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妙笔绘山水
2019-01-23于鸿林作品欣赏
于鸿林作品欣赏
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自古以来就是君子雅士的心思神慕之所,寄情于山水,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士乐此不疲之事。在我国悠久历史文化滋养下,依山掩身、以水藏思、以山为德、以水为性,寄托闲情逸致,远离尘嚣,展现高风亮节;聚层岚以叠翠,抱高怀以虚云。人与自然相融相依,咫尺天涯尽在尺幅之间的山水画更成了演绎这份襟怀的绝妙之径。自然界以鬼斧神工造就了苍山耸立、江海横流,艺术家又以自己的妙笔丹青,把天人合一的意蕴,融入画作。“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当山水画成为中国画坛的一个画种并绵延不绝时,“心穷万物之源,目尽山川之势”便成为诸多翰墨高手的人生追求。几十年来,于鸿林便以他那赤子般的情怀虔诚地打量着所面对的自然山川,静听着耳畔与千百年前几乎无异的风声鸟鸣,感叹着中国文化最后落脚在这莽莽苍苍、山重水复的神州大地,心中的意蕴生发在笔下,绘就了一幅幅意趣盎然的丹青画卷……
昔人谁见此树栽
1945年,于鸿林出生于北京房山青龙湖镇,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姚广孝的墓塔就坐落在这里。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灿烂的文化辉耀着古今。也正是这里的灵山秀水、古寺圣地让于鸿林从小就与山水和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也许是骨子里传承着母亲的艺术基因,幼小的于鸿林从五六岁起就喜爱写写画画,常常是母亲一手捏红纸,用那把普普通通的剪刀,欢快地飞舞出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小桥廊亭,小鸿林则在另一旁专心地又写又画,母子俩完全沉浸在艺术的王国,忘掉了窗外的世界。
要学习绘画,离不了笔墨纸砚,家里贫困买不起,于鸿林先是收集别人抛弃的废烟盒和一头烧黑的小木棍,在烟盒的反面空白处又写又画,没有画册,就照着书上的插图去画。等到上了学,就拿别人写完的作业本的背面来练习,渐渐地小鸿林的画越画越好,在十里八乡都有了名气。上初中的时候,由于画画得好,老师要把他保送到中央美院,也许是命运要考验一下这个天资聪颖的少年,偏偏由于三年自然灾害,专业院校停止招生,于是,他没能迈进专业院校的大门。虽说心中充满了失望,但他并没有停止学习艺术的脚步。
放假的时候,老师告诉于鸿林,北京城里的中山公园有名画家教人画画,听到这个消息,于鸿林高兴得一夜没睡好觉。第二天天不亮,就起来搭乘马车来到了城里,左打听右打听,找到了中山公园。就从那时起,于鸿林得到了白石老人的大弟子许麟庐和山水画大师白雪石的亲传。许麟庐教花鸟,白雪石讲山水,这下可把于鸿林乐坏了,他如饥似渴地一学就是一整天。等到假期结束,他画的画得到了雪石先生的肯定和指导,至今他的山水画里还可以找到雪石先生的影子。
初中毕业后,他考上了北京煤炭工业学校地质专业,学习煤田地质勘探。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湖南湘赣煤田会战指挥部普查大队,尽管白天整天钻山沟勘探找煤,又苦又累,但他还是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坚持创作。一到夜间,画漫画、宣传画,练习书法、写大字报忙了个不亦乐乎,不知不觉地书法绘画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1972年,于鸿林调回到北京矿务局城子煤矿。煤矿工人的活,又苦又累又危险,他不仅在井下采煤,还自告奋勇到局工会兼职搞宣传,帮着画漫画、出板报。由于基本功扎实,命运很快垂青了这个青年,他被正式调到了局工会,专职搞宣传。这下子,于鸿林如鱼得水,每天除了画漫画、出板报、办专栏,还专门画大幅的电影海报。至今他还清晰地记得当年他创作了一幅题为《发光》的人物画,画面表现的是,一名摘下安全帽的老矿工正在为职工修理矿灯,作品中人物神态专注认真,周边环境刻画细致入微,生动地体现了煤矿工人爱岗敬业的矿山人风采。这幅四尺人物画,先是刊登在《北京矿工报》上,随后又在北京市第一届职工书画展展出,在那届画展上,著名画家、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的作品也一同展出。这之后,他就经常陪着王明明到各个煤矿写生,一起生活,共同创作,成了很好的朋友。
一朝长成栋梁材
梅花香从苦寒来。1 9 8 5年,于鸿林调到了全国总工会煤矿工会宣传部,负责宣传工作,这时,蕴藏在体内的山水情愫又一次溯源而来。这一次,他做了精心的准备,他跑遍了北京的各大书店甚至小书摊,购买了大量的名家山水画册,雪石先生的、现代画家宋文治、关山月、李可染等名家画册,认真揣摩这些山水大家的创作风格和创作笔法,加上自己的创新感悟,心追手摹,没白没黑地开始了山水画的创作练习。
“外师造化”,画家的胸怀、想象力和创造力都离不开对大自然的感受。山水画创作离不开写生,写生是向大自然学习的最好方法之一,他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发现、寻找创作的内容和灵感,探索绘画深层的表现力,寻找内容和形式的最佳结合点。那段日子,于鸿林跑遍了北京周边的山山水水。门头沟、房山、延庆、平谷、怀柔、密云的深山中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妙峰山、百花山、灵山、云蒙山、上方山,都曾闪现过他的身影;珍珠湖、十渡、百里峡、百草畔、官厅水库、黑龙潭、白龙潭、石林峡、古长城,都是他的写生目的地……
经过多年的写生历练,这些地方的景色都牢记在了他的心中,起初十多年创作的山水作品,他都是以这些景区为题材进行绘画创作。有人说,以一种山水为创作之本,易于成形,难于变化。如果有谁见到于鸿林是如何在绝少人迹的京西山林独自攀缘、苦苦寻觅,就能理解为什么他的京西山水画中山与山不同,水与水异色。他瘦而结实的身躯给人的感觉就像京西的一块山石,被风吹散的乱发是他画里的另一种颜色。许多年来,他身体力行地诠释着乐山乐水的山情水趣。
天道酬勤,由于长年坚持对中国画的研究与创作,经常到大自然中去体验生活,寻找创作灵感。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将群山万壑藏于胸中,移情画中,于鸿林终于在山水画派的长卷中找到了自己的那一方天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京西山水画风格。
试看繁枝舞霜风
综观于鸿林的作品,小品抒发着幽雅恬淡,大幅创作书写着气度不凡。画作中,小桥流水间渗透着诗意,群山大川间彰显着巍峨的气魄,云蒸霞蔚中隐藏着深邃的意境,画面布局严谨、考究,疏密得当;设色雅致、明快,干湿相宜;笔法娴熟,线条流畅、运笔有力。你自会在他的画中看到实与虚的交叠,远与近的衔接,刚与柔的际会,黑与白的和谐。
中国山水画虚易实难,尤难于大实之中见层次,然而于鸿林的京西山水画却画得十分饱满,往往是一纸之上层林如网、树冠似云、群峰壁立、巨岩挡目,看似极为写实,实是极费心机。他善于以美作为构图和表现的出发点,因而少了一般山水画的虚张声势。特别是对层林尽染的细致刻画,他的作品以色彩作为形象造型的手段,并成为一种醒目的构图风格。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这正是他的艺术追求。
于鸿林画画,画得很苦。他的画室是全国总工会大楼一间宽敞的地下室,看上去更像一个挂满画的展室和摞满画的藏室。在不知时光变幻的地下画室里,他长年累月地画个不停,画了改,改了又画,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究竟完成了多少画。
谈到艺术创作的感受,于鸿林告诉我们:“我去过很多名山大川,自然界的神奇与博大,画家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感悟其真谛,捕捉其精髓和实质;才能缘物寄情,迁想妙得,创作出有分量、有深度的好作品。初期,我用钢笔或铅笔画速写,后来用宣纸作水墨写生,积累了大量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山水画稿,搜集了很多有价值的山水画创作素材,山川云水历历于胸。这种对大自然形象、具体、真实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我对自然物象的观察能力,提高了我对客观世界的形象思维能力,为我的山水画研究和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著名国画大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院资深教授姚治华看过于鸿林作品后曾这样评价:“现在画界有许多画家一味地做求奇求怪的绘画,没什么真情实感!鸿林先生笔下的山水,初看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风格样式,但他的画是一眼看不完的。中国文化讲究的是一个“品”字,看他的画,须用心去品,才能发现其中的大美。他画画章法严谨,画面处理比较理性化,这表面的理性化其实是一种高度自知又自由的控制。画面上一切浮巧的形式与趣味都被自觉地摒除了,所呈现的是一种端正朴实中的精妙,坦荡磊落中的潇洒,与豪迈大气中的恬淡。感受到一股股自然的气息迎面而来,这一方面得益于他笔墨表现力的娴熟,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每一幅画背后都有大量的写生作为基础。因此他画中山石树木的造型非常严谨,明暗转换柔和而又厚重,空间透视的安排灵活合理。这使他的山水画有了一种不同于一般的坚实感。这股正气扑面而来,又如春风化雨般自然亲和,这是画家个人的人生体验在艺术表现中的流露和升华,同时,也是自然山川雄浑稳健的勃勃生机对画家的感召。”
在于鸿林的出生地,曾经诞生了元代著名画家高克恭,高克恭博学多才,擅长山水和墨竹。初学米芾父子画法,后吸收宋代画家李成、董源、巨然的画法,艺术上很有造诣,与赵孟頫齐名。当时,人称“南赵北高”。他画山峦、云烟、树木、河流等,都惟妙惟肖,精美绝伦;画墨竹,神态怡然,妙趣横生。其田园山水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意境深远。山水初学米芾父子,后学董源、巨然、李成,合诸家之长,自成一格,被推崇为 “当代第一”。在此,我们也希望于鸿林能秉此山川瑞气,继前人翰墨丹青之魂,把艺术的美献给社会,用手中的画笔谱写出京西人新一代艺术家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