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
2019-01-23刘吉雨
刘吉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北京 100010)
关键字:城市规划;海绵理论;生态环境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各类问题也逐步凸显。在城市建设中,一方面,在横向上呈现出因经济水平差异,出现城市建设区域不平衡的问题;另一方面,纵向上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等各种问题亦不断涌现。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相辅相成,城市建设为城市规划提供舞台,城市规划为城市建设提供保障,城市建设在城市规划下实施,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作用。当前,随着我国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复杂,人们对于城市的功能需求更加多元化,从根本上说,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现有的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理论应运而生,其理论思想和研究对于我国城市的规划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利用海绵城市理论来创新我国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已经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途径。
1 海绵城市理论之内涵
海绵城市理论是城市管理理论的一种,具有城市管理理论的共性,与此同时,有自身独特的理论魅力。在学科范式上,海绵城市理论是水资源管理的范畴,是城市雨洪管理的一种理论探索和创新,理论内容具有鲜明的特点。简单而言,海绵城市理论是以形象化的比喻为工具,力争解决城市管理中的水资源管理问题。从内容上,海绵城市理论将城市比喻为一个大海绵,在城市雨水降水过多的时候,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措施将雨水存储,当城市中的含水量下降时,又能将自身所存储的水分进行释放,从而支持城市的生活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海绵城市理论通过利用大自然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行了创新,从而进一步有效地带动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对于现实中的城市规划而言,通过合理的引入海绵城市理论,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水资源紧张的问题,有效改善我国城市当中的生态问题。
2 海绵城市理论应用的必要性
2.1 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资源,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以城市化为例,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城市化发展的进程越来越快,各种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城市化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关系紧密,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与城市化发展同步进行。当前,城市当中高楼林立,到处都是柏油马路,但是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绿化资源越来越少,城市地面的渗水能力也大大下降,可供城市用的水资源越来越有限,不仅造成城市中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的严重浪费,同时城市水资源也越来越短缺。除此之外,由于每年降水的不确定性,很多城市地区也会出现洪涝灾害,给城市的建设和规划都带来了很大影响,基于此,海绵城市理论得以提出和运用。
2.2 城市施工和建设不科学
城市化发展是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一方面表现为城市自然物质资源和地理空间的开发,另一方面表现为新的诸如交通、建筑等城市形态的建设。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必然加大,道路、房屋等各类建筑工程在城市空间内部冻土施工,直接导致既有的土地资源尤其是绿色资源的破坏,特别是在施工和建设不科学的情况下,导致城市绿化资源越来越少,引发城市水土流失的问题。为了解决城市建设中土地资源不足的困境,很多地区在城市建设中通过填湖、填海等工程,盲目的围垦湖泊,在战胜自然的表象下,结果是导致城市地表水资源和生态的破坏,造成城市可利用水资源的大大减少,从而给城市用水和水资源的开发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3 海绵城市理论之于城市规划的价值
3.1 缓解城市内涝之困
城市排涝问题是城市建设规划中的重要课题,城市建设与规划中必须将排涝能力贯穿其中,要结合城市所在地域的气候特点、土壤状况,科学的开展各类建设和规划工作。近些年,我国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季节性降水越来越不稳定,部分地区降雨数量的增加,会给城市带来洪涝灾害引发城市的内涝,极大的影响我国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但是将海绵城市理论运用在城市的规划当中,以其建筑构造的特殊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的渗水能力和储水能力,切实规避了降雨所引发的洪涝灾害。另外也能让雨水得以充分的循环利用,切实提升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水平,为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提供有效地支持。
3.2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建设必须注重长远,实行可持续性发展,要将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实现城市建设与生态的和谐共生,这与海绵城市理论不谋而合。海绵城市理论是以城市水资源的自然调节为初衷,以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为目标,运用海绵理论指导城市建设和规划,可以进一步增加城市当中的绿化规模,切实提升城市当中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生态的有效平衡。另外,利用海绵理论可以实现储蓄雨水灌溉城市绿化的想法,有利于调节城市当中的气候条件,促进城市整体生活质量的提升,这对于当前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现代化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的应用要点
4.1 政府主导
城市规划中,政府始终是主导,总体上为城市规划的方向把关,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首先要围绕政府主导。在政府主导框架下,要从组织、计划与落实的层面,做好各项工作。例如,要实行专项工作,组建海绵城市领导建设小组,负责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建设工作,切实将海绵城市理论得以落实和实践,有效推动相关工程的实施。不仅如此,基层政府部门还需要在城市规划当中,承担调节者的作用和角色,积极做好城市规划中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切实保证海绵城市基础工程的实施。
4.2 制度保障
制度和规范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保障,为落地实施提供政策约束。从实际层面,为了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性,必须加大政策制定和研究工作,要从社会层面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与规范,提升整体关注度。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制度保障与监督机制始终不可缺位,制度要健全,机制要完善。在实施环节,要强化监督和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对于设计要点、施工规范、工程交付等细节,要根据相应规范严格监督,确保整体建设工作科学规范。
4.3 规划为先
海绵城市建设不能盲目推进,任何一项工程的开展,必须从系统性原则出发,做好规划工作,从整体性上对于项目建设与推进的各项工作进行系统规划。当前,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交通道路作为基础的设施,数量都在逐年提升,有效占据着城市的土地资源。在传统的规划方式下,城市交通道路的渗水能力被忽视大大降低了城市水资源的利用。对此,海绵城市建设中,要以道路规划为切口,重点开展城市道路的科学规划制定工作。一方面,自然调节和自我吸收是海绵城市的精髓,城市道路对于雨水的吸收排放显得十分关键,在城市道路规划中首先必须考虑吸水和排水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在城市交通道路的两侧设施绿色隔离带,以此实现雨水的吸收和利用。另一方面,城市道路自然调节和自我吸收必须考虑物理条件,要重视源头材料的科学性,必须注重材料选择,在规划中明确材料选择的标准和要点,从而为城市道路的雨水排除和过滤能力,提供切实保障。此外,要重视广场、公园的规划工作,大力加强城市建设中绿化广场、绿化公园的规划工作,实现多方位的雨水净化。
4.4 细节为要
海绵城市是城市建设的一种模式,在实际过程中,工程建设细节同样显得重要。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升,绿色、环保、生态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必须从细节上关注绿色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以城市屋顶花园为例,当前,屋顶花园在城市中已非新鲜事物,因其自身独特的设计结构,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实现对雨水的储蓄和利用,大大提升了我国城市建设的生态效果。而在屋顶花园的建设中,可以采用垂直绿化的方式,通过过滤石和过滤沙的双重结合来设计屋顶花园,将建筑设计与园林设计实现紧密的融合。
4.5 生态为本
生态保护是海绵城市理论的根本,无论是规划层面,还是技术层面,都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雨水自我调节能力,实现城市的绿色发展。然而,在城市快速发展中,为了应对城市土地资源与空间不足的问题,我国围湖造陆的现象越来越多,很多地区都将湖填埋造楼,大大改变了原有的河流和湖泊的生态系统,不仅会影响我国水资源的生态质量,同时也造成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在本质上,这与海绵城市建设背道而驰,这种重形式轻内容的海绵城市建设,必须要从根本上杜绝。海绵城市建设中,要注重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减少对河道、湖泊的开发和利用,保持原有的蓄水和含水能力。不仅如此,要加大城市中湿地资源、草地资源等全方位的保护工作,切实用生态的眼光、可持续的发展眼光指导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工作,以此打造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文明城市。
5 结语
海绵城市理论为城市建设提供一种新的参考模式。当前,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针对城市建设中出现的洪涝、规划不足、生态破坏等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一种好的现实路径。在实践中,必须强化政府引导,完善制度保障,加大规划制定,做好细节保障,最根本的是要守住生态保护的底线,由此,从根本上为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挥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