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构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情景融合式剪纸艺术教学模式
2019-01-22周金霞
周金霞
[摘 要] 学前教育专业已经成为中职院校的热门专业,学前教育的就业方向是幼师,所以在学习学前教育时需要学习剪纸、舞蹈、钢琴等技能。国家与社会一直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以剪纸艺术是学前教育专业必须要学习的课程,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剪纸艺术能够有所了解,并将剪纸艺术继续传承。虽然许多中职院校不断优化剪纸艺术的教学模式,并且已经有所成就,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剪纸艺术的教学质量。主要从情景融合式剪纸艺术概述出发,从四个方面阐述创建情景融合式剪纸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为其他学者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关 键 词] 学前教育;情景融合;剪纸艺术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2-0088-02
情景融合式剪纸艺术教学模式是中职院校为了提高剪纸艺术的教学质量而创建的新型教学方式,情景融合式教学方式的应用性更强,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引发学前教育学生对剪纸艺术的思考和讨论,其教学目标与中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相符,因此在许多中职院校都倡导并推广情景融合式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并没有完全受到教师的重视,同时还有部分中职院校在推广该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该模式无法完全落实,因此为了让情景融合式剪纸艺术教学模式得以迅速发展,还需要研究更好的措施,让该模式得以贯彻落实。
一、情景融合式剪纸艺术概述
学前教育专业是针对幼儿成长所设置的对口专业,该专业需要学习相关的艺术知识,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剪纸、舞蹈等艺术的学习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相关学者就创建了情景融合式教学模式,并将其推广,在推广之后艺术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当前该教学模式已经应用到剪纸艺术中,并逐渐推广。情景融合式教学模式具有三个特点:(1)综合性。情景融合剪纸艺术教学模式是将剪纸艺术融入“情”与“景”中,在情景融合下学习剪纸艺术,体会剪纸艺术的内涵。在传统剪纸艺术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是教授学生剪纸方法,对于情与景的教授较少,因此学生学習的剪纸艺术具有片面性,无法理解剪纸艺术的内涵,但是现有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剪纸艺术的优势,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剪纸艺术,在未来工作中也能够更好地传承剪纸艺术。(2)生动性。情景融合的剪纸艺术教学模式与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理念相符合,其主要是为了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该教学模式下教授剪纸艺术,是将剪纸艺术生动灵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与传统剪纸艺术教学模式相比,其实践教学的占比更大,也更加鲜明,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投入剪纸艺术教学过程中。(3)教学更具有丰富性[2]。情景融合模式下的剪纸艺术不仅是要教学生剪纸技巧,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的剪纸技术得到提升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剪纸艺术背后的故事,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总之,情景融合式的剪纸艺术教学模式是原有剪纸艺术教学模式的突破和补充,让学生在剪纸艺术上能够更上一层楼,同时还进一步提高了剪纸艺术的教学质量,为中职院校培养了更多的学前教育人才。
二、创建情景融合式剪纸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理念落后
情景融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兴的艺术教学模式,因此许多教师在剪纸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并没有将情景融合的教学模式融入现在的剪纸艺术教学中。首先,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更新,在剪纸艺术教学过程中还保留了原来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方式,即使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刻意地应用情景融合式教学模式,但是由于不理解情景融合教学模式的内涵,因此在开展剪纸艺术教学的过程中比较生硬,反而拉低了剪纸艺术的教学质量。其次,还有部分教师从内心中就没有接受这种教学模式,认为情景融合式的剪纸艺术教学模式是一种形式化的改革,并不支持这种教学模式,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应用此种模式。
(二)教师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脱离
中职院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为各地的幼儿园提供幼师,因此其主要的培养目标就是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从事幼师职业,不需要幼儿园进行过多的培训,节约社会的培训成本。但是在剪纸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将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剪纸基础,主要教授学生基本的剪纸技巧;另一部分是参观学习,通过参观了解其他更加优秀的剪纸艺术。虽然这两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全面的剪纸人才,但是类似于参观学习等教学方式与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相脱离,这种参观研究式教学方式是培养剪纸艺术家的教学方式,侧重于研究和创新[3]。中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的教学对象是6岁以下的幼儿,给幼儿提供技能性教学即可。
(三)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在中职院校的剪纸艺术的教学模式还比较传统,主要是以剪纸艺术课本为依托,教师教授学生剪纸方法和剪纸的样式,然后学生在课下进行模仿,最终上交剪纸作业,完成最终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单调,本来剪纸艺术是一项艺术气息比较浓厚的课程,但是这种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剪纸艺术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采用情景融合式剪纸艺术教学模式,丰富剪纸艺术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
(四)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离
中职院校中的学前教育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但是在实际剪纸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特性。首先,在剪纸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合理安排剪纸艺术教学的课程,剪纸艺术的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严重脱节,以致学生学习到的剪纸技巧和剪纸能力有限。其次,中职院校与许多校外的企业或者是当地的幼儿园都有合作,但是中职院校在剪纸艺术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学生还主要集中在学校学习剪纸艺术,其学习到的内容没有及时应用到实践中,没有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的应用性特征。因此,在剪纸艺术教学过程中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在剪纸艺术学习上的不足。
三、创建情景融合式剪纸艺术教学模式的有效措施
(一)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情景融合式剪纸艺术教学模式是未来剪纸艺术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教学方式,因此学校必须要帮助教师转变现有的教学观念,帮助教师更好地融入和应用该教学模式[4]。(1)学校在倡导此种教学模式时要给教师开“情景融合式剪纸艺术教学模式”系列讲座,让教师理解该教学模式的内涵以及重要性,让教师从心里认可此种教学模式,并主动应用该教学模式教授学生剪纸艺术。(2)教师在学习之后要主动转变传统的剪纸艺术教学方式,即使在前期可能需要克服心理和习惯上的障碍,但是教师一定要坚持,并对自身的教学情况不断总结,让剪纸艺术教学能够更好地融入情景融合式教学模式中。(3)教师之间要相互交流该教学模式的教学经验,可以通过互相听课的方式,发现不足,并想办法克服剪纸艺术教学中的难题。
(二)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要明确中职院校培养目标,在剪纸艺术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培养学前教育的应用型人才。首先,教师要研读剪纸艺术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大纲中的培养目标,先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其次,还要进一步强化剪纸艺术的技巧性教学,让学生多学多练,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培养出比较成熟的剪纸技术,在日后工作中能够直接教授给其他幼儿[5]。最后,教师要合理分配参观教学的比重,可以适当安全参观教学的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剪纸艺术,但是不宜过多,教师要把握好参观的度,不能把应用性教学转变为实践性教学。
(三)丰富现有的教学活动
仅仅通过作业考核和课上学习的方式并不能激發学生学习剪纸艺术的兴趣,要丰富现有的教学活动,让剪纸艺术教学更加灵活。比如可以在学校举办剪纸艺术大赛,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全体学生参与到剪纸活动中,让学生各显其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发挥其剪纸才能,在比拼的过程中学生为了赢取比赛都会积极地提高自身的剪纸水平,同时在比赛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观看其他学生的剪纸作品,进而发现自身的不足。将剪纸艺术教学从课堂转移到室外也是情景融合式剪纸艺术教学模式的一种体现,在校内举办剪纸比赛活动只是丰富教学的一种方式,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现有的教学环境中出发,创作出新的教学方式。
(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时,要充分利用中职院校的校外资源,在情景融合式教学模式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6]。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比重,让学生到当地的幼儿园参加课程实践,直接面对面地教幼儿剪纸艺术。这种实践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到剪纸艺术的学习中,同时在幼儿园实践与本专业的就业方向相符,学生不仅可以在剪纸艺术方面得到提升,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与幼儿的沟通能力以及教学能力,同时也推进了情景融合式剪纸艺术教学模式的发展。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所以国家和社会对幼儿的教育情况十分关注,幼儿阶段的教育会伴随幼儿后期的发展,因此必须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水平。剪纸艺术的学前教育专业所必须学习的内容,虽然情景融合式剪纸艺术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该模式是剪纸艺术的发展趋势,因此,教师必须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地利用该模式,要彻底融入情景融合式剪纸教学模式中。
参考文献:
[1]马茜,欧阳晓影.“徐州剪纸”公选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意义[J].美与时代:创意(上),2017:120.
[2]闫海涛.海伦剪纸艺术初探[J].美术观察,2017(3):133.
[3]史灿方.南京剪纸艺术的融合与创新探析[J].美与时代(上),2017(8):50-52.
[4]彭红,李忠雪.探析剪纸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发展路径[J].包装工程,2017(16):213-217.
[5]伍璐璐.在动画中传统剪纸艺术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7(4):85-86.
[6]张继库.浅谈民间剪纸艺术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J]. 现代交际:学术版,2017(1):88-89.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