猜你喜欢

基性岩铁质宝山
武夷山的岩茶上好品质竟与石材中的铁质有关
黑太阳
程宝山书法作品选
江西省大余县白井钨矿基性岩脉与钨成矿关系探讨
出土铁质文物的现场保护探究
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概念展示馆
青海省清水泉地区超基性岩岩体基本特征及其找矿指示意义
甜甜的柿子
吉林省通化县四棚甸子地区铜镍成矿条件浅析
马宝山小小说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