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对策研究
2019-01-23张亚坤
张亚坤
(上海电科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000)
交通拥堵所带来的不仅是城市交通的拥挤导致事故的多发,而且会导致城市空气的污染,从而引发通勤时间的延长,交通成本的增长。温州的四个区的合计常住人口是301.11万人,根据国务院2014年印发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为Ⅰ型大城市[1]。温州市区的人均道路面积低于杭州/上海等发达城市;与香港或者北京等发达城市相比,其每公里道路承载车辆数为564辆,属于较高水平,交通供应与需求极不平衡。以温州城为样板,研究类似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从而提出能够解决温州城市实际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1 温州城市交通发展现状
伴随着机动车辆的快速增长,机动车数量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城市道路建设的速度。除快速路外,主要道路高峰小时平均车速仅为17.6 km/h,其中低于20 km/h的路段有 33个,占到观测路段的73.3%。
与此同时,停车泊位供给严重不足,缺口也越来越大。目前温州市区拥有包括路内在内的停车泊位共计约14.9万个,如果以市区39.6万辆小客车作为停车需求总量,现有停车位的满足率只有40.8%,低于上一年的47.2%,相当于2.6辆车有一个泊位,远低于1:1.15合理的停车泊位供需比。在私人小汽车逐渐普及、机动化进程日益加速的形势下,公交出行比例逐年下降。
2 温州城市交通现有治堵措施及成效
温州市通过精心谋划全面实施“三大工程”,疏堵治乱全力破解“三大难题”,科学管理全面提升“三大水平”,市区交通秩序和交通面貌明显改善。
通过建设主干路,改造瓶颈路,打通交通卡口,增设公共停车泊位等措施,城区道路网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理“四小车”,严管严治交通违章行为,市区乱停车、乱闯红灯、乱插队、乱掉头等交通陋习明显减少,道路交通通行能力进一步提高。实施公交经营体制改革,开通社区巴士和学生公交专线,实施换乘优惠,发展公共自行车等措施,民众对交通出行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全年交通项目投资达到126亿元,交通拥堵量下降24.3%,主干道提速6.2%,据中科院调查,我市市民上下班路上耗费平均时间从去年的25 min下降到今年的20 min。同时,市区一般以上交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与去年同比分别下降了11.3%和24%。交通警情满意率也从91%提高到96.92%。
3 温州城市交通拥堵症结剖析
交通拥堵发生的最根本原因是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之间的不平衡,表现在土地利用形态和交通结构两个层次上。
3.1 城市发展围绕旧城核心蔓延发展
长久以来,温州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围绕旧城核心蔓延发展,形成了典型的单中心格局,城市功能高度集中,人口与就业岗位密度不断加大;与此同时,龙湾、瓯海的城市副中心规模效应刚刚显现,市区人口向外转移,城市功能向外分散还有待进一步深化[2]。
3.2 交通结构偏向私人交通方向发展
私人小汽车快速增长,每百户居民的私家车拥有量全省第一,高达76.8辆。公交出行分担率由2006年的24%下降到2011年的18%,而私人小汽车出行所占比率升至20%。
3.3 道路网结构不合理
建成区内的道路面积率为9.4%,处于规范要求(8%~15%)的较低水平。断头路、瓶颈路段依然存在,且支路系统不完善,交通微循环功能尚未得到较好的发挥。交叉口通行能力不高,制约了网络整体效能。
3.4 静态交通设施不足
根据现状车辆数据,小汽车与泊位数之比为1:2.6,远低于1:1.15合理的停车泊位供需比。大部分车主选择区间道路、人行道等道路资源违章停车,影响了正常的道路交通通行,进一步加剧了交通拥堵。
4 交通治堵工作总体目标
总结近年来交通发展情况,以“以人为本、标本兼治、着眼当前、综合施政”为原则,通过建立“一个整体制堵体系”,实施“三大制堵层次措施”,实现“五大交通制堵成果”,改善市区交通秩序和拥堵现象,提升市民的交通安全感和出行满意率,引导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
“一个整体制堵体系”,即建立土地利用形态调整和综合交通系统整合的治堵体系。“三大制堵层次措施”,即采取城市功能布局调整、出行结构优化、城市道路网络完善与交通管理强化三大治堵措施。“五大交通制堵成果”,一是积极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到2019年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35%以上,高峰平均运送速度年均提高10%以上;二是加快道路网建设速度,新增道路长度300 km以上,道路面积10 km2以上;三是加强停车设施建设力度,新增12万个公共停车泊位,停车泊位满足率达到60%;四是严格交通管理,规范交通秩序,力争市区主干道以上道路高峰时段车速达到25 km/h以上,市区中心主干道机动车守法率达到90%以上[3];五是通过引导转移至低排放交通方式,提高交通出行效率,实现绿色生态交通。
5 交通治堵工作措施
应以交通拥堵的机理为出发点,从“三个层次”(土地利用形态、交通出行结构和道路网络及基础设施、交通管理)着手,在“两个方面”(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同时采取措施,来科学有效地治理城市交通拥堵。
5.1 第一层次——强化规划引领,实现交通设施与城市功能的匹配
实施“1650”大都市发展战略,谋划组团式、网络型布局,由单一鹿城中心区的城市结构向包括三区、永嘉南部和洞头在内的多组团式城市结构的方向发展,减少交通需求对旧城区的依赖。
优化旧城土地利用形态,逐步实施三旧改造和市场布局调整,降低城市中心区的混杂程度,引导城市就业岗位向龙湾、瓯海等转移,完善就业、居住、购物、就学、就医等综合功能的布局,建设综合性功能的现代化新城。
5.2 第二层次——以公共交通发展为主,对交通出行结构进行优化
温州地区土地资源极为紧缺,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不能仅仅通过增加交通供给来缓解交通拥堵,更需要构建一个合理的交通出行结构,真正建成以公共交通为主,私人交通为辅,方便快捷的综合交通体系。
完善城市中心区及周边区域常规公交线网布局,在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覆盖的区域,将大量客流集散至车站和目的地,扮演好辅助公交角色;在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未覆盖区域,积极发展常规公交。
5.3 第三层次——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实施有效交通管理
从土地利用形态和交通出行结构两个层次来缓解交通拥堵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在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的情况下,通过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及其相关设施,实施科学有效的交通管理,来扩大交通供给和减少交通需求,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从而缓解交通拥堵。
5.3.1 构筑城市道路网络体系,完善城市道路级配结构
加快组团的干线通道建设,在中心城区形成“半小时”快捷交通圈。形成以“温瑞大道与瓯海大道为十字骨架”的都市区级“四纵两横”快速路格局;形成“七纵七横”的城市主干道路网,联通城市快速路[4]。
5.3.2 形成对外的交通枢纽系统,衔接城市内外道路
加快龙湾机场、火车南站的门户型综合交通枢纽体系。通过优化区域骨架路网,完善内外交通衔接,促进温州主城区与周边副城、组团的便捷沟通。
5.3.3 建设城市停车系统体系,完善城市停车设施供给
在重点区域,严格控制并适当提高新改建建筑的停车泊位配比。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经营性停车场所,加快推进停车场(库)建设。制定出台旧小区停车位的改造和管理办法,充分挖掘旧住宅小区停车潜力,因地制宜改造建设,缓解旧住宅小区的停车难问题。
5.3.4 构筑城市慢性系统体系,改善城市道路“微循环”
加快城市慢性系统建设,合理设置隔离墩设施,完善慢行交通标志标线和指示系统,保障慢行出行空间;大力加强公共自行车站点建设,方便公共自行车通存通取,改善城市商业中心、购物中心、商务中心、大型居住区慢性交通条件,逐步推进慢性道联网成片,与绿道网无缝衔接。规范人行道上各类交通设施设置,清理架空管线,加强打击各类非法占道行为。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鼓励楼宇间新建、改建行人专用通道,减少地面人车冲突。
5.3.5 导引小汽车交通的发展
“自由发展”型是典型的美国城市;“控制发展”型的典型城市包括香港和新加坡,温州在小汽车发展上应合理归于“导引发展”型,并采取“限制使用,但不限制拥有”的做法,通过采取增收牌照税、使用税、保险税、购置税等以抑制或调控交通总量的增长,使小汽车的使用高效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道路交通的压力。
5.3.6 严格管理交通秩序
以深入开展严管示范路和交通乱点挂牌整治活动为重点,严抓上路、严管秩序、严治乱点“三严考核”上狠下功夫,管好重点治堵道路、严管示范路和交通乱点,整治乱停车、乱插队、行人闯红灯等“八大严重违法行为”和非法“四小车”。
5.3.7 优化道路交通组织
优化中心城区道路单向交通组织,实施社区、小区微循环及单行线等措施,完善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设置,加强交叉口渠化改造。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错峰限行”交通管理措施,控制货车、拖拉机、三轮载货汽车在主城区内通行,净化主城区车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