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交都市的进阶之道

2019-01-24

运输经理世界 2018年4期
关键词:公共交通都市公交

上海,公共交通平均拥挤程度小于85%,轨道交通及地面公交的满意度达到85-90分,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不含步行)达到50.2%,地面公交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92%……通过聚焦“管为本,重体系、补短板”,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汽电车为基础、水上轮渡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公共交通综合体系,上海“公交都市”创建工作取得了950分的成绩,完成各项创建任务并取得了实效。

南京,全市日均运送乘客约530万人次,中心城区公交出行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63.1%,清洁能源公交车比率由2012年底31%提高至64.8%,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提高至100%……已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网络、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为延伸和补充、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多元公交网络体系的南京,在“公交都市”验收过程中,32项考核评价指标中有30项达到验收标准,公共汽电车车均场站面积等6项指标超过验收标准,通过创建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老百姓。

2011年,交通运输部下发《关于开展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有关事项的通知》,全国公交都市创建工作由此发轫。历经多年的创建与实践,公交都市创建工作逐步迎来考核验收期。去年12月,上海、南京已经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成为首批“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如今,其他城市的考核验收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之中。

多年的实践,公交都市创建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存在哪些不足之处?未来又将如何发展?在2018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上,举办了“大数据下的公交都市建设与发展论坛”,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调研员李良华做了“公交都市:实践与展望”的演讲,答案便在其中。

搭平台、树典型、引方向、促发展

“全面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通过公共交通引领城市发展,实现公共交通与城市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这是公交都市创建的目的。自“十二五”以来,交通运输部先后在全国87个城市开展了公交都市创建工作。

李良华介绍,通过“搭平台、树典型、引方向、促发展”,交通运输部在公交都市建设中主要做法有这些:

历经多年的创建与实践,公交都市创建工作逐步迎来考核验收期

一是在部、省、城市等层面形成工作合力。公交都市创建工作是由城市人民政府申报,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推荐,交通运输部组织专家组评选(答辩),最后确定创建目标、批复创建实施方案。这也是交通运输部目前唯一直接对城市人民政府的工作。

二是构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指导公交都市创建工作,明确各创建城市考核目标,科学评价公交都市创建成效,交通运输部制定了《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其中,考核指标(20个,约束性)、参考指标(10个)和特色指标(不超过3个),包括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公共汽电车进场率、绿色公共交通车辆比率等。

三是部级层面从四个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包括综合客运枢纽、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交通运输部对公交都市创建城市内相关综合客运枢纽建设给予支持,并完善城市公交车成品油价格补助政策等。比如油补资金遵循“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原则,逐年退坡资金仍然拨付各省,由各省统筹用于支持公共交通、农村客运等方面;从中央财政建立新能源公交车专项运营补助;减免公交场站土地使用费、减免公交车辆购置税等。

四是建立动态评估推进机制。交通运输部每年组织一次全行业交叉调研督导、召开一次工作推进会议、抓好一次年底总结评估。

在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工作的带动下,各地也相继建立了省级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创建等工作(包括河北、安徽、江西、河南等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当前,‘十二五’期间的两批次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陆续进入考核验收阶段,交通运输部在去年底对验收工作出台了相关标准,并做了具体安排。”李良华介绍。

三大转变六大成效

“通过政策的扶持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公交都市的创建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李良华指出这三大转变分别为:从“部门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从“具体项目”向“全面推进”转变,从“被动适应”向“主动引领”转变。

而对于具体的创建成效,李良华总结为这几方面:

一是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创建工作推进机制。由政府牵头,各个部门相互协作,每年分解任务,通过专门机构进行督办考核,推进创建工作。

自“十二五”以来,交通运输部先后在全国87个城市开展了公交都市创建工作

二是形成了组合式的支持政策体系。围绕着“公交优先”发展理念,各地方通过公交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公交优先通行路权保障,推进公交用地保障及综合开发利用。

三是提升了公交服务广度和深度。各地结合实际构建了有自己城市特点的包含轨道交通、有轨电车、常规公交、定制公交、微循环公交等比较完整的公交体系。截止到2017年年底,全国34个城市开通轨道交通,轨道交通线路长度达到4570公里;32个城市开通BRT快速公交,公交专用道线路长达10000公里,有力地推动了公交的发展。

四是推行了公交引领城市发展理念。《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加强公共交通用地综合开发。各地积极推动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特别是以轨道交通站点、公交枢纽站场为中心来推进开发。

五是构建了公众参与的决策评价机制。持续开展公交宣传周、公交礼让斑马线等活动,使公共交通出行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建立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畅通公众沟通渠道。

六是推进了城市交通绿色出行体系。打造发达的、一体化绿色公共交通体系,提高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效率,提升市民全过程公交出行体验,改进公共交通与城市形态的协调关系,形成有利于依赖绿色公共交通方式出行的城市空间形态。截至目前,整个新能源车辆在交通运输的应用已经突破了35万辆,公交车已达到25万辆。

四大展望:绿色、服务、多元、共治

公交都市创建工作取得的成效大家有目共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各创建城市对公交都市创建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公交服务品质还有待提高;公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仍需加强。”李良华表示,“下一步,将着重从绿色、服务、多元、共治等角度全面推进公交都市建设,不断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公交。”

更加注重绿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交通强国”、“推进绿色发展”、“开展绿色出行行动”。构建绿色出行服务体系,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是赋予交通运输行业的新使命。一是积极倡导135(1km步行、3km骑行、5km公交)出行模式,以绿色出行示范带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二是继续深入推进公交都市建设,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着重推动公交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吸引更多公众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三是加大绿色出行供给,推进步行、自行车路权回归,提高绿色出行比例;四是全面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到2020年交通运输行业总量超过60万辆;五是研究建立绿色出行统计报表制度,研究制定绿色出行发展指数;六是加强舆论宣传,每年组织绿色出行宣传月、公交出行宣传周活动。

上图:在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工作的带动下,各地也相继建立了省级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创建等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下图:下一步,将着重从绿色、服务、多元、共治等角度全面推进公交都市建设

更加注重服务。一是立足公众的全程出行体验,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比如优化公交专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多种交通方式间的换乘衔接,努力提高公交运行速度和准点率等。二是发挥科技力量,全面改善公交出行体验。比如全面推进城市公交智能化发展,全面推广电子站牌、手机APP等信息化设施,提供准确、可靠的来车预报等信息服务,全面推进城市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普及推广二维码、手机支付等非现金支付,鼓励实施换乘优惠等。

更加多元发展。推动出行服务与移动互联网融合发展,以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出行服务水平。比如支持发展个性化、定制化出行服务,因地制宜建设多样化的出行服务体系;响应群众多样化出行需求和高品质出行要求,加快推广定制公交、社区公交、旅游专线等差异化服务;建立与出行服务质量挂钩的价格制度,鼓励运输企业开展多元化公交服务等。

更加注重共治。推进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公众参与、社会共治的协同治理体系。比如加强公众出行规律和客流分布特征分析,优化调整城市公交线网和站点布局;积极推广南京、苏州等地成立乘客委员会的经验,建立乘客参与公共交通决策咨询和服务评价等机制;积极推行第三方评估,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合理调节社会预期等。

诚然,随着公交都市建设的全面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已成为推进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成为凝聚城市公交改革发展共识的重要平台,成为引领城市交通变革、构建城市绿色交通体系的重要举措。同时,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有了新要求,不断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对公交都市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政府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引领公交都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效率和品质,广大市民也应为城市交通贡献自己的力量,多选择公交、绿色出行,促进城市公交升级发展。

猜你喜欢

公共交通都市公交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一元公交开进太行深处
《城市公共交通》杂志社简介
等公交
等公交
穿越水上都市
基于计算实验的公共交通需求预测方法
都市通勤
公共交通一卡通TSM平台研究
交通运输部发布通知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工程建设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