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形势下经济资助向育人资助转变的有效途径
2019-01-22于淼
于淼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实现了脱贫,经济脱贫离不开精神脱贫,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是国家扶贫工作在职业教育的集中体现,是“精准扶贫”战略中的重要环节。资助育人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经济资助,更要教育和培养学生树立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结合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養的要求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重点探讨新形势下由经济资助向育人资助的转变途径。
[关 键 词] 精准扶贫;资助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2-0300-02
目前,我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和完善的体系,国家不断加大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力度,每年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助学经费覆盖范围、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人数及助学金额不断增加。相应的,对受资助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已成为现阶段所有高职院校关注的重要问题。资助育人工作作为国家扶贫工作在职业教育的集中体现,其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学生资助育人要全面贯彻落实《高校思想者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构建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强化资助育人理念,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抓好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坚持育人导向,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
一、高等职业院校资助育人现状
资助育人是指在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体系下,在关注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同时,加强对受助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换言之,资助育人包括两个方面,一为经济上的资助,二为精神上的帮扶。这两方面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职业院校的资助已发展成为以国家、政府、学校为主体进行的多元化资助模式,通过入校前的国家助学贷款(包括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入校后,学校开设的“绿色通道”按时报到,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此外,国家还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面向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共同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资助为育人提供经济上的支持,育人则为资助提供精神上的保障。资助育人不仅仅是从经济上对学生予以帮助,更重要的是做到资助的精准化,保证资助政策真正落实到需要帮助的学生,并达到育人目的。
二、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学生资助是一项政策指向性的工作,是国家以经济资助为手段以实现教育公平公正的重要举措。因此,学生资助工作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扶贫或社会救济,其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即通过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努力,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成长成才。但是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等、要、靠”的思想,这些学生认为各类资助是他们应得的利益,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主自立意识严重缺失。而且,学生资助工作在制度设计和操作步骤上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塑造、诚信品质的培养和社会责任感的熏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资助后,学校并没有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管理。很多情况下,学生资助工作进展到经济困难学生顺利领取到资助金就结束了,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领取的资助金并没有用在学习上,部分学生不注意节俭,挥霍浪费,没有起到资助育人的作用,部分学校并没有意识到资助工作也是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有效途径,使资助工作注重扶贫、忽视育人,强调他助、忽视自助。
三、经济资助向育人资助转变的有效途径
(一)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高职院校要建立一支专业化、高水平、高素质的资助队伍,要加强对资助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国家、省市级资助政策,同时,主动与学生深入交流,树立精准化扶贫的新理念。能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载体形式,通过“两微一端”、主题教育网站,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政策宣传深入人心,让资助育人工作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二)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
资助队伍要创新活动形式,拓展教育途径,增强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要始终坚持立德育人的教育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加强受助学生诚信意识、感恩意识、回馈意识的培养。在教育形式上,除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还要采取线上与线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资助育人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打造以“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服务”为目标的资助育人品牌活动。
1.举办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国家助学贷款是资助工作的主体,在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契约精神。
2.举办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在各类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深入开展感恩教育,通过开展“助学·筑梦·铸人”等主题活动,举办图片展、主题班会、征文比赛、主题演讲和微视频大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打造校园感恩文化,教育广大学生要有感激之情、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3.举办励志教育主题活动。在奖助学金评选发放环节,充分发挥奖助学金的激励导向作用,通过举办勤工助学先进个评选、“自强之星”评选、“感动同窗”评选、优秀毕业生颁奖等活动,重点树立一批励志成才、自立自强的典型,大力传播励志成才正能量。
4.提供就业创业指导服务。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求职面试讲座、企业参观、求职培训、实习实训、创新创业讲座、创新创业项目研究等活动,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挖掘受助学生潜力,鼓励个性发展和独立思考,鼓励自由探索和勇于创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5.举办培养实践能力活动。在第二课堂教育教学环节,通过组织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获得者担任“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在国家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和团市委“三下乡”实践引领下,开展资助宣传大使和志愿者支教服务工作,解决留守农民工子女暑期看护问题,缓解农民工对子女安全问题的牵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受助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技能。
6.举办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实地走访活动。学生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各二级学院积极走进社区街道,走进农村尤其是西部偏远山区,走访学生家庭,了解和关心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其树立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利用此契机,为当地学生以及群众介绍学生资助政策,消除宣传盲区和工作死角,做好“精准资助”。
(三)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1.要准确把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将解决思想问题、心理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实现“两个轮子一起转”。加强日常管理,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取资助后,学校应深入学生宿舍、课堂、食堂,对其学习态度、课堂纪律、消费习惯、生活作风等日常行为的监督和管理,谨防拿着国家资助肆意挥霍。资助育人始于资助,成于育人,不能搞资助、育人两张皮。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资源共享平台,依托大数据分析,为学生建立资助档案,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认定和相关事项的准确预测预警。
2.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抗挫折能力教育,培育受助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构建以能力提升为主的心理辅导体系,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个性品质的培养。根据《大学生人格问卷》心理测试及问卷调查、专题座谈、跟踪反馈等掌握的情况,科学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并及时有效解决。发挥心理健康课程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疏导功能,帮助困难学生消除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压力,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3.要开发建设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课程资源,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高专业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业就业能力,努力实施“发展型资助的育人行动计划”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计划”,聘请企业技术人才,为受助学生开设“工匠精神”涵养班,启动“1+X证书”实施帮扶计划,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准确把握新形势下资助育人工作规律,推动资助育人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做到资助育人,不仅要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状况,也要注重关注学生的精神状况和思想状况,在经济上予以救助,在精神上予以帮扶。不让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失学是党和国家的庄严承诺。高等职业院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强化“四个意识”,全面落实“四个服务”,在深入总结国家新资助政策体系实施四十周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持续加力、持久用劲,不断提高资助育人水平,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安心学习、圆满就业、成人成才,努力解决和实现经济资助向育人资助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董欣.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對策[J].科教文汇,2016(21):137-138.
[2]罗明红.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J].神州,2018(15):48-49.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