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5岁听障和健听儿童普通话双字调上声变调的比较研究△

2019-01-24张磊韩秀华肖永涛汪梅梅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阳平声调音节

张磊 韩秀华 肖永涛 汪梅梅

听障儿童普遍存在声调发音异常,直接影响其言语清晰度。目前,对听障碍儿童的声调研究绝大部分集中在声调识别方面[1~3],针对听障儿童声调发音的研究较少,且更关注单字调的发音研究[4,5]。单字调和双字连续变调是普通话句子中声调变化的基础,双字连续变调是指两个音节连读的时候,因为协同发音的影响,音节的调值和调类发生了变化,如上声变调和去声变调等[6]。对听障儿童双字调发音的研究,李洪彦等[7]依靠听感知判断,对听障儿童普通话双字调20种组合的获得、偏误类型和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助听器佩戴组儿童声调获得显著优于人工耳蜗植入组儿童,涉及阴平和去声的双字调发音较容易,涉及上声和阳平的双字调发音较难。张芳等[8,9]比较了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双字调发音的差异,通过回归分析探讨听障儿童双字调发音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3~5岁听障儿童双字调发音能力显著落后于健听儿童,特别是包含阳平、上声和去声的双字调,康复年龄、康复时间和助听效果对听障儿童双字调发音能力有显著性预测作用。张磊等[10]通过声学分析提取基频F0相关参数,探讨了听障儿童普通话双字调“去声+去声”连读变调的声学特点,发现听障儿童“去声+去声”连续变调的能力显著落后于正常儿童,表现出后面的去声终点基频较高、调域偏小和协同发音不精细等现象。但目前国内尚缺少针对听障儿童上声变调的专门研究。

上声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单发或者词语末尾位置时,它通常表现为先降再升,调值为214;在非上声字前变为半上,调值由214变为21;两个上声相连,前面一个上声变为阳平,调值由214变为35[11]。听障儿童双字调发音时是否会产生上声变调现象,上声变调的两种组合(上声+非上声,上声+上声)对听障、健听儿童是否存在不同的难度层次,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在上声变调的习得方面有无异同点,这些均值得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拟通过比较听障儿童与正常儿童双字调上声变调的正确率,分析听障儿童上声变调的错误走向及其与健听儿童上声变调的异同点,以期更好地指导听障儿童言语康复上声变调的干预。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听障儿童来自上海某两所聋健合一幼儿园,选取3~5岁语前聋听障儿童49例,3岁15例、4岁15例、5岁19例;其中助听器佩戴儿童19例(3岁5例,4岁7例,5岁7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30例(3岁10例,4岁8例,5岁12例);助听或重建听阈为22~50 dB HL,平均为37.45 dB HL,助听效果为最适或适合,无任何其他机体功能障碍;均使用汉语普通话进行听觉言语康复,康复时间半年以上,《黄昭鸣-韩知娟词表》[12]中单字声调正确率100%。

健听儿童来自上海市某两所幼儿园,选取3~5岁健听儿童49例,3岁15例、4岁15例、5岁19例,按照各年龄段听障儿童性别的比例进行匹配;无听觉和言语障碍史;无任何其它功能障碍,平时使用语言主要为汉语普通话,《黄昭鸣-韩知娟词表》[12]中单字声调正确率100%。

1.2双字调上声变调测试材料 普通话双字调中上声变调共有四种组合:上声+阴平、上声+阳平、上声+上声、上声+去声。为了能够准确把握受试者上声变调的特征,排除由于单字调发音异常对上声变调研究的干扰,自编单音节字和上声变调双音节词测试材料(表1)。单音节字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的单音节字22个,选择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高且贴近受试者认知水平的名词和动词;上声变调双音节词则是由上述22个单音节字组成的“上声+阴平、上声+阳平、上声+上声和上声+去声”动宾双音节词,每个组合各有5个词语,共20个词语,且不存在明显的“前轻后重”或“前重后轻”现象。

表1 实验测试材料

1.3双字调上声变调测试方法 在安静环境下测试,环境噪声低于55 dB A。测试设备为笔记本电脑,装有语音采集软件Sound Forge9.0,录音软件参数设置为:单通道,16 bit,采样频率11 025 Hz。测试材料相关图片和实验奖励贴纸一套。测试者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康复学系的两名本科生,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甲等,测试前接受了统一的声调变调的发音训练、施测的过程和注意事项等培训。

首先对受试者单音节字声调发音情况进行评估,评判受试者是否完全掌握自编材料中所有单音节字的声调,然后对已经100%掌握单字调的受试者进行上声变调双音节词测试。评估采用一对一听说复述形式,测试者用正确的声调示范,20个上声变调双音节词按照随机顺序出现,受试者将每个测试词说2遍,同时进行录音。

由2名熟知语音学知识,且具备5年以上听障儿童言语矫治经验的专业人士,选择受试者每个上声变调测试词发音较好的一遍录音,对首字上声的发音情况进行主观评定,正确记为“1分”,错误记为“0分”,计算上声变调正确率,上声变调正确率=上声变调正确词语个数/上声变调词语总数×100%。

对听障儿童发音错误的首字上声,由2位专业人士共同再次主观评定,并结合praat(由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语音科学研究所研制,一个跨平台多功能语音学专业软件)对首字上声基频走势的观察,分别对听障儿童“上声+非上声”、“上声+上声”变调进行错误走向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测试结果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混合实验设计,其中年龄为受试者间变量,包括3岁、4岁和5岁3个水平;儿童类型为受试者间变量,分为听障和健听2个水平;不同上声变调组合为受试者内变量,分为4个水平,包括上声+阴平、上声+阳平、上声+上声以及上声+去声,因变量为变调正确率。

2 结果

2.13~5岁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普通话上声变调双音节词正确率

表2 3~5岁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普通话不同上声变调组合双音节词正确率

3~5岁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普通话不同上声变调组合双音节词正确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见表2,总体而言,听障儿童的上声变调正确率低于健听儿童;3岁健听儿童变调正确率与4岁、5岁相当,5岁听障儿童的变调正确率大于3岁、4岁;不同上声变调组合之间,健听儿童上声+上声上声变调组合双音节词正确率比其他组合低,而听障儿童四种声调组合间上声变调正确率相差不大。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儿童类型主效应极其显著(P<0.01),听障儿童上声变调的正确率显著低于健听儿童;年龄主效应显著(P<0.05),变调组合主效应不显著(P>0.05),变调组合与儿童类型之间(P<0.05)、儿童类型与年龄之间(P<0.05)存在交互作用,其它因素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表3)。

进一步对不同变调组合与儿童类型的交互作用做简单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听障儿童上声+阴平、上声+阳平、上声+上声和上声+去声两两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健听儿童上声+上声与上声+阳平、上声+去声差异分别有统计学意义(P=0.036<0.05、P=0.008<0.01),其余两两组合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表3 3~5岁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普通话不同上声变调组合双音节词正确率显著性检验结果

进一步对儿童类型与年龄的交互作用做简单效应检验,对健听儿童而言,3岁、4岁、5岁两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听障儿童而言,5岁的变调正确率显著高于3岁(P=0.002<0.01)和4岁(P=0.002<0.01),3岁和4岁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5)。

2.23~5岁听障儿童上声变调错误走向分析

听障儿童上声+阴平、上声+阳平、上声+去声共产生首字上声发音错误114例,其中,声调含混无法判断28例,占24.56%,其余的首字上声发音错误主要存在三种错误走向:①变调趋势错误,发成以上扬为主的趋势,共56例,占49.12%;②变调趋势正确,但下降幅度大,接近去声声调,共18例,占15.79%;③变调趋势正确,但起调较高,下降幅度偏小,共12例,占10.53%(图1)。

图1 听障儿童上声+阴平、上声+阳平、上声+去声中首字上声正确和变调错误走势图

听障儿童上声+上声中首字上声发音错误共34例,其中,声调含混无法判断9例,占26.47%,其余的首字上声发音错误主要存在两种错误走向:①变调趋势正确,但起调较高,上升幅度小,共15例,占44.12%;②变调趋势错误,发成以下降为主的趋势,共10例,占9.41%(图2)。

图2 听障儿童上声+上声中首字上声正确和变调错误走势图

3 讨论

3.1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上声变调双音节词正确率的比较 张芳等[9]研究发现,听障儿童上声双字调的正确率显著低于健听儿童,但并未进一步揭示听障儿童上声变调的特点。本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听障儿童的上声变调正确率显著低于健听儿童,二者在上声+阴平、上声+阳平、上声+上声和上声+去声变调正确率相差7%~16%不等,推测有以下原因:①听障儿童虽然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后听力补偿或重建效果达到最适或适合,具备一定的声调辨识能力,但仍然与正常听力者存在差距,如:听障儿童很难区分单字调阳平与上声的差异[13~15],对上声双字调等复杂语音环境下声调的辨识就更困难了;②由于听觉发育的滞后,听障儿童发声器官和构音器官协调运动不足,导致对声调的精细控制有困难,如:听障儿童对于声调中基频低点的控制[5,7];上声变调又是上声与不同声调组合协同的发音,远比单字声调复杂,给听障儿童上声变调的习得带来更多困难。

3.2听障和健听儿童不同上声变调组合双音节词难度的比较 健听儿童上声+上声变调正确率显著低于上声+阳平和上声+去声,上声+上声变调正确率比其他组合低5%左右,说明健听儿童“上声+非上声”的变调难度低于“上声+上声”的变调难度。韩军华等[16]指出上声是儿童最难习得的声调,当上声位于第二音节位置时,会对该组合声调的习得带来更大困难;Wong等[17]亦指出儿童声调习得受声调语音环境的影响,基频F0曲线越复杂,儿童习得声调就越困难。推测在上声+上声组合中,因为上声位于第二音节位置,造成了上声+上声声调语音环境的复杂性,因此增加了首字上声正确变调的难度。而对听障儿童而言,上声+阴平、上声+阳平、上声+上声和上声+去声之间变调正确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上声+非上声”、“上声+上声”变调对听障儿童都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听障儿童上声声调干预时可以遵循上声+阴平、上声+阳平、上声+去声→上声+上声的顺序进行。

3.3听障儿童上声变调错误的特点 从听障儿童上声变调错误走向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听障儿童“上声+非上声”、“上声+上声”组合双音节词上声变调发音均存在两大类错误走向,一类主要表现为对变调趋势把握不准确,本应为半上发成以“上扬”为主,本应为阳平发成以下降为主;此类错误干预的重点应首先通过视听结合,重点感知首字上声基频的下降或上扬,而后才是上声变调的精细控制训练。听障儿童上声变调另一类错误走向主要表现为变调趋势准确,但下降幅度过大或过小,或者上升幅度过小,此类错误干预的重点应通过视、听、说相结合,把握好对首字上声起点、下降或上升幅度的控制。

3.4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上声变调年龄发展的特点 虽然已有文献对于健听儿童究竟何时掌握上声变调仍有较大争议,如:Wong等[17]、李嵬等[18]认为普通话习得儿童在1岁半之前已经习得四个声调,Wang等[19]指出3岁儿童并没有完整习得四声,上声调的感知和产生仍存在很大困难。本研究结果显示,健听儿童3岁、4岁、5岁之间双音节词上声变调正确率无显著差异,说明健听儿童3岁时上声变调发展已趋于稳定。5岁听障儿童的变调正确率显著高于3岁和4岁,说明5岁是听障儿童上声变调发育或习得的关键时期,其比健听儿童上声变调的发育至少滞后了2年。所以,对听障儿童上声变调的习得,需要建立在听障儿童对上声变调有足够听感知基础上,同时伴随着生理年龄的成长,发声器官的协调性、精细控制增强,听障儿童的上声变调才有较快的发展。当然,本研究样本量不够大,这一结论还有待加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3~5岁听障儿童上声变调能力显著落后于健听儿童;健听儿童“上声+上声”变调难度高于“上声+非上声”;无论“上声+非上声”、还是“上声+上声”变调对听障儿童都存在较大难度。5岁是听障儿童上声变调干预的关键期,对听障儿童进行上声变调干预时可遵循上声+阴平、上声+阳平、上声+去声→上声+上声组合双音节词的顺序进行,并根据上声变调的错误走向进行针对性训练。

猜你喜欢

阳平声调音节
声调歌
拼音宝宝扛声调
r(re)音节单词的拼读规则
退休5年后落网的国企女高管
太谷方言阴平阳平教学初探
坐着轿车学声调
拼拼 读读 写写
单韵母扛声调
看音节说句子
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