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远航入深海
——国网重庆电力“三项制度”改革发展记略
2019-01-23
重庆万州屏锦供电所员工完成改造任务归来。(涂吉祥 摄)
对于“三项制度”改革,要发动群众,还原人力资源最基本的公平和正义;要让改革遇到最小的阻力,得到最大的支持;要七分做人的工作,三分做制度的修改。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以下简称“重庆电力”)的金秋,伴随“三项制度”改革,硕果盈枝。这个季节,当45岁的王方义拿到结业证书和上岗证书那一刻,经过3个月集中学习和统一考试的他,宣告毕业,他将重返工作岗位。王方义是国网重庆开州供电公司员工,参加了重庆电力举办的2018年返岗人员培训班。他明白,岗位那扇门,既能进,也能出。
而与王方义不同的,是国网重庆江津供电公司(以下简称“江津公司”)宣传专责席茂江。这个季节,当他在《岗位目标责任契约》上签下自己名字的时候,他深知肩头的责任,像20位一起签字的同事那样,一点也不轻松。这种竞争形成的向上激励机制,向上向下通道全都打开,看你如何“对号入座”。
但是,远在钓鱼城外的国网重庆合川供电公司(以下简称“合川公司”)员工张洪晏,却认为这个季节,是他工作以来收入最多的“丰收”季。至目前,他已接管30多个台区,按多劳多得的原则,分配拉开差距,收入能增能减,2018年将比往年多收入2万多元。
这一切,源于制度创新,缘起重庆电力围绕“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干部能上能下”实行的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
尽管,举办返岗人员培训、实行人员契约化管理、实施员工绩效拉差,都已成为重庆电力“三项制度”改革的破冰之举,但在该公司相关负责人看来,转变传统观念,打破“铁饭碗”“终身制”和“大锅饭”,才是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核心,究其目的,就是让企业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让员工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需求,最终实现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
能进能出,畅通岗位退出通道
长期以来,“大锅饭”“平均主义”等现象和观念在基层单位普遍存在,部分员工竞争意识淡薄,干劲不大,创劲不足。对于重庆电力而言,由于外围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发展受到制约,若不主动深化改革、增强竞争实力,积极抢占市场,发展必将受挫。深化“三项制度”改革,释放队伍活力,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重庆电力先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入手,清理长期停薪留职人员情况。2017年,各级人资部门清理出长期不在岗人员171人,逐一了解他们的现状,并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想离开的,就办离职手续,想留下的,必须参加返岗培训。”
王方义是十多年前因企业重组,办理了停薪留职。因为离岗时间太长,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已经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步伐了。在重庆电力举办的培训班里,王方义追赶得很吃力,上课、考试,规章制度、理论知识、岗位实操……他从一开始的不理解、有情绪,到后来的主动融入,“重新找回了作为一名合格员工的感觉。”
而与王方义不同的,是一位坐着“玛莎拉蒂”来培训的“学员”。他在外经商多年,小有成就,但又不舍与电力的情份。上了几节课,感受到严格的制度要求和技能提升压力后,这位“学员”选择了主动离职,他称:“要求太严了,我跟不上这里的节奏。我也是经商办企业的,不能坏了企业的制度规矩!”
重庆电力技术培训中心负责人张红兵谈到返岗人员培训班的情况,颇有感触:“过去,进了国企就意味着端上了铁饭碗。员工的‘进’强调得多,但对如何‘出’考虑得不够。”
在这方面,重庆电力的做法是,既完善劳动合同书条款,规范契约化劳动关系签订程序,明确退出细则;同时,对违法违纪、违反劳动纪律、低等级绩效、不能胜任工作的“四类人员”安排离岗培训。培训不合格的,严格按规章制度进行降岗、待岗直至解除劳动合同。2017年以来,重庆电力动真碰硬,加强违纪惩处、返岗人员培训和绩效结果应用,解除141人的长期职工劳动合同。
能上能下,实行岗位契约机制
“感谢公司为我们提供这个竞争上岗的平台。”2018年9月7日,在谈到竞聘上岗的感悟时,江津公司应聘上岗的运检部变电运维站副站长王宇说。
重庆电力坚持“无功便是过,平庸就是错”的评价原则,营造“谋事干事成事”氛围,激励广大基层领导干部放手去干,充分发挥各个管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破解了对人员的管理这道难题。针对中层干部、管理技术人员、班组长等岗位开展公开竞聘、组织选聘、周期制聘任,聘任期内借助年度综合测评、绩效考核、能力评价等手段进行动态出入,聘任期满自动退出,打破了干部和管理人员的终身制。
前不久,江津公司拿出21个管理岗位,进行周期聘任的岗位契约化管理机制试点。席茂江和王宇都是同一批在《岗位目标责任契约》上签字的。“这些岗位中既有人员没有配齐的,也有一部分是原岗位人员能力有欠缺的。”江津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张良德介绍道。
如果签约人员完不成任务目标怎么办?“退出岗位!”不论是席茂江还是王宇,都有一种同感:“既然签订了契约,就要坚决履约,在岗位一天就竭尽全力把工作做好,目标没有达到,说明自己能力有欠缺,和岗位不匹配。”
张良德说,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岗位契约机制在企业中构建公平、择优的用人环境。
在能上能下机制的强力作用下,近期,重庆电力7名处级干部被降级降薪,8名科级干部被调整到专业技术岗位,139名中干降岗,39名专责及班组长降职。
能增能减,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所长,我9月的工资只有3400元,而张洪晏有5100多元,这个差拉得太大了吧!”合川公司大石供电所自“三项制度”推行以来,员工们的工资就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差距,但这种分配方式,大家都已认同和接受。
在张洪晏的手机里,装着一套“业务辅助管控平台”,直观呈现了合川公司先行在供电所开展“以分计酬”的量化绩效考核方式。这套考核体系实施统一的阶梯式分配标准,员工通过维护台区数、台区户数、采集成功率等工作量及指标情况直接测算当月收入。若线路发生了故障,台区采集不成功,员工们会根据信息,分析原因,主动寻找解决办法。
把企业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把工作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从2013年开始实行一线班组绩效管理到现在,这种风气在合川公司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这是合川公司把绩效管理作为“三项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出现的新气象。“以前吃大锅饭,干得多的员工总感觉吃亏,而我们抓台区线损管理、抓服务质量,也总是干着急使不上劲。现在人、效、薪直接关联,员工工作逐渐从被动变主动。”合川公司主要负责人杨家隆,随手点开“业务辅助管控平台”,向记者介绍绩效管理心得,“我们考核以价值分割、薪酬分块、量化考评、正向激励为思路,每个岗位的指标,都简单明了便于操作,个人干了多少、干得好不好,一目了然。”
绩效管理,正向调动了合川公司员工主动作为的积极性,让这家体量并不大的企业,近年来在重庆电力系统内各项指标名列前茅,真正实现了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
其实,收入分配改革仅是“三项制度”改革的一部分。重庆电力还完善与绩效挂钩的工资总量决定机制,推行以绩效计酬的内部分配模式,通过多劳多得的原则,合理拉大收入差距,让高绩效员工获得高收入,使低绩效员工努力工作,促进收入能增能减。
合川公司风生水起的能增能减模式,也给兄弟单位带来不小震动。广汇劳动公司江津分公司经理高芸,带着大家学习“合川模式”后,修改了原有方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最近,江津德感供电所所长郑德彬感觉工作轻松了。以前要把新增台区和新增客户分配给台区经理,要靠“刷脸”,讲人情。现在考核指标明确,工作量和工作质量综合评定,大家不仅主动来要任务,还主动找技术人员帮忙提高管理能力。
现在,重庆电力44家单位全部参与分配改革,10家单位参加综合试点,22家单位参加专项试点。2018年“三项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在收入分配改革上突破,同步推进劳动用工和人事制度改革的前期准备和试点工作。通过推进改革,把员工的责、权、利和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实现员工与企业同舟共济、共谋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