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首届营销江湖大会实录
2019-01-24本刊编辑部
主持人发言嘉宾发言
注:文中嘉宾图示以发言先后为序
中国的国际化基本上有两轮。其中一轮是像TCL、创维、海尔等家电品牌销往海外。这些品牌在海外基本上做的都是低价位,这不能说它营销层次低,只是价格品牌没有做到一定高度。出现智能硬件以后,包括人工智能的产品,自产生起就是全球化了,而且是比较高端的(品牌),是能够与苹果、三星等品牌一较高下的,所以还是要有智能支持的。我们有理由相信,现在就是缺一些能够静下心来去总结归纳的人,这是我们的一个缺陷,老外的总结归纳也就是一些文字工作,只不过中国真正想教书的人还不是很多。
在营销应用层面上,即便是美国,跟中国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从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始,中国营销就开始了。可口可乐、宝洁时代的那套东西,放到现在根本就不行。前几年做手机的时候,我们邀请可口可乐公司50多岁的一位老师,到公司总部给代理商上课,可他连智能终端都不懂。
崔德乾爱若宝品牌咨询联合创始人
在这种情况下,国美、苏宁发展起来以后,直接给一些新生品牌和小品牌带来了机会,比如浙江的方太和老板就非常成功,还有西门子等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崛起,就是利用了国美、苏宁的连锁业快速发展。看待国美和苏宁的发展,就像“老虎和骏马说”。什么叫老虎?你没有联手过连锁业,你害怕它,它就是老虎;你利用它,它就是一匹骏马,带你前进。所以,进入WTO的前十年,连锁渠道在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比如建材行业的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都在进行全国布局。
在中国加入WTO以后的18年历程中,《销售与市场》一直在高度关注从传统营销到新营销(的过渡),新营销一直在路上,严格来说是创新营销。
最近在为客户提供营销方面的服务时发现,好多公司有了新零售的预算立项。现在新零售的模式主要是社群,比如汽车行业,尤其在高成长完成之后还有巨大的存量客户,中国每年3000万的汽车(销量),存量客户怎么挖掘?它是要利用新零售的工具对存量世界进行细分和整合,再加上深度的黏性和互动,挖掘它的价值。尤其是在具有客户属性的汽车行业,新零售的力度很大。
同样,马云在谈新制造的时候,为什么要谈新零售,不谈渠道?理论上讲,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品牌商和消费者的连接方式发生了变化,渠道商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如果渠道商跟不上这个趋势,就会被灭掉。新制造也一样,如果品牌商不能很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与消费者产生互动,以及与渠道商进行供应链整合,它也没办法生成。所以,品牌商和渠道商的关系并非本质上发生了变化,只是老问题在新的基础条件下又有了新的表现方式,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俞 雷波士顿大学商学院商业创新博士后
第二个观点是,互联网会从两头改变与消费者的关系,既改变品牌商与消费者的关系,也改变渠道商与消费者的关系。所以在新的基础条件下,双方的起点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从产品需求的角度看问题,一个是从消费者服务的角度看问题。从现在的观念来讲,渠道就是媒体,还有一个观点是产品就是媒体。以前消费者需要的是中介媒体,如果渠道商还把销售业务理解为原来的层层分包、层层代理,毫无疑问,这样的渠道商很快就会消亡。在我们内部保留着这样的观点,发现有价值的客户是制造商要考虑的问题,或者是销售重要的使命,也就是你有好的产品一定要用渠道把它卖出去。
什么样的渠道商有价值呢?体现在三个方面:要么有流量,要么有服务能力,要么能做供应链整合。比如平台型的渠道就同时具备这三种能力,它既有流量,又能利用大数据的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同时也能做好供应链的协调,就像现在的京东、苏宁,它们在不断地挖掘这些能力。
渠道变革的过程,一定是个渐进的过程,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小渠道客户也有一定的优势,比如更灵活,更了解消费者,在面对面的服务上做得更到位,所以往往品牌商在平衡渠道关系上会有很多困扰,要么与大渠道商寻求融合,要么对中小渠道商赋能,使其更好地完成消费者服务,包括刚刚讲的三个价值。如果这些方面能够做好,就能形成很好的渠道平衡战略。
我刚做了一个东风康明斯的项目,它的发动机在北美市场绝对是第一,近年来在本土品牌崛起的影响下,它的占有率变为第三。过去他们靠产品支撑盈利,现在越来越多的品类渗入到广域的市场,外资经济捉襟见肘,所以下一步他们还是要发力渠道体系建设,完成服务商转型。服务商转型面临一个问题即需要有深度服务能力的企业,最大的短板就是专业人才极度缺乏。像快消品企业是前端发力,做得好成交率就高,也就是说技术属性越强的企业,搭建后市场的服务体系难度越大。中国的市场领域非常广阔,但很多市场要素都存在长期的短板,比如家电业的导购员流失率极高,天天赋能天天跑。中国营销的动荡,就像叶茂中讲的“冲突”,中国要逐步回到一个瓶颈。
这四个问题都比较宽泛,各位可以根据自身从业的经历,聚焦到某个行业来做具体回答,我们先从第一个问题开始,为什么流量是新零售的核心命题?
接着说另外一个问题,我从来不认为零售商和品牌商在新零售环境下会相爱相杀。如果真正要做新零售,零售商和品牌商应该是相融的。因为任何一个零售商的能力都来自于品牌商,就像做家电,没有西门子、海尔、格力,零售商是无法做的,所以说品牌是渠道的根本。我们以前要求品牌具有交付能力,但在互联网下的品牌我们要求它有链接能力,所以又在交付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链接能力。链接的基础是什么?就是产品增加一套内容系统和一套基于渠道的便捷交付能力,一个从服务到购买更便捷的系统。我觉得这才是新零售。
田友龙茶语网合伙人、副总经理
新零售的本质是为线下赋能,创造出更多的场景。新零售不是所谓的洪水猛兽,它本质上也不是电商的发展引起的,商业的零售渠道确实发生了一个变革,它更加国际化,更加shopping mall化。这个影响可能比电商的影响更大,而且也不见得电商就一定能做好新零售,天猫、淘宝就都做不了新零售,包括京东也是一样的,新零售最好的载体是像美团、大众点评、阿里系的口碑、支付宝这样的平台。
第二,流量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其实有两种情况会产生流量。一个是线下流量,比如说你上街买东西,基本生活需求是会产生流量的,因为你必须出去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另一个,娱乐会产生流量,就是内容。流量本质上就这两种东西,一个是内容,一个是基本的生活需求,所以说我同意俞老师的观点。流量的背后,就是要把这两种东西在平台里生产出来。至于阿里在做什么,它做的事情很多,包括低线市场渠道的布局都是它在做,但是这些并不是核心,核心还是把外面的流量引到自己的平台。比如做网红的意见领袖营销机构,这些机构有些已经很大了,甚至过亿了,阿里把他们叫来开个数据大通会。它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它要把外面这些因为娱乐、内容产生的流量引到自己的平台来。引到平台来干嘛呢?用来推它想要的品牌、它认为有希望的品牌。阿里某种程度上像做投资的,依靠数据去看品牌,看哪些类目、哪些类别增长比较快。
回到最开始我们讨论的一个问题,关于中国的企业、品牌现在是不是有条件向外输出营销方法论的问题,我说下我的看法。创新分为几类,一个是技术创新,一个是产品创新,还有品牌创新。
技术层面的创新,中国已经起来了,但不是主流,比如AI,最好的技术和人才还在北美(包括北美的华人),不在中国,不过中国已经有一批很接近他们了。
还有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服务创新,中国都是最快的,这一点是不需要担心的。很多做硬件的公司,它的产品已经很像回事了,尤其是新一代的创业者的公司。
比较难做的是品牌,也就是营销创新。因为营销创新,你要跑去别的国家,说那个国家的语言,符合那个国家的消费习惯、消费场景,这其实蛮难的。个人认为,我们不需要过多地关注这个问题,因为真的品牌营销强国根本不会关注这个问题,而是关心他(某个国家)的文化。比如韩国,当年美国的爱茉莉怎么打都进不去,后来改名为爱茉莉太平洋还是不行,但是有一年,美国一个男团过去了,(跟着)他的东西也一下就火了,所以说还是要伴随着国家文化做品牌输出。韩剧有段时间特别火,(跟着)韩国的时尚消费品、化妆品就很流行,这肯定是跟文化输出能力有关的。
杜建君深远顾问集团董事长、创始人
当年麦包包是淘品牌的时代,现在一些品牌直接在公众号、社群上投放,比如有个化妆品品牌HomeFacial Pro,两年时间干了10个亿,他们公号上的每一篇文章都是10w+,也就是他们想在天猫上卖多少就能卖多少,所以流量是靠内容驱动的。这里就有个问题,线下的老板通常会说,线上我干不过他,线下他干不过我。其实,线上这些企业品牌基本上不会花很大代价,或者很大功夫去想线下的问题,他大不了试一下,了解了线下代价挺高的,那还是回到线上吧!其实线上的效率更高,成本也远低于线下,可能发展下去,线上品牌变得强大会倒过来做线下,而不是线下的品牌往线上走。
第二,我觉得流量与内容和场景本身并不矛盾。不管什么样的商业形态,都要有一定的覆盖度,然后通过流量扩大,只不过现在用场景和内容是为了让流量更有针对性,所以流量与内容和场景是一体的。
这就很有意思,(上世纪)90年代我们讲构建市场,现在又讲干掉市场。
另外一个信息,我们跟一个做网红营销的人聊,问他们跟跨国公司和本土品牌公司合作有什么区别。他们讲,很大的一个区别就是,跨国公司会摆放很多的产品,然后由研发总监挨个介绍产品的原料、研发,所以总有几款会被他们选中推广。但本土品牌最大的问题就是内容研发问题,它说不清楚,尤其是中医行业。网红要把产品说得头头是道,是需要品牌方做很多技术和内容赋能的。从数据来看:第一是外资品牌起来了;第二起来的本土品牌很多是纯粹基于电商的。
郭立新知名跨国集团中国销售高级总监
在许昌还有一个品牌,就是百货做得非常好的胖东来。胖东来对万达入驻许昌也是高度紧张的,原来胖东来在许昌基本是寡头企业。它总共有两家店,另一个在新乡。但是以守为主的,做得再精致、再完美,都是不能跟战略模式相比的,万达一个市场一个市场的布局,对极度精致的市场零售业是有冲击的。所以不管互联网因素也好,还是其他因素,现在最重要的是,商业模式大大影响了进入资本和商业形态的整合。
我前两天刚从广州回来,由广州工业设计协会牵头,我们一帮学者专家讨论后,最终达成一个共识,我们回头看文化、看人本,然后拥抱现代,这样走向未来可能更顺一点。如果从这个角度再往里走一步,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根本上是不是有巨大的资源消耗?我是几年前经人介绍认识的白刚老师,而且真的是在微博刚刚出现之前,我和白刚老师打电话,他说我一篇文章20万的阅读,正常的杂志5万(的阅读量)已经不错了,2万(阅读量)的杂志也有。如果按这样写下去,会有很大的库存。我当时年轻气盛,直接就回了白老师:“白老师,我的看法是,以后微信再也不会犯微博的错误。”微博的错误是允许2000万的大粉丝出现,当时陈坤就可以卖他的声音,一句“宝贝儿,晚安”五块钱,后来真的没有犯这样的错误,它最大的容量是5000人。
我的看法是,互联网会把“大石头”打成“小石头”, “小石头”再打成“微石头”,最后再打成“沙子”。因为连接成本几乎为零,所以构建它的都是沙子。今天一篇文章20万(的阅读量),再下次15万(的阅读量)也很好,然后5万(的阅读量)也很好,很快就变成5000、3000的阅读量。看起来有那么多的流量、那么多的人参与进来,其实可能很难聚类。
“剖宫产手术应该忍受术后疼痛”的错误认知应该被改变,麻醉医生及产科医生对剖宫产术后的疼痛处理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现在我们再说线上的很多东西卖不掉,到处围追堵截,我想举个例子—百丽。我们曾经无论交多少个女朋友,都没能逃出给女朋友买百丽鞋的怪圈,但是好像还是能从一个缝隙里钻出来。为什么说我们(对产品)没有忠诚?因为给哪任前女友在哪买了哪双鞋,我都不记得,没有哪双鞋有个故事能让我记得住,那我们今天谈论的互联网是不是还是这个根本。再谈一个技术,如果在20年前我告诉大家说今天所有的计算我全都能找得出来,你们一定说我是个超级牛人,(但放到)今天没有任何人对这件事情有兴趣,因为制造已经变成了公共资源。从这个角度来看,所有的互联网、所有的流量,会不会变成公共资源?属于谁?也可能会属于“酒香”的那个人,因为“巷子”已经不再深了。只要你的“酒”足够香,从这一点就可以爆发出无穷的想象力。我今天不敢(把这些)当作商业来讲,我只能当作理论来讲,还需要去“玩儿”、去实践,未来的产品会不会反向走进“巷子”?“巷子”是什么?是种魅力,是种神秘,(产品)不会再(被)端上来说有多好,一定没有妈妈做的好。人本身有很多的记忆、很多的味道,你没有办法(通过)多次的重复,或者在一个空间里给我一定的刺激(就能做到)。人一旦静下来还是会发现,“巷子”里是有真正的魅力的。所以我在想,未来有没有可能出现一种营销方式,品牌可以绕过类似中间商这样价值最大的环节、消耗更大的环节。就像我今天刚学了做生意,这个东西价值十块钱,没有任何道理五块钱就给他来卖,这个产品的运营权在我这儿,但是有的还不干,我还得三折给他,然后又问我要两折,(舍掉的)八折全是钱呀,所有的经验、研发成本、时间成本都集中在这两折上。那未来有没有可能做到产品往“巷子”走,做出魅力,然后另一头连(接)到老百姓的生活里去。
屈红林上海磐缔资本创始合伙人
这就又说到回到“巷子”里的办法,今天您回家看看自己家里面所有的不锈钢器皿,从上面往下看,看下面是不是有擦不掉的油泥,因为有缝隙,(就是)所谓的铆接、焊接的品质。所以我就做一个没有缝隙的,很好擦(拭),然后再去谈功能,有没有可能我直接进了“巷子”谈产品,端着锅到人家家里,讲“您家的锅有没有擦不掉的油泥?这个锅您用过吗?”然后再拿着锅去试一试。这个有没有可能跳开所有的环节,变成大促销。
曾经有个媒体做了一个IT方面的调查,他们研究所有的消费品牌。比如说我(买了个联想电脑,然后)今天坐在这儿打电话,看能不能找到(品牌商)。我试过打电话,找不到了。我并不是说联想做得不好,现在的产品,卖之前跟你谈亲戚,卖之后跟你谈法律。如果说未来靠魅力去走,直接到使用里面去,调动起来用户的热情,然后倒逼所有的流量平台,你要是不报道就是没人性,你要是不讲我的故事可能根本就没有办法去谈未来的新生活。我们线下有那么多的实体店,是不是所有的销量趋势都在往下走,但是工资、成本又是慢慢变高的。我们会不会抛开这条路,然后让这些人跟在新的模式的后面、新的价值后面。这是我从理论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二,什么是市场份额。在中国到处听到的都是平均房价、平均工资,这就违背了小众化思维,跟现代市场营销背道而驰。谁以平均房价买房?谁以平均工资生活?(这个说法是)毫无意义的。比如手机市场份额,有人说苹果的(市场份额)是8%,但我认为苹果的市场份额是80%。为什么?如果你按照市场细分,6000元以上价位区间的手机市场中,苹果的份额还是相当大的。如果不懂小众化,根本不要谈营销,我说的营销是Market不是Sales,因为现代市场营销的基础是建立在小众化的前提上,根据不同的群体(来划分)。否则的话奔驰、宝马永远都败在本田、丰田和尼桑之下,甚至比国内的奇瑞和吉利都差,因为它是高端品牌,是不同的市场。这就引导了市场份额的定义一定是根据细分市场来定的。
第三,一个企业成败的标志绝不是市场份额,而是利润率。苹果一家(公司)占了全世界80%以上的手机利润,这是无可争议、无可挑战的强者。做生意一定是为了利润,所以我经常说在中国真正能实现世界级的企业只有一个,就是万华化学。我为什么说它是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因为它利润率高,厚利经营。它去年的税后利润是21%,500亿的企业利润超过100亿,这是第一个指标。二,它产品的售价高于世界上的两大巨头:拜耳和巴斯夫。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地区跟这两个世界巨头正面冲突,以价高赢得对方服服帖帖,这是第二个标志。三,客户尊重他,竞争对手尊重他,员工尊重他。他的员工满意度非常高。我最早一次认识他是十年前我当央视年度雇主的评委,他是最佳雇主,连续三届翰威特年度最佳雇主,后来翰威特建议说他连续参加就没意思了,他就没有再参加。所以说我们现在不能盲目地膨胀,否则会摔跟头。我相信如果你跟工业信息化部的领导和很多院士了解一下,就会知道中国跟国际的差距有多大,装备制造业上差了不是一年两年,是几十年。大家看看我们的芯片就知道了,每年(要花费)上万亿,都是买来的,大大小小的东西里面都是进口的芯片,芯片上的差距绝不是一点半点。
李凤朗L+品牌创办人、首席设计师
第四,是市场营销的推拉战术。今天我们谈论的主题是关于品牌厂家和品牌渠道,过去很多人都叫厂家和渠道,那为什么我多加了两个“品牌”呢?未来竞争一定是厂家拥有品牌才能进入渠道,渠道一定是寓于品牌才能活下来。过去很多企业为了省事把产品给了渠道,由渠道卖给客户,这就是“推”。推很省力,但是失去了对终端客户的控制。而所有的外企不是这样的,不管是苹果还是惠普,通过经销商卖没问题,但最终客户在我手上。因为客户是想买我的产品走到你那里,不是因为你卖什么我买什么,是因为我要买苹果(的产品)去了你那里,这是有本质区别的。所以客户对品牌厂家是忠诚的。这里又引出两个概念,传递价值和创造价值。不管是品牌厂家还是品牌渠道都要创造价值,而过去的传统渠道之所以受冲击,是因为实体店只传递价值没有创造价值,现在新的渠道明白了这个道理,开始创造价值了,而过去的厂家是远离市场、远离客户,结果就被渠道所掌控,这是天经地义的。你要“拉”客户就在你手上,你要是“推”客户就在渠道手上,这个世界很公平。
第五,是关于平台战略的。因为中国市场太大了,鱼龙混杂,我们不得不承认法制并不健全,打官司不容易,所以说小对大没法玩儿。那怎么办呢?就打最大,大品牌对大平台,谁也不敢惹谁,你把我得罪了你的平台没法卖了,我把你得罪了我进不去了,未来一定是这样。这就是场博弈,就看谁掌握了最终客户。就像丰田的埃尔法,他是没有做过广告的,为什么(大家愿意)加30万、40万去抢购,因为产品本身好。所以渠道就是谁拿到几个指标谁就发财,没有谁控制谁这一说。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平台战略可以净化双边市场,淘汰假冒伪劣。
第六,品牌背后的企业最赚钱。整个欧美的企业(都在做)战略撤退,不再做前端的品牌。因为中国的民族情绪高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于是他们就退到后面去,你只要看看我们的产品里面有多少是进口的就知道了。所以欧美人都退到后面去了,真正赚钱的核心零部件80%都是他们的,但是我把品牌给你。现在欧美日韩都明白这个道理,都开始以退为进。大概在2000年我读EMBA的时候,一位老师就告诉我,汽车真正赚钱的不是汽车品牌,是(制作)汽车后面的发动机和变速箱这样的企业。像沃尔斯,它是B2B的企业,它的市场份额比任何一个汽车厂家品牌都要高得多;像高通,它所占的市场份额比任何一个手机企业都要高;因特尔也一样,它占的市场份额比任何一家PC厂都要高得多。所以这些企业是这个世界上最赚钱的,也称得上是厚利经济。
第七,商业的本质从未改变。不管这个社会怎么发展,商业的本质从未改变。那就是三部曲,聚合—过滤—筛选。最早期的聚合就是集市,买的和卖的都去一个地方,这叫聚合。像万达广场就是第二阶段,城镇化以后人们要去一个地方,也就是西方(所谓)的购物中心就出来了,聚合。而过去,(我们)获取信息是靠电视,一家人坐在那里,全中国人都坐在那里看电视,这又是一个聚合点。就像天天晚上(电视上播放的广告)“孝敬爸妈就送脑白金”“送礼就送脑白金”,你都知道,这就是个聚合点。过去的聚合点就是电视和购物中心,而现在的聚合点就在手机上,所有的一切,新闻、电视、电影、球赛,等所有的东西,都跑这儿(手机)来了,所以说要重新了解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聚合接着就是过滤,天猫是过滤,京东是过滤,因为淘宝上假冒伪劣太多,消费者上当无数次,所以到了商业的第二阶段就出来一个天猫。但是现在互联网企业都没走到第三步,就是筛选。面对众多的选择,你去挑一个杯子或饮料,看了100个都合格,但老百姓不知道我该买哪个,我的身体状况适合买哪个。这就是中国未来几年新零售的根本,是做筛选。消费者不是专家,他不可能懂所有的产品,而企业有专家,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做大规模的定制,这就是筛选,整个社会就从过剩经济走向丰饶经济。
高建华北京洋为中用管理咨询公司首席顾问
第八,未来是一个制播分离的时代。就像电视一样,电视台过去是自己做节目,后来制片和播片就分开了,未来的互联网平台也是这样的。平台是需要好的内容提供商的,像得到、知乎,如果没有好内容,平台是不可能一直做下去的。其实在各行各业,一定是内容供应商和播出平台进行配合,回到产品经济就是产品提供商和渠道卖场进行配合。当然渠道卖场有两个,线上和线下。线上是电商,线下是实体店,谁都离不了谁。如果国美和苏宁的卖场里没有电视机和洗衣机(这些产品)它卖什么?一定是卖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消费者认可的好品牌。但是他们当时走得过急了,拼命地压榨品牌厂商,逼得格力、美的自建渠道,没有共赢的思路,最后结果就是两败俱伤。
第九,我对新零售的一点理解,归纳起来有六条。一、顾问式销售。就是能给客户做筛选,就像医生一样,你把病状告诉我,我告诉你吃什么药,医生干的活就是筛选。他懂得所有的药、懂得所有的病,然后根据你的病情做筛选、做推荐,这就叫顾问。二、人性化沟通。互联网是没有温度的,都是机器人,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是需要温度的,是要谈人文的。人的生活水平越高,越希望得到人的尊重,有人体贴。为什么我们要讲人性化沟通?我记得去新加坡的一个酒店,我一进去他就说“欢迎高先生回来”。我心里就纳闷了,我好几个月都没来,你怎么就认得我呢?但是你心里爽不爽?很爽!这就是人性化沟通。未来的新零售一定是这样的,就像现在社区店为什么发达了,因为社区店你经常去,它就和你变成了朋友。三、体验式展示。中国是产品导向,而它是场景导向,一个卧室一个卫生间一个书房,是按照客户的思维去做场景打造,比如卖卫浴的,一排看过去全是卫浴,显然客户家里不是这样的,你得做个卫生间,全国典型的卫生间是几平方米、什么模样,你得把它做出来。四、专业化筛选。客户不是专家,我们必须用专家替客户推荐,告诉他像你这种情况我建议你用什么。五、大数据匹配。30年前我第一次去美国,我到超市买东西,有人问我来自哪,后来从美国同事口中得知,他们是在做市场调研,最后要得到一个邮政编码。他们要知道你是从哪来的,如果很多人来自同一个地方,他们可能就考虑过去开店。就像惠普,每个客户的订单都会有ABCD四个代码,A代表行业,比如航天、电子、船舶、兵器,把他们对应编码;B应用,是教学用、设计用、维护用还是生产用……按照这四个内容一分类,这样每个月、每个季度(的销售情况)都可以检索出来,我们的产品按照(服务顾客的)不同行业、不同应用领域、不同地域以及不同的客户类型,都能看到。大数据绝不是今天的事,只不过当时是在计算机里,而今天随时随地都可查,大数据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了。六、大规模定制。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中产时代(来临),每个人都不希望和别人千篇一律,杯子上、衣服上,到处都带着自己(的标志),就连鞋子也是定制的,是根据我的脚做的。不是你做什么我穿什么,又不是完全定制的,这就叫大规模定制。在你看来是定制,在他看来是大规模生产。
以上就是我对新零售的理解,这些都是发达国家30年前就做到的,如果你去日本买点东西就会感觉到,那种服务今天的中国还差太远。
第十,外企擅长的是后发制人。你用游击队的打法也很猛,一下就把他打蒙了,他受的教育里是没有这样的套路的。所以说中国的企业,更多的是降维打击,打比自己弱的企业,这是大势所趋,行业降维打击势不可挡。首先我们自己要形成几个龙头(企业),变成垄断竞争,然后就变成大(企业)对(抗)大(企业)。所以未来这些年,中国一定是行业大洗牌的时候。以后做各行各业,要么进入前三,要么死掉,没有中间环节。那怎么才能起来呢?记得,别往上打,打那些比你弱的乡镇企业,这就是当年小米和联想的玩法。联想不是打败了惠普,是打败了那些攒机器的,我有标准化的产品,我有标准化的服务,我的价格跟他一样,你没有理由不买我的。小米也一样,打的是那些山寨机,打的根本不是苹果、三星,这就是很典型的降维打击,未来几年中国一定会出现这样大量的降维打击。
所以在这个阶段,我坚信邓小平同志说的“韬光养晦50年”,再忍一忍,我们还有十几年(的时间)就到了,就怕耐不住寂寞。我觉得现在还不到我们出牌的时候,还得咬着牙卧薪尝胆,努力地闷着头干活,再冲十来年,基本上这个格局就会从根儿上反转,到时候就不用你找别人,他自己就会俯首称臣。
陈 宁智在线咨询合伙人
一个担忧是,在策略上,或者说未来运营上,企业营销会走到怎样的状况。在资本和数字化的裹挟下,营销可能会走向阶层固化,或者是渠道固化的窘境。这就给企业家或营销行业的工作者提出一个话题,在那样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做好企业营销或营销服务。我查了一下数据,在过去的十个月中国的旅游业已经没有市场份额的变化了,在过去的七个月中国的外卖市场已经没有市场份额的变化了,微乎其微。然后再看将近16个月的数据,建材市场的份额数据只有一点点的变化,这是好事,但也挺可怕的。中国这样的市场、这样的营销市场,已经这么快地达到了一个渠道固化的状态,也可以说是阶层固化。就以建材卖场为例,“三三三”的格局已经形成,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等加一起(占)30%左右,天猫以及品牌的旗舰店(占)30%,然后是下面经销商渠道的大小店(占)30%,这其实挺可怕的。那对于新兴企业、对于那些(处在)患难中的中小企业,如何在这样的格局下发展?
这给我们营销服务者提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在垄断和反垄断可能发生的趋势下我们要做什么?在创新和反创新可能发生的营销情形下我们要做什么?我们策略服务的方向和营销咨询的方向是不是要稍微改变?我们现在还停留在妄想中的战略咨询吗?如果战略咨询再没有数字化的指引,我们如何做一个真正的战略方向咨询?当渠道退化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我们如何做一个量身定做的渠道策略?可能我们还是需要伏下身子,去关注一个真实的、具体的行业,去深入认识一个企业真实的运营策略、效率的管理,然后对战略研究和咨询方向有一些真正的研究或者指引。这是我的一些担忧,也就是大环境下,如何进行营销咨询业的方向调整?在大背景下,我们怎么帮助企业在可以操作的部分做事?这是我的一些想法。
第一个是渠道方面。我们作为一个传统企业,经历中国到目前为止所有的临界点,原来是糖烟酒公司最牛,然后是做批发市场的客户,再然后是做终端、做卖场的一些客户,到后来的电商,再到当前,谁是我们未来的合作伙伴?谁是最优秀的?我们不知道。比如说新零售,这种变化从过去的十年一变、五年一变,到现在的一两年一变,就像是过电影,当你知道的时候,它已经(出现)很长(时间)了,这是我感受到的渠道变革。新零售是从更深层次上将内容进行分化,比如顾问式销售,举个例子,抖音上的正善“牛肉哥”,今年4月份他破产了,6月份他做了个抖音号,就做了一件事—教你怎样煎牛肉,结果“双11”一天(就卖了)2500万元。还有很多其他这样的例子,像(抖音)这样的东西,我们这样传统的、固化结构的企业应该怎么去应用?渠道在变革,作为传统企业我们感到很困惑,有人说要有创新,但创新有很高的风险,一方面我们现有的渠道、团队要做好,同时还要应对新的变革、变化。
第二个是企业的品牌。其实企业真正的价值就是开创并主导这个品类,品类又可以分化,我认为这是里斯先生的一个核心观点。从实际的经营角度来讲,我们也是这样落地的。一个品牌肯定要在品类里溢价,就像茅台肯定在品类里有溢价能力,其他的(品牌)就做不到。对于渠道本身,真正产生拉力的是C端,只要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固定的位置和认知,我们就胜利了。但是我们要适应各种渠道的变化,使得B端到C端的顺畅进而高效,一句话就是产品的曝光路径,你的产品做出来怎样到C端曝光。所以所有的渠道设计,包括现在出现的短视频、社交电商,这些其实都是一个路径,也很好,利润很大。就比如有一款产品,蚂蚁农场的青汁三年40亿,时间很短爆量了,它们在超市里一包没放,就做成了,就是说它们不碰主渠道,而是弯道超车在另一个赛道上,这使得我们很惊讶。
胡志剛经济学博士,知名跨国公司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十多年
一开始俞老师说,中国有没有可能产生自己的营销理论。我特别想说一下营销的伦理问题,我们常在讲营销的国际化,其实最应该讲营销的违规问题。要解决营销的根本问题还是要回到基本的人的价值中去,以敬畏的心态去看待这种价值。在今年的家电博览会上,像海尔、格力都有参加,但是我从老同事那里了解到,国内像这样的展会,三天下来不管花多少钱,最后展厅都要拆掉、砸掉,但是博世公司的展架是可以回收的。营销确实是要多赚钱,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真正应该为一些基本的人的行为去多付钱,多付出成本,而且这个成本一定不是要转到消费者头上去的。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敬畏心?
这样看来,我真的对当下做的营销很悲观。而且对各位老师提到的小众化、大众化,我也感到怀疑。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信息是一种权利—信息使用权,如果这种权利背后有强大的私心或者是欲望,这对整个社会甚至人类都是非常令人恐惧的。今天的我们越来越是个被定义的人、被单向度的人,你不要以为自己有多了不起,你从出生那一刻起已经被定义了,这就越来越像1984或者美丽新世界里面,会控制我们的一个世界,我对此抱有深深的恐惧。
程富亮南方黑芝麻集团糊类事业部总经理
第二点,我们有很多基于传统系统产生的依赖,比如隐私问题。但是一直往前走的话,会逐渐改变你对隐私的认知,就像60后、70后、80后、90后对隐私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我认为互联网打通以后,它完全有可能变得比我们想象的还好,未来的企业、未来的政府、未来的公益组织都会发展得更好。
(注:文章内容未经发言者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