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视觉符号在校园的创新再设计
——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
2019-01-24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430070
(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430070)
一、端午节发展现状研究
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是一个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结合发展,民俗即民间文化,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势头愈演愈烈,更多的人开始返璞归真追求更加真实的现实面貌,民俗文化逐渐得到传承与发展,承载着民俗的传统节日,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其带来的文化内涵。假期作为节日的代表特征之一,特色活动也成为节日继承与发扬的必要步骤,而假期结束却成为节日被淡忘的借口,假期为我们所接触传统节日提供便利条件,而更多人的假期却是休闲旅游,偶尔勉为其难参加部分节日活动。高校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人,承载着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校园文化活动尤为重要,但却影响甚微,其原因并不完全归责于个人,侧面反映文化的创新力度不够,枯燥乏味的传统习俗活动并不能适应年轻人的思维模式。
端午节作为具有千年历史的民俗节日,在不同的时期带领人们穿梭于前世今生,不断地继承与发扬,文化内涵丰富且千载不渝。端午节的起源种类繁多,大致分为三种,一是祭祀说,如吴越族人祭祀龙图腾;二是纪念说,如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三是驱邪说,如驱五毒、恶日说等。民俗节日的传奇性故事逐渐掩盖其节日本质的文化起源,在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中科学、系统的阐述了端午节起源于吴越民族的图腾祭祀,并从出土的吴越族历史文物中更加证实此观点。端午节之所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因为其节日民俗活动更加亲近大众生活,如家喻户晓的传统习俗吃粽子、划龙舟、挂艾草、挂香囊等等。而现如今端午节的视觉形象设计现状大部分仅停留在传统图形加以现在设计的改进层面,再赋予中国风,延伸至海报、标识、包装等延伸品设计,统一的中国风赋予其一定的历史意义,但是简单的文字排版,图形拼接,只是在视觉表达形式上有所不同其目的治标不治本,达到相对应的识别度,却未达到与之相对应的记忆度与吸引度,这也是端午视觉形象缺乏的方面,不利于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在高校中,传统节日视觉符号大多出现于数字校园网或线下校园活动,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并未结合学生结合校园,因此以端午节的创新设计为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来说明视觉形象设计与现代发展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势在必行。
二、端午节视觉符号创新再设计
1.端午节视觉符号提取
不同的视觉符号传递着不同的视觉语言,视觉符号内容通过不同的传播途径来传达信息,而相同的地域、共同的自然环境、共有的中国文化情感决定着这种视觉符号被大众所普遍认知、认同,形成共同的解读理念,由此形成一种文化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端午节经过千年的历史发展,早已形成被大众所认知的代表性视觉符号,如粽子、龙舟、五毒、屈原、香囊、雄黄酒等等视觉符号,传统的视觉符号早已造成大众的审美疲劳,如今的视觉符号表现为片面的图形语言,其内涵并未广泛传播,如今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利用其特有的优势,将更利于其创新性传播。
图一 端午节基础视觉符号
2.视觉符号创新表现形式
基于图像化的视觉图像,在视觉符号创新再设计上采用既与端午节相关联又有中国传统的表现形式相关的新型设计,具有代表性的表现形式如汉代画像砖、年画、刺绣等,而在创新再设计的端午节视觉形象上选取的表现形式为楚漆器表现形式,其一端午节的起源之一屈原说,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楚国人生活在一个漆器的王国中,漆器则是楚国的代表象征之一;其二,楚漆器纹饰、色彩变化丰富,在大众视野中所表现出神秘的艺术形态与端午节神秘的起源形态较为相像;其三,具科学历史考证端午节起源于图腾祭祀,而漆器最初使用也是源于祭祀,后逐渐发展成生活用具的方方面面;其四,漆器不仅表现在纹饰、图样,还包含描绘民间神话传说和社会生活,如《包山楚墓漆奁上的出行图》、《曾侯乙墓漆箱上的后羿射日图》等;其五,武汉理工大学位于湖北武汉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因此,漆器的表现形式用于视觉符号的创新再设计较为适合,其漆器独特的色彩与地域特征,有利于视觉色彩统一,更能加深其地域视觉记忆。
在设计表现上,写实与夸张相结合,从写实中简化为单一的点、线、面绘制出抽象、夸张的造型,线的表现与纹饰图案相结合,用纹饰来表现端午视觉符号,再辅之以装饰几何纹样,使之丰富具有端午视觉符号又不失漆器艺术风格。在版面的排列上,采用楚式漆器的构图法则,一方面采用独立纹样与连续纹样的表现方法,独立纹样即单个视觉符号通过旋转、匀称等手法形成独立纹样,连续纹样即视觉符号处于中心位置,将独立纹样重复循环形成的图样,来表现对称又有规律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将端午节视觉符号进行扁平化处理,赋予故事情节使之具有情节的趣味成分,以此避免枯燥的审美疲劳。在色彩上,提取漆器相关颜色,将颜色进行适配在不打破原色调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以暖黑色为底,红色表现视觉符号,在红黑的基础上加饰配色,使之具有独特的视觉识别性。
图2 端午节视觉符号再设计
3.视觉符号创新传播载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校园已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趋势和学校现代化的标志,电子用品成为现代大学生的重要使用工具。数字校园逐渐成为现代化下的新的传播发展趋势,H5作为新媒体发展下手机移动终端的呈现形式为设计提供更大空间,其超文本语言的特性更容易被现代大学生所接受,给现代大学生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视觉符号创新需要创新的承载媒介才能发挥更具传播力的效果,H5制作成本低,使用平台广,具有独特的交互体验,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加大其趣味度与记忆度,未来H5或许可替代原生APP,就如电视广播媒体逐渐取代报纸印刷媒体,H5表现形式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图3 H5设计
三、“非遗进校园”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
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受众群体,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使命,高校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教育基地,“非遗进校园”是现高校重点推进工程,其校园文化是其高校建设的核心价值所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与校园文化的结合中也得到保护与传承。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更有利于高校文化建设与争强。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民俗节日关注度不高,对民俗节日的精神内涵不了解,端午节作为三大民俗节日之一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提高高校校园文化氛围、树立高校“数字校园”形象有必不可少的作用。而基于非遗文化传承的育人机制,有效地在文化活动中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提升高校的整体文化氛围。
以武汉理工大学调查为例,对端午节假期大学生计划安排调查显示,5%的学生表示会参加相关纪念活动,5%的学生选择回家与家人一起,10%的同学选择学习或兼职,20%的学生选择宿舍休息无计划,60%的学生选择出行游玩或聚会逛街,以此调查显示端午节在高校学生中重视程度欠缺。对端午节知识了解程度调查显示,100%的同学知道端午节基础视觉符号,20%的同学了解端午节起源说三种以上,50%的同学了解视觉符号起源与意义,30%的同学知道端午节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以此调查显示端午节文化内涵在高校下知道的少之甚少,因此将传统节日的保护与传承融入高校文化建设中势在必行。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对大学生喜好程度调查,在大学生日常使用工具中显示,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产品使用普遍,对海报、宣传册、报纸等印刷媒体几乎不曾关注。在电子类视频、游戏、文章上,更多学生选择喜欢游戏类宣传形式,因此选择将传统视觉符号以H5形式在数字校园网络传播将更受大学生关注。
校园非遗文化传承立足于基本的环境文化,通过数字校园网与线下活动结合,给当代大学生展示不一样的非遗文化,提升学生的审美观,给学生带来新的视觉体验。
四、总结
中国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是一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日益交流与传播,大部分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如中国现代社会里“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等等这些国外的传统节日在中国日益风靡并热烈崇尚,而中国传统节日缺乏创新,在现代人的心里日渐淡化,传统习俗也逐渐演变成苍白的过场形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要性日益淡忘,尤其是青少年对传统节日的意识更加薄弱,因此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高校学生中愈发重要。以此形式有利于高校文化建设与争强;有利于非遗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以及我国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播;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艺术与数字教育的提升,并分析可行性,实现传统节日符号的创新再设计,提升校园文化氛围,以端午节为例探究其他传统节日的现状,以此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更好的推进“非遗进校园”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