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社会化的质量监管新思路探讨
2019-01-23罗广
罗 广
(清远市英德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广东 清远 513000)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一部分,是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石[1-3]。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人们对环境监测数据的要求越来越精确,时间要求越来越及时,仅靠政府支持无法满足当前需求。为此,当前需要建立环境监测的社会化机制,通过市场机制促进环境监测的发展和规范,使其成为环境监测的有效助力,推动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
1 环境监测社会化质量监管的现有问题
1.1 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发展区域不平衡
现阶段,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导致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同样出现东西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我国西部地区在环境监测服务方面发展比较晚,整体运行机制不完善,制度不成熟。
1.2 监测机构的能力、资质不均衡
我国环境监测机构一般分为国家综合监测机构和民营监测机构,两者在实力和硬件设施上相差比较大,导致两者从事的监测内容不尽相同[4-6]。国家综合监测机构资质齐全,硬件和软件实力强大,能够承担诸多监测任务。但是,民营监测机构由于资质的缺乏和不健全,监测水平相对较低,无法完成全部的监测任务。
1.3 环境监测社会化质量监管力度不足
当前,我国对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未实现统一管理,各地根据自身情况提出了不同的管理办法。我国大部分地方选择能力认证加证书认证的管理模式,但是新疆等地实行目录登记加备案的方式进行管理,导致国家监管难以协调一致,监管力度不够。
1.4 环境监测社会化质量评估体系不完善
随着环境监测市场的开放,质量评估系统应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发展的不协调和评估系统的不完善,以往的监测管理评估模式无法有效保证社会检测机构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1.5 环境监测社会化质量评估人员缺失
随着环境监测社会化的发展,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质量评估人员。在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方面,环境监测对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部分监测人员无法满足相关要求,导致技术人员缺乏,影响环境监测的发展[7-8]。
2 环境监测社会化的意义
2.1 补充环境监测力量
现有的环境监测工作一般由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承担。大力推进环境监测社会化,可以进一步充实环境监测力量。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部门的监测机构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环境监测需求。同时,部分企业实力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善,监测技术水平不高。为此,推动环境监测的社会化势在必行,要根据市场需求成立专业的环境监测机构,为政府和企业减轻环境监测负担[9-11]。
2.2 提高环境监测水平
目前,环境监测具有公益性,环境监测机构的经费完全由财政拨款,导致监测水平停滞不前,监测人员缺乏工作动力。因此,环境监测有必要实现社会化,与营业目标挂钩,为了提高营业额和竞争力,环境监测机构必须提高业务水平、监测能力和监测效率,改进监测设施,积极革新环境监测技术,降低监测成本,提高利润,保证切身利益。
2.3 提高环境监测信息的独立性
目前,环境监测主要由政府和企业承担,容易导致监测数据出现弄虚作假现象,影响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环境监测的社会化可以避免企业逃避法律责任、弄虚作假,社会化的环境监测机构不同于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其存在的目的就是进行环境监测,为了树立良好的声誉,实现正常运行,社会化的环境监测机构必须如实记录监测数据,因此其可以独立于政府部门和企业,其数据真实,可信度更高。
3 环境监测社会化质量监管的新思路
3.1 促使环境监测市场化
当前,我国环境问题整体依然十分严重。我国要参考发达国家环境监测市场化的发展经验,根据具体情况逐步完善环境监测的市场化机制。随着环境监测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要积极建立环境监测的市场化机制,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环境监测市场制度[12-14]。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社会化的环境监测机构要大力提升服务水平、业务水平,改进环境监测技术手段,降低环境监测成本,提升环境监测的整体水平。
3.2 提高环境监测透明度
政府部门和企业应及时公开环境监测数据,根据监测数据来分析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例如,根据污水处理厂排放口水质的情况,确定污水处理厂排放指标是否达标,为下游的水源保护提供有力依据,同时根据大气监测数据,更好地应对雾霾天气,为水体和大气的治理提供基础数据。国家要完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公开化、透明化,为环境监测保驾护航。
3.3 增强环境监测
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相对落后,监测期间存在关键因素监测遗漏的现象,导致无法做出全面的分析和评估。为此,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环境监测经验,大力研发环境监测技术,同时结合自身污染状况,开发监测软件系统,保证监测数据的完整性,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应组织环境监测人员进行专业学习,掌握先进的检测技术和监测软件,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
3.4 开展地区合作与交流
环境问题不是区域问题,一旦一个地方出现环境污染,就可能波及多个地区,其影响范围广,危害大。为了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各地应加强区域合作和交流。同时,为了保证区域联合监测和管理的有效性,避免出现环境监测和管理的重复,不同城市应共享数据信息,加强沟通,确保环境监测的实用性。此外,应统筹管理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工作效率,有效节约资源,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加快环境监测事业发展。
3.5 构建健全的法律体系
我国要构建完善的环境监测法律体系,规范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的行为,确保环境监测事业有序发展。在制定法律法规的过程中,我国应参考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例如,美国法律规定,环境监测管理部门如想获得环境监测数据,只能向企业付费购买,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利用社会化市场机制,可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同时,政府可以通过招投标选出合适的环境监测机构,双方签订环境监测合同或协议,以保证环境监测质量。
3.6 完善环境监测社会化质量评估体系
新时代,我国应不断完善环境监测社会化质量评估体系。目前,环境监测机构的规模、业务水平、服务质量以及综合实力等存在较大差异,国家要制定系统的环境监测社会化监管评估方案,并从管理标准、分值权重、技术水平和评价要素等方面全方位评估其服务能力。
3.6.1 建立环境监测能力的专业评估模式
当前,环境监测机构需要定期进行计量认证审核,环境监测要求更加严格。因此,我国需建立专业的评估模式,该评估模式具有针对性,以督促环境监测机构提升专业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3.6.2 保证环境监测人员的稳定性
环境监测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导致环境监测人员流动性较大,环境监测机构无法稳定运作,严重影响环境监测能力的提升。要想保证监测人员稳定,人们需要定期考察监测人员结构,分析和评估流动性大的具体原因和不良影响,然后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3.7 加大对环境监测人员的管理力度
环境监测的实施主体是人,人是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直接因素,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意识等直接影响监测结果。因此,要想提高环境监测水平,我国必要有一批高水平的环境监测人员。首先需对环境监测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其次,对环境监测人员进行定期考察,落实是否具备环境监测能力,将定期培训和考察有机结合,确保人员的专业水平。另外,应建立环境监测人员的信用等级制度,对出现信用问题的人员进行备案,约束个人监测行为,确保环境监测实现良性发展。为了提高环境监测人员能力,要鼓励其参加国家举办的各类考试和培训,考取资质证书,增强监测机构的软实力。
4 结论
环境监测是开展环境保护的基础,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本文分析了环境监测社会化的现状和实际意义,提出了环境监测社会化质量监管的新思路。国家和环境监测机构都要强化环境监测制度建设,完善环境监测社会化质量监管的法律体系,提升环境监测社会化的质量监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