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职学校专业教学中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
2019-01-22林崇文
林崇文
[摘 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在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与市场不仅呼唤劳动者的创新精神,也期盼看到工匠精神的回归。中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摇篮,在教育培训中如何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如何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工匠精神是每一位教育者必须考虑的问题。以福建经贸学校数控专业为例,对中职学校专业教学中的工匠精神培养进行了分析,结合问卷调查与校企合作案例进行阐述,希望能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理论借鉴。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专业教学;工匠精神;培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2-0168-02
中国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为保证国内稳健发展,必须依托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结构。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于2016年4月出臺了关于实施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这一切都彰显着国家致力于提高国内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决心。中职学校作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阵地,必须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践行政府要求,在专业教学中鼓励学生提高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以柔性化和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工匠情怀,为其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进而为“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提供人才支撑。
一、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一)背景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不仅反映一个人的职业能力、职业品质、职业道德,还体现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自此“工匠精神”一词被广泛应用于各大行业中。我国作为有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有独特的认知,上至春秋时期的公输班,下至当代商飞大飞机制作首席钳工胡双钱都是工匠精神的代言人。与欧美国家不同,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理解除了当前社会工业所需的技术,还包括对历史匠人精神的传承。在新时期下,李克强总理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新的解读,把逐渐被人们遗忘的工匠精神又映射到人们生活中去。
(二)目的
新课改要求构建符合21世纪时代要求的素质教育体系,目前我国中职教育发展面临瓶颈,处于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很多学校对新课改的认知不清,在教育改革过渡的大潮中迷失自我。故而工匠精神的缺失成为常事,这种现象不仅阻碍了学生自我素质的提高,更制约了我国技术人才的长效发展,不利于我国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本文以我校数控专业为例,在问卷调查法与校企合作案例中对专业教学存在的短板进行探究,以此为基础寻找中职学校培养工匠精神的路径,期望能通过实践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匠人意识,并通过适当的培养使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动力。
(三)意义
首先,从理论意义上看,我国学者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意义、重要性的探讨较多,这些已有的内容为本文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但是整体上涉及中职学校专业教学的文章还并不多见。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浅显的看法,希望能扩充相关理论,丰富这一领域。其次,从实践意义上看,以中职教育为突破口分析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不仅仅体现对教育的改革,还是推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通过收集以往关于工匠精神、中职学校专业教学的文献作为本次写作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调研目前中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包括中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发现培育中的问题和不足。本次调查选取我校教师和各年级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在问卷调查结束后针对调查结果暴露出的问题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
3.实践法
通过我校校企合作案例,分析企业对实习学生“工匠精神”的要求,探究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工匠精神”的培养方式。
(二)理论基础
1.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来源于美国学者舒尔茨和贝克,两人经实验研究发现对潜在的劳动者的投资是人力资本得以向实际功能转换的关键,换言之就是人力资本的投资具有增值效应。在中职学校中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仅是对个人的培养,更是对社会的增值,是属于社会财产的一部分。
2.社会认知职业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于20世纪90年代被广泛普及,该理论以班杜拉的古典人格理论为基础,添加了认知成分,通过分析不同种族、性别、地位、年龄的人的发展状况充分探析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皮亚杰认知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对学生的培养要注重知识的构建,即通过引导使学生能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知识,把头脑中原有的图式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知识的平衡。
三、中职学校专业教学中工匠精神培养的现状
为了增加说服性,本文以校内调查问卷和走访校企合作单位相结合的形式,调研目前中职学生、教师和企业三方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现状,如下:
(一)学生角度
1.专业认同度与职业认同度有待提高
工匠精神本质上属于一种抽象概念,它并不像数学公式一般可按照一定思维逻辑运用。在工匠精神的内涵特质下,学生最先掌握的就是外显的、最直观的对口职业的了解。从我校数控专业的问卷调查来看,其中有38.97%的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偏于表面,有41.12%的学生对未来从事职业持肯定态度。总的来说,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就业方向的了解度和认同度并不高。在学校中研习的相关技能并未与未来职业相关联。工匠精神的发展必然要建立在强大的专业认知基础上,只有不断强化职业技术特色才能有效塑造技能,进而为工匠精神服务。
2.工匠精神培育的文化环境有待改善
据问卷调查显示,学生从课堂、学校、社会了解的工匠精神并不多,有69.11%的学生认为在校园教育中未直接接触到工匠精神有关内容,而有70.91%的学生则表示,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来源于互联网、移动端。笔者通过对数控专业学生的访谈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了解来源于校内网站,譬如校园公众号、官博,另外三分之二的学生则大多通过刷微博、知乎等热门APP获取工匠精神知识。由此可见,目前中职学校中对工匠精神的校园环境塑造不足,未形成有效的校园文化,学生无法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对工匠精神的认同。
(二)教师角度
1.工匠精神培育与课程融合有待加强
从对教师的调查问卷中发现,有41.22%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所开设的公共课、实训课、思政课对工匠精神的渗透力不足,同时有29.87%的教师认为自己在日常教学中对工匠精神的培育不达标,没有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不断加深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态度。很多实训课教师表示,专业课程中對工匠精神的融入还处于初级阶段,教师对学生的讲解基本集中在课内,通过案例的方式讲解,学生对精神的领会带有很大主观性,当学生真正到合作企业实习教师也并未跟进继续教育,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自然流于表面。
2.工匠精神培育的教师作用有待提升
教师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引导者,除了课堂上知识的讲授,还应通过言传身教来提升学生对精神的深刻领会。从调查可知,有47.11%的教师未在课后与学生沟通精神、信仰问题,也就是说师生间的交流频率尚不能满足教学共同体的需求。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在国家大力提倡工匠精神、铸就大国工匠的背景下,各大学校虽然积极践行该思想,但是从学校的实施层面看还不算明显,对很多一线教职工而言,其对工匠精神内涵的参悟也有待提升,要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就要以培养教师的工匠精神为基础。
(三)企业角度
对大部分合作企业而言,其经营追求的根本目的是扩大利益和再生产。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层面抽象化的存在,其虽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但毕竟不能在短期内看到经营效果。很多中型企业的流动性资金少、储备资源有限,故而在对学校实习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上存在偏颇。
四、中职学校专业教学中工匠精神培养的策略探究
(一)加速校企合作,共建“工匠精神”
美国福特斯指出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之所以长期滞后不前与不注重非正规职业培训有极大关系,他们只注重发展学校形态的所谓正规教育。我们在培育工匠精神之时可以借鉴德、日等国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上的经验。以我校数控专业为例,在未来专业教学培养中可尝试以企业办学为主导,课堂理论教学为辅助,突出实训的功效,让产学结合,重点强调学生在数控车间实训室的教育。同时企业要主动承担专业技能培训与精神人文培训的责任,要求企业参与实习生的教育教学,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率,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真正体悟到匠人职业的表征。
(二)双元制办学模式培养
德国是最早体现工匠精神的国家,他们在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向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前进,在这一过程中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的职业学校具有典型的双元制特点,史学家们分析德国在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都无法不正视双元制在德国教育中的价值。我国学制属于分支型学制。两种学制各有利弊,但不得不说在职业教育中可以尝试发挥双元制教学模式的价值。就我国现阶段发展而言,推行职业教育双元制可为国家提供大量有素质的劳动力,我国目前的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制度缺乏长效机制,因此必然会衍生问题,故而尝试中职学校的双元制也未尝不可。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教师的工匠精神
首先,可邀请企业优秀职工进校园。日本在20世纪发展职业教育阶段基本都采取产学合作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了有利契机。我们也可以聘请一线职工来校做特别讲师,为其安排课程,像普通教师一样授课。其次,培养双师型教师,2013年教育部下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该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求教师专业理论和职业实践相结合,塑造双师型教师,为达成这一目标,一是要完善教师准入制度,提高教师录用门槛,二是要加强继续教育,使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既要具备一般的文化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五、结语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必须主动担负起为国家输送高质量技术人才的责任,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将工匠精神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在言传身教的同时,将正能量价值观传递到学生心田。同时加强校企合作,注重专业实践与职业精神培养。使教师将工匠精神当作职业生涯中的信仰与追求,使学生将工匠精神当作未来职业规划和职业道德的奋斗目标。中职学校要不断发挥精益求精、改革创新的工匠精神,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制造业发光发热。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