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产教融合,促职业教育
2019-01-22袁蓓,吕瞾,张欢
袁蓓,吕瞾,张欢
[摘 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巩固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职业院校有“三大法宝”——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它们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手段,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就职业院校如何更有效地实施产教融合的问题进行讨论。
[关 键 词] 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机械加工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2-0042-02
2019年初,国务院特别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给全国职业院校吃下了一粒定心丸。方案指出,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产教融合的核心就是产业和教学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相互支持,是专业与能力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由此得出,职业院校必须要加强产教融合,将产教融合贯穿于职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也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本文重点以机械加工专业为例,研究职业院校如何更有效地实施产教融合。
一、产教融合的优势
(一)产教融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教学要求不能局限于单个企业的标准,要强调技术的社会性,采用社会(产业、行业、团体)标准。由此,在社会(产业、行业、团体)标准出台前谈产教融合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不切实际的。许多院校也积极改革创新,把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上升到“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高大上的形式,但最終都由于仅对接的是某个企业,其教学标准的适用范围过于单一,而且企业每年对毕业生的需求也有限,因此这种模式持续时间太过短暂。而且,大部分三、四线城市的职业院校难以找到可以固定合作的大中型企业。因此制订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教学标准迫在眉睫。
(二)产教融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仿真模拟
在传统教学中,机械加工专业的实践部分就是,学生在实验室的模拟仿真,如CAD/CAM;或者是单项技能的训练,如钳工、数控车床等实训,它们存在很多局限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与这种模式不同,产教融合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听、看、做。产教融合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有要求的教学活动,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以产品质量和成本效益为依据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实训老师长期为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而苦恼,其实,在产教融合的环境下,这种“相融相成”很容易实现。在产教融合的情况下,学习与工作紧密相连,是专业与能力并行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
(三)突出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依靠企业和行业优化资源配置
(1)坚持“能力培养、素质发展”的实训要求。坚持产教融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精准对接行业、企业的需求标准,使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发展相匹配。(2)坚持以学生实习就业和企业选拔用人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企业可以提前进入校园选拔人才,有目的地重点培养;另一方面学生提前熟悉工作环境及生产流程,为将来就业积累经验,提高竞争力,实现学生实习就业和企业选拔用人的“双选双赢”。(3)坚持“互利共赢”的校企交流。学校和企业不断扩大合作范围,挖掘合作潜力,提高合作层次,在文化氛围、人才培养、技能培训等方面共同参与、共同交流、共同筹划、共同发展。
二、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教学现状
(一)“企业冷,学校热”“企业热,学校冷”的矛盾
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已经进入深入实施阶段,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经常出现“企业冷,学校热”“企业热,学校冷”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出现对学生的自身长远发展及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发展都是有弊无利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产教融合深入开展的过程中,企业和学校双方的责任及管理等内容不明确,出现问题没有及时沟通,导致恶性循环。可见,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协调好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的职责。
(二)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动力不足
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发展还存在着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动力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也很容易理解,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而职业教育院校是教书育人,可见二者在目标上是不一致的,也就是,志不同道不合。企业普遍感到参与职业教育投资的时效比较长,实际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体现,不如投资其他行业收益快,方便企业资金周转。还有一方面原因就是职业院校本身实力不够,即使企业有意愿、有热情参与产教融合,但是由于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师职业技术能力、应用技术研发能力不强等原因,让企业对产教融合失去了信心,没有了热情。
(三)产教融合的发展流于形式
在产教融合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还有这样的情况存在:目前,不少学校为了更好地招生而搞所谓“冠名班”“对口单招班”,但实际上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或很少有相关企业的参与,在教学中企业的文化、特色、要求都得不到体现,学校还是按照旧有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这使得很多学生虽然身在“冠名班”,却得不到“冠名班”学生应有的教学模式,对企业的生产、产品一无所知。有的学生到了企业,由于教学中缺少对企业的了解,导致不能适应或胜任企业生产的要求,有的甚至连企业都没去过。
三、促进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策略
(一)政府主导,获取社会支持
产教融合从字面上理解非常简单,就是企业与学校为了一个目标实行的合作,但在具体计划和实施过程中,却不是企业或者学校这种独立个体单独决定的,产教融合要想得到长期、持久的发展,必要以政府为主导,获取更多的社会支持。我们要认识到产教融合的根本动力是市场需求,也就是人才的就业需要,所以职业院校进行职业教育时就要以此为导向开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和加强校企之间深化合作,创造更加有利的人才培养环境。
(二)开展多种校企合作模式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更能结合本国国情,开发出许多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比如在德国,产教融合的办学经费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他们坚持的是“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原则,所以无论是教师配备还是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都以企业为主;在英国,产教融合是在由学校主导、企业支持的情况下展开的,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工作训练。借鉴国外的优秀案例与实践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国职业院校也可以在办学实践中进行多种模式的教学探索。比如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又如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再如,建设若干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动开放共享,辐射区域内的学校和企业。鼓励职业院校建设或校企共建一批校内实训基地,提升重点专业建设和校企合作育人水平。
(三)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
为提高在校学生的适应性和职业技能,深入地开展产教融合教学,职业学校必须要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以机械加工专业为例,机械加工专业是对实践性要求很严格的一个专业,因此必须要与企业对接好,才能让本专业学生得到更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从2019年起,除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業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外,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教师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这从根本上解决了“新老师不会操作”的问题。积极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职业院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与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结对子,虚心向技术人员请教,方能实现自身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将其传授给学生。我们也可以采用一名青年教师与一名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共同承担技能课教学,并采用结构化教学、模块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授课,这样做不仅有利于青年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又更好地将企业生产内容融入教学中。同时,教师应对岗位专业能力标准有深刻理解,从企业需求和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出发,开展教学改革,并通过结合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教学中。
总而言之,虽然有了国家性文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全国各大职业院校也积极参照文件做积极改变,但是要想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靠整个社会的觉悟以及相关企业的行动。“有志者,事竟成。”整个社会都行动起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一定会越办越辉煌。
参考文献:
[1]唐飞,孙冲武.高职院校完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的研究: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能培训教学,2018(10):22-23.
[2]董贵荣,李宏林,党薇.基于现代职教理念对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22).
◎编辑 原琳娜