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T MRI区分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临床意义
2019-01-24郭枫楣
郭枫楣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 南通 226100)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研究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行MRI扫描IA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28例,列为组1,均进行全子宫切除术并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患者;具有正常子宫内膜的早期宫颈癌患者22例,列为组2,均有病理证实;良性子宫内膜病患者11例(子宫内膜息肉8例,子宫内膜增生3例),列为组3。
1.2 仪器设备及扫描方案
采用3.0T MRI扫描仪(GE Medical Systems,Signa HD),8通道体部线控相圈。扫描前至少禁食4小时,膀胱保持空虚状态,并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
常规扫描序列:(1)AX T1 FSE(2)AX FS T2(3)DWI,应用EPI序列扫描,扫描前先对整个盆腔进行Asset校正,b值 =1000s/mm2(4)OCor T2 FS(5)OSag T2 FS(6)轴位脂肪抑制T2 FSE。
动态对比增强扫描序列:患者行Gd-DTPA(钆双胺,国产)增强扫描,经高压注射器注入,剂量为0.2ml/kg,速度为2.2ml/s,采用三维肝脏容积超快速采集序列进行扫描,加速因子2.00ph,至少扫描4个时相,包括注药前蒙片和注药后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强化扫描。
1.3 数据采集及图像分析
所有采集图像应用AW 4.5工作站Functool软件重建出ADC图进行分析。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在不知道病理结果的前提下共同浏览每名患者所有采集图像,对病灶的位置、大小等了解并达成共识后再在ADC图上进行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选择及ADC值的测量,IA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正常子宫内膜、良性子宫内膜病变ADC值的测量应在能够包括最大肿瘤面积横截面(或正常子宫内膜)的ADC图上进行,除外坏死、出血、囊变等区域,尽可能大的绘制ROI,在不同区域测量3次ADC值,并计算出平均值,每个ROI至少≥20个体素。
1.4 统计分析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良性疾病及IA期子宫内膜样腺癌三者ADC值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α=0.05,P<0.05认为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
2 结果
2.1 三组受检者平均ADC值区别
受检者分三组:组1,IA期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组2,正常子宫内膜;组3,良性子宫内膜组,经统计学分析,卡方值为47.452,P=0.00<0.05,三组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
表 三组受检者平均ADC值比较(mm2/s)
3 讨论
子宫内膜癌宫腔镜下活检由于其侵入性检查特性,对于宫颈狭窄、宫颈水肿等患者检查将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用非手术方式将IA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从正常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良性疾病中区分出来显得尤为重要。
DWI成像利用水分子在人体不同组织间的自由运动(布朗运动)得到其对比图像,可以通过计算ADC值进行定量[1],ADC值可由ADC图计算获得。肿瘤恶性程度越高,水分子扩散受限,则ADC值较低;相反,良性病灶ADC值较恶性肿块相对较高[2-3]。最近几年,临床上使用弥散加权成像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正在稳步上升[4-5]。在评估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时,有研究认为[6]ADC图和术中组织学研究比较显示出相同的精确性,并且显示出比传统MRI成像序列更高的精确性。
Wang J等研究认为可以利用ADC值从正常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良性疾病中区分出ⅠA期子宫内膜癌患者[7]。本研究中测得的IA期子宫内膜样腺癌(组1)的平均ADC值为0.874(0.857)×10-3mm2s-1,正常子宫内膜(组2)的平均ADC值为1.370(0.262)×10-3mm2s-1,良性子宫内膜(组3)的平均ADC值为1.646(0.151)×10-3mm2s-1,三组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与上述文献报道基本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