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的若干思考
2019-01-22林丽萍
林丽萍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发展,高校思政教育活动发展为“课程思政”,响应“大思政”课程体系建设要求,引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走入高职院校专业学科教学课堂,深化思政教育成为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思考,对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改革路径深入探析,找寻正确路径,推动“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的进一步落实,将思政课程切实与高职院校专业学科教学相联系,落实“大思政”教育工作。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2-0196-02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高职院校在开展课程教学时专业课实用主义现象严重,其课程蕴含的思政育人教育资源被忽视,导致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逐渐陷入“孤岛化”境地,其教学时效性、育人时效性降低。
新时期,随着我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的不断召开,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即“课程思政”。它进一步明确了“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高职院校必须以其为教学指导方针,在专业学科实践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深入实践、深入探讨,以探究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路径。
一、“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引领,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其他学科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发挥各资源、课程育人功能,实现“协同效应”“课程思政”。
高等院校在发展中提出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指导方针对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更为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知识。在过去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思政教育工作是由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承担,其教学效果不佳,形成了“孤岛育人”的教学现状,教学脱离学生发展、脱离专业实际,让思政教育“局限化”开展,其教育育人效果不佳。为解决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这一教学问题,上海高校率先探索实施“课程思政”,取得了很大的实践成果。“课程思政”也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模式。
“课程思政”的提出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首先,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也从侧面表明,“课程思政”的发展能够充分调动各学科资源,将教学发展变化到学校的各专业、各课程,形成教育合力实施思政教育,能够在“协同效应”下更好地实现“育人”最终目的。
同时,“课程思政”的提出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发展的新路径,它有效地推动了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为其开辟了新的路径,是“大思政”观的具体体现,能够满足“立德树人”的“育人”任务需要。
二、高职“课程思政”的建设规律
“课程思政”的建设讲究规律、方法,它不是无规章制度地开展,而是规律性地活动。把握其建设规律,才能够做好“课程思政”改革的思想准备工作,“课程思政”的改革发展才会更有效。
(一)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课程思政”的本质以及教育目的仍然是为了推动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开展,因此它必须符合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規律。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观点强调“合适”。它认为思政教育应该在合适的时间、恰当的知识、合理的方法下自然而然地渗透、流露,这样才能够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它不是一个引导教育对象被动接受的过程,不是强迫教育对象进行思政知识学习,而是在“润物细无声”下引导教育工作者感受知识,“被思政”下接受思政教育工作。
(二)教书育人规律
“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政教育工作与各学科教学工作紧密联系,这也决定了“课程思政”的开展必须符合教书育人规律。首先学科教学的目的是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尤其是针对高职学校,它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在工作中形成“完整的人”。因此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时必须注重与“教”结合,不能完全“育人”,这样才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与学科教学“相互协调”。
(三)学生认知规律
“课程思政”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因此建设“课程思政”必须满足学生的认知规律。新时期下,每一位学生作为不同的个体在信息化环境成长下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他们有时灵动活泼,有时却又幼稚、迷茫;有时开朗乐观,有时却又自卑暴躁。在物质层面上,他们渴望获得“独立”而不是“约束”,在精神层面上他们追求“指引”而不是“干涉”。因此,“课程思政”在开展过程中必须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发展“齐头并进”,这样才能够确保“课程思政”的发展满足学生个人成长需要。
三、高职“课程思政”的改革路径
要想在高职院校发展、落实“课程思政”,推动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由思政课转移到“课程思政”,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就必须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实施教学。
(一)明晰课程目标,指明“课程思政”教学方向
“课程思政”在教育理念才能实现的突破主要表现为将高职院校的所有课程的教育性提升到了思政教育的高度,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必须发生变化,由过去的专业知识传导、专业技能培养上转移到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上,落实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教育,结合“职业导向”开展学科教学工作。
按照“课程思政”的教育要求,在学科教学课堂上知识、技能学习的原动力不再是“分值”“成绩”,而是与未来的社会就业紧密结合,与个人理想与社会担当紧密结合。这从目标层次上提高了高职院校其他学科的教学高度,也为各学科的“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深入各学科,开发学科“课程思政”资源
为确保“课程思政”能够有效发展,高职院校在建设“课程思政”的关键步骤就是开发学科课程的思政资源,既要从学科教育出发,又要从思政教育出发。
首先,高职院校要改变目前学校现有学科课程的标准,结合上述所说修改学科教学目标。其次,高职院校要引导思政课程教师协助参与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教学,让思政教师深入专业课程挖掘其蕴含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这样才能够确保其他学科的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课程紧密结合,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丰富传统思政教学课堂的教学素材。此外,深入学科开发“课程思政”资源也表现在“学校联合”。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低于一群人的力量,为更深入地开发其他学科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形成教育联动。高职院校教师可通过“学校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科“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整合,这样既能够提高“课程思政”资源丰富性,也能够在强大的师资力量配合下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有效开展。
(三)结合专业特点,挖掘“课程思政”教学元素
高职学校专业丰富,教学内容广泛,大多数专业与职业、岗位结对紧密,因此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引“课程思政”于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课堂时教师必须结合具体的专业课程实施教学,以找到教学契合点,挖掘其“课程思政”教学元素,更好地推动思政教育工作与高职院校专业学科相融合。
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学科,把握学科特点,找寻思政契机。如在模具、机械等专业实训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从教学的职业素养入手挖掘思政教育元素。通过专业实训课程引导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造价、土木专业课程教师则可以结合其专业课程特点引导学生养成合理配置资源、吃苦耐劳等精神;空乘专业则要求学生要从职业专业学习入手文明礼仪待人等等。这都是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加以重视。当然,为有效推进思政教育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相联动,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实际教学活动时应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不要将政治性过强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僵硬地引入教学课堂,否则只会加深专业学生课程学习的抵触心理。教师也要适当采用合适的新式教法辅助“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利用新式教法推进教学活动,以让学生能够在积极参与专业学习下深化学习体验,“润物细无声”下接受思政教育。
(四)建立制度保障,确保“课程思政”稳步开展
“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发展仍然处于尝试、探索阶段,为确保其稳定、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必须针对“课程思政”进行合适的制度保障与考核评价,这样才能够确保“课程思政”真正存在于高职院校,而不是一时新鲜热度,最后消亡。
首先,高职院校要建立符合“课程思政”的领导班子,既要深化高职院校学校领导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由学校教务部门牵头、学校各思政教育部门以及各任课教师进行协作来推动“課程思政”的教学制度建设。其次,学校要在“监督部门”对“课程思政”的建设建立考察机制,在实践考察、报告汇总中确保各专业教师成为“课程思政”的践行者,在监督制度中将“课程思政”的发展落到实处。此外,学校也要加强对高职院校各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活动,要深化每一位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引导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将教书、育人合而为一,切实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这样才能够在培训活动中建立强大的“课程思政”建设师资队伍,高职“课程思政”的开展才能够在领导、制度、教师的综合作用下顺利开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课程思政”的提出、发展与应用是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新路径,更是高职院校开展立体化全员育人体系的重要举措。每一位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认识“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在教学尝试、教学突破、教学实践中找寻“课程思政”的改革新路径,以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王石,田洪芳.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4).
[2]张淼.高职院校建设“课程思政”之路径剖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9).
[3]邱开金.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该怎样走[N].中国教育报,2017(3).
[4]陈晓玲.新时代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
[5]何衡.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困境及突破[J].教育科学论坛,2017(10).
◎编辑 原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