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乡村旅游模式研究

2019-01-24

智能城市 2019年16期
关键词:居民点城市群村落

胡 燕

(湘潭市建筑设计院,湖南 湘潭 411100)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乡村旅游因其独特的生态资源和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但由于存在诸多认识理念和保护实践的误区,乡村旅游开发暴露出许多问题。开发商把经济效率作为主要追求目标,而忽视乡村环境的保护,使不少乡村被无情拆旧建新,不仅让乡村建筑受到损伤,导致其原真性降低,而且对乡村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造成了破坏。

生态绿心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基础,是城乡空间的生态保障,承担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长株潭绿心地区丰富的生态资源现已通过《长株潭绿心保护条例》立法保护,绿心地区的土地开发建设被严格要求,保护力度加大。但目前乡村旅游属于粗放经营模式,大部分地区还未开发,旅游发展基础差、起点低、支撑能力较弱,以牺牲生态、破坏环境为代价的旅游开发不可持续,严重影响了绿心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区域内村级集体经济的长远发展。在此背景下,以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为例,研究如何将绿心地区的生态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统筹协调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绿心保护的关系,促进生态绿心乡村地区全面可持续健康发展。

1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乡村发展概况

1.1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基本情况

长株潭生态绿心,是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之肺,地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结合部,规划面积约为522.87 km2,被誉为“大自然馈赠给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厚礼”。生态绿心大部分地区为乡村和农林用地,城镇建设用地仅占3%,区域内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平原、水面交错,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本底。在《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 (2010~2030) 》中,用地划分为禁开区、限开区和控建区三类,分别进行管控,用来对生态绿心地区进行保护。

1.2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乡村旅游情况

1.2.1 自然资源优势

生态绿心地区包含了昭山风景名胜区、石燕湖森林公园、昭山东风水库等山林、水库、湿地自然资源。

1.2.2 人文资源优势

生态绿心地区历史悠久,历史人文景观众多,主要分布着昭山古蹬道、昭阳寺、刘琦故居等,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1.2.3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长沙以“两山两水”为重点,已建设了石燕湖森林公园。株洲正在开展五一水库、仙人造水库等旅游项目。湘潭正在建设以昭山、凤形山、仰天湖为依托的昭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已有国家4A级景区2处,分别为昭山风景名胜区和盘龙现代农业示范园,同时开展建设东风水库、法华山森林公园、金霞山公园等项目。

1.3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3.1 生态绿心地区乡村旅游受到严格限制,影响村民积极性

由于对生态绿心地区的高度重视和保护,乡村土地开发建设被严格限制甚至禁止,使得绿心范围内的乡村旅游受到限制,而与其一界相隔的其他村旅游发展良好,经济生活差距拉大,影响村民积极性。

1.3.2 生态绿心地区乡村旅游结构单一、配套不齐全,没有形成旅游品牌

生态绿心乡村地区的旅游发展以自然景观、历史建筑为主要吸引点,产品少,没有衍生其他相关产品,区内缺乏旅游配套设施。

1.3.3 长沙、株洲、湘潭生态绿心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协调,导致建设管理无序与失控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绿心地区行政区划复杂,隶属三个相对独立的行政区,三市绿心各成系统。区域对接长沙的昭山路、昭云大道、湘江风光带等几条道路因长沙没有列入规划,对接株洲的昭云路由于临近地区没有列入规划,无法实现跨区域互联互通。绿心地区建设缺乏沟通协调,导致建设管理的无序与失控。

2 基于长株潭生态绿心乡村旅游模式的思路与策略

2.1 规划思路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85%以上的区域都属于乡村生态区,大部分位于限开区和禁开区,根据2011版《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规 (2010~2030) 》和2013年通过的《长株潭绿心保护条例》可知,在生态绿心地区禁开区内,除生态建设、景观保护建设、必要的公共设施和当地农村居民住宅建设外,不得进行其他项目建设。在限开区内,除禁开区规定可以进行的建设以及土地整理、村镇建设和适当的旅游休闲设施建设外,不得进行其他建设。

生态绿心地区乡村旅游在不改变绿心生态、土地性质和土地用途的前提下,挖掘其丰富的内涵。以昭山森林公园、石燕湖森林公园等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宗棠墓、昭山古蹬道等历史文化为依托,将生态人文与乡土休闲体验融为一体,从宏观上对长株潭三市生态绿心乡村地区进行分类,进行村落的更新与调整。从中观上对乡村环境进行整治和风貌保护,从微观上策划乡村旅游参与式体验型旅游产品,规划精品旅游线路,将生态绿心地区的乡村建设成以山水观光、文化体验和村落风貌展示为主的特色乡村,形成完整有序的田、园、山、水、湖、村交相辉映的村落景观。

2.2 规划策略

2.2.1 对乡村进行分类,并引导村落更新与格局调整

根据绿心地区管控要求,将绿心地区乡村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城镇化型居民点,主要为暮云镇、跳马乡、洞井镇等城镇周边的居民点,就近城镇化进入周边城镇。第二类为搬迁型居民点,主要为禁开区内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居民点,除保留少数生态服务功能外,大部分居民点原则上应完全搬离。第三类为聚集型居民点,主要为限开区内规模较大、经济发展良好、制约因素少的居民点,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发展区。通过划分乡村保护区、组织乡村发展结构、提出乡村更新与调整措施,打造一个环境良好、旅游配套齐全的绿色乡村。

2.2.2 加强聚集型居民点乡村环境的整治和风貌保护控制

绿心地区聚居型居民点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主要包括冬斯港村、关刀村、双溪村、百合村、长石村等。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是多样、质朴、拥有个性的建筑风格和民居形式,所以对村落特色建筑风貌和村落格局的保护与控制是规划中需要重视的问题。村落建筑的修缮和保护工作需要加强,挖掘村落建筑文化符号,同时将其融入新建筑的设计和现有不协调建筑的整治当中,延续村落传统的建筑风貌和山水格局。然后结合旅游开发的需要,在不破坏村落传统格局的基础上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根据消防与游览需要改造村落路网结构,完善给排水、供电及旅游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设置牲畜集中点,改造与古村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等,营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村落景观。

2.2.3 挖掘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和开发参与体验型文化旅游产品

深挖村落特有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构建参与式的体验方式,使游客体验特有的乡村文化,提高知名度;在观光型产品上,开发乡村民俗体验、康体养生和野外拓展等项目,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项目,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提高村落效益;通过精品型旅游产品的建设,与岳麓山、金霞山、石燕湖等景区实现联合发展,一起打造长株潭区域精品旅游圈; 在严格保护法金霞山、华山等森林公园和石燕湖、仙人造等水库的基础上,以“生态、农业、休闲、康体、养生”为主题,推进乡村旅游与农业、生态、文化等产业融合,促进村落的保护与更新。

3 结语

乡村旅游是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的旅游热点之一,同时也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形式。长株潭生态绿心是三市城际生态公共绿地,可以起到改善人居健康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美化景观、调节气候等重要作用。可以阻止城市空间无序蔓延,提高城市群承载力,通过乡村旅游与生态绿心结合,加强保护与更新,实现绿心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乡村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在政府的号召下、政策的有利扶持下及发展的正确驱动下,使其保护更新与旅游开发迎来了新的机遇。 在此背景下,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依托其优美的生态优势,挖掘不一样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其自然资源、风水格局形成绿心地区的建设构架,同时运用保护、修复、改建和重建等手段对绿心地区乡村进行分区风貌控制及村落整治,保证村落自然格局、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延续性,从而打造一个历史保护完善、生态系统完整、旅游功能齐备的生态休闲旅游村落。

猜你喜欢

居民点城市群村落
基于GIS的金海湖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遥感技术的轩岗矿区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为世界级城市群铺路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三江源玉树藏族自治州寺院和居民点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