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历史上的第一次出国留学热潮
2019-01-23文丨
文丨■ 邱 洪
自1840年鸦片战争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日益猖狂,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在此严重关头,一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爱国人士,主张“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相继掀起了洋务运动、“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出国留学等变法图强活动,以拯救中华民族。时清王朝,内外交困,自然灾害频繁,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出于“天人感应”的封建迷信观念和稳定政局需要,清廷以新即位的幼童——同治皇帝的名义“下诏求言”。王公大臣、封疆大吏甚至台谏诸臣皆噤若寒蝉。而敢于应诏上书、直陈国政利弊的却是一位乡试落第的青年——遵义人黎庶昌。
光绪二年(1876年)十月,遵义人黎庶昌随郭嵩焘、曾纪泽等人出使西欧,先后出任中国驻英、德、法、西班牙等国大使馆参赞。驻西欧5年,游历西欧十国,考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和民俗风情,写成《西洋杂志》一书,成为清代贵州“放眼看世界第一人”。自光绪七年(1881年)起,黎庶昌出使日本国公使,历时两届共6年。任职期间,维护国家尊严,保护华侨正当权益,注重睦邻友好关系,广交朝野人士,增进友谊。并在光绪十年(1884年)向朝廷上《敬陈管见折》,大胆提出了“酌用西法”的七项措施。稍晚的出国遵义人还有黎汝谦,先后任日本国神户、横滨领事;刘庆汾,任驻日本使馆参赞;蹇念恒,任日本神户领事;莫友芝第三子莫绳孙,先后驻俄国、法国参赞。
辛亥革命后,全国掀起出国留学热潮。遵义人通过各种渠道,或公费、或自费,竞相到日本等国留学或工作,学习外国先进思想、科学知识、工艺技术、管理制度等以求振兴中华,富国兴邦。据不完全统计,自1876年黎庶昌出使西欧起,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前62年间,遵义地区前往日本留学或工作的人员45人。遵义县21人:黎庶昌、黎汝谦、刘庆汾、蹇念恒、莫绳孙、毛邦伟、蹇念益、黎渊、黎迈、周浩、刘应煃、刘应镛、牟琳、田庆霖、周燊儒、况天爵、杨兆麟、韩骧前、刘闺纯、刘菘生、喻蓬森;赤水10人:谢天阶、陈玉生、陈玉昆、泰藻渔、胡维凯、陈砚贻、兰志楷、向贤才、向茵谷、萧文灿;习水5人:谢况、谢端平、谢寅初、张恺松、谢汝钦;务川4人:王济辉、田景兴、龚植三、伍静远;正安3人:王凤翔、闵肇鲁、郑先耀;绥阳1人:童汇源;仁怀1人:罗次启。这些出国的遵义人大部分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辛亥革命、护国、护法战争。
其中遵义人黎渊(伯颜)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日本获得法学博士,9月回国,时任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清廷批准在天津创办“北洋法政学堂”,学制六年,委任黎渊为监督(校长)。遂奉旨筹办北洋法政学堂各项工作。并历任北洋法政学堂及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校长。成为民国时期培养专门人才的摇篮。遵义人毛邦伟(子龙)回国后,于民国八年(1919年)至民国九年(1920年)首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教授、校长,民国十五年(1926年)至十六年(1927年)任北京国立京师大学校女子第一部、师范大学第二部学长即校长等职务,并著有《中国教育史》问世。成为民国时期中国著名的教育家。
部分人还参与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迎接家乡解放的斗争。大部分人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为家乡的教育、文化、卫生和工农业生产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